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现代医学(世界科技百科)
2546900000019

第19章 借来的“耳朵”

许多耳病(如粘连性中耳炎、耳硬化症)、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噪音,都可引起耳聋,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推迟和治疗耳聋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使聋人重新听到声音,医生和科学家经过许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不同类型的助听器和电子耳。

这里让我们先看看助听器。它有盒式、耳背式(挂式)、眼镜式和耳塞式多种。用得较为普遍的是盒式。耳塞式也称耳内或耳道式,要根据配戴者的耳道形态定制。眼镜式助听器有明显的优点,尤其是屈光不正的人,配眼镜式助听器一举两得。当然,这种助听器价格昂贵,而且一旦助听器发生故障,或者屈光度不适宜,就会失去“优势”。

助听器并不适合全聋的人,一般只对听力损失30~60分贝的人适用。配助听器时,一定要去医院测试听力,以帮助选择合适的助听器。

电子耳则与助听器不同,它可以让全聋的人重新听见声音。由于它是代替耳蜗听神经的功能,所以也叫它电子耳蜗。它的研制成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977年,美国的考伦普斯已完全丧失听力7年之久,他志愿参加美国犹他大学的一项实验:8根细导线植入病人的内耳,并与一个像硬币大小的塑料插头连接。插头镶嵌在左耳后面的脑壳上,且与微型计算机相连,使患者听到声音,但患者一次只能分辨出一种声音或者单一乐器的声音。这却谱写了听力治疗上的全新的一页!

现在,几经改制的电子耳,可以模拟耳蜗中成千上万个神经细胞的功能。电子耳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并通过一个贴在耳边与微处理机相连的微型话筒,将声波转换成电脉冲,再经过植入的电线把它传入听觉神经。医生用难以想象的高超技术,把8根导线中的6根,分别植在耳蜗中相应高低不同频率的几个区域里,另外两根导线则植在肌肉组织上,作为电流回路的地线。

1987年,我国天津和西安分别研制了电子耳,并成功地用于患者。

现在的人工耳蜗更进一步得到改进。它避免了经入皮肤的插入电源方式,所需要的电源是由体外超声波或无线电提供,体外装置包括拾音器、信息编码电路和超声波发生器等。电子耳蜗本身只有豌豆大小,但却有人耳蜗中成千上万个神经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