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2539700000029

第29章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鉴赏】

诸葛亮通过对刘备“问计”所做的回答,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

东汉黄巾起义后,各地军阀势力经过十多年的兼并战争,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东汉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刘备就迫不及待地三顾隆中诸葛亮的茅庐,向年仅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当即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着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当时的形势是:曹操拥兵自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不可与其正面争锋;孙权据江东已有三世,其地势险要且麾下不乏贤良之才,应该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支持;荆州和益州的刘表和刘璋集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就霸业的希望不大,可取而代之并在其地盘上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二、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皇室后裔的身份和个人声望来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三、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四、在荆州要与孙权联手抗击曹操。大力发展自己的同时等待时机将中宛、洛、秦川等地纳入囊中。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历史局限性在赤壁之战后也完全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