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知的外国将帅
2549100000018

第18章 古斯塔夫二世

谈到西方军事家,一般会说出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的名字,然而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却知之者甚少。其实他是一个可与他们齐名的大军事家。可能由于他是瑞典人的缘故,按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观点,作为一个世界伟人,一般要生活在大国,而古斯塔夫二世不具备大国的背景,因此知名度相对不高。

17世纪初,德意志仍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利益的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这样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位置但又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成为列强角逐的战场,并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一触即发的三十年战争,为军事天才古斯塔夫登上历史舞台准备了条件。

古斯塔夫是瑞典国王查理九世的长子,1594年12月19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祖父是伟大的古斯塔夫一世,也是瑞典瓦萨王朝的创立者,他喜欢中等阶级而反对贵族,他把新教引入了瑞典。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生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生活在军营中,而且对军事无比地热爱。他与亚历山大在许多方面极为相似,是一个优良的骑手和体育家,具有卓越的幻想力,精力旺盛,爱好冒险,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作家道奇在他的《古斯塔夫传》中说:“除了亚历山大大帝以外,很少有其他的名将会像古斯塔夫这样对于会战具有热爱。”从17岁起,他就具有了战争经验。

他是古今最善学习的名将之一。他通晓多国语言,除了母语外,他还懂得拉丁、希腊、日耳曼、荷兰,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语。他对战争史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使他也是一个历史学家。

就军事才能而言,古斯塔夫算是古今以来少数名将中的杰出者。拿破仑曾经说过:“古斯塔夫是可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等人相提并论。”他的伟大是在于创新和勇气,“对他而言,在战争中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其原因就是由于一般人都会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他对于战争艺术的最大贡献是把战术、组织和兵器完善地结合起来。”尤其是他对机动战术的运用和对炮兵的重视,在那个时代,无人可与他比肩。在他的部队中每个团都有自己的炮兵,这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正是从他开始炮兵在战场表现出决定性的作用。

他也是一个有魄力的统帅。他一向以身作则,凡是他自己不做的事情,决不让人家去冒险。对于部下真能推心置腹,知道专靠严刑峻罚是不足赢得信心和忠诚的。虽然他对于小事是很含蓄的,但对于大事也会感动。虽然很容易激怒,但却不念旧恶。他自己说:“我对于人民的过错,可以宽恕;他们对于我的疾言厉色,也应该不介意。”他对于朋友忠实,对于敌人慈悲。他是一个具有高尚信仰的人,在军营生活中严禁酗酒、赌博和说下流的言语。他也不准军队中有放浪的妇女,他坚持所有的随营妇女都必须与士兵具有婚姻的关系。

1611年,17岁的古斯塔夫二世承继了瑞典王位。当时,他在宗教上是一个坚定的新教徒,在国家利益上,则把统治波罗的海地区作为主要目标。他即位后,对内采取措施稳定局势,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继续谋求波罗的海霸权。这一年间瑞典开始与丹麦交恶,他第一次嗅到了战争的味道,便认为战争是最有意思的智慧游戏。

可惜的是,瑞典在1611年-1613年对丹麦的战争中失利,不得不割让西部惟一港口城市埃尔夫斯堡。而年轻的古斯塔夫从失败中学到了制胜的法宝。1614年,他率军进攻俄国,占领芬兰湾沿岸地区,切断俄国波罗的海出海口。

战后,他以年轻人少有的决心和意志,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压缩部队编制,把步兵团从2000-3060人减至1300-1400人;改进武器装备,部队装备先进的轻型铁炮和火枪,并建立团属炮兵;改组每一个兵种,并实行新的战术;改行新的军需供给制……他的军事改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创立了一个近代战争的新纪元。改革成果很快在战争中得到检查。1619年,他从丹麦收回埃尔夫斯堡。1621年-1629年的对波兰进行战争,瑞典夺取利夫兰省和普鲁士大部分港口。

163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势力向波罗的海发展,引起瑞典不满。在法国支持下,古斯塔夫率兵于同年7月在奥得河口登陆。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内部矛盾,著名统帅瓦伦斯坦被免职,古斯塔夫的瑞军势如破竹,迅速侵入到德意志中部。1631年4月占领了北方重镇法兰克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闻讯大惊,立即令老将蒂利率联盟军阻击。

9月16日,联盟军队与瑞典军队在莱比锡以北8公里的布赖滕费尔德村南北对峙。蒂利对于古斯塔夫的指挥天才并不了解,他只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一位年轻的国王。古斯塔夫指挥效率比常人想象得还要高,他善于猜度敌人的意图,他对战场上各种机会的把握,是无人能及的。当天夜晚,他从侦察兵那里得到敌人行动的线索后,在他的旅行车中,他与霍恩元帅、巴勒尔等将军商定出作战方案,并作出兵力部署。他全身甲胄,等待着黎明。

鸡鸣报晓时,瑞典营中开始吹号上马,打鼓进兵。这时,整个平原为浓雾所掩,古斯塔夫从雾中看见远处一线红色的火光,他知道那就是蒂利的阵地。在雾中,古斯塔夫展开了他的部队。他的进攻队形不同于旧式方阵,他摆出的是线式序列。他把步兵中火枪手与长矛兵混合编制,前面几列是火枪手,后面几列是长矛兵。第一列火枪兵先从阵中鱼贯而出,放射排枪之后,退回原处装弹;第二列火枪兵再前出射击;等与敌人靠近后,火枪兵退至两侧,长矛兵从正面冲锋。这种火枪兵和长矛兵相互支持和交替掩护的战斗队形,简直成了一个小型的、可进退的活动要塞。

蒂利全军估计有4万余人,其中有步兵3万人、骑兵1万人。蒂利亲自指挥步兵,其左翼的骑兵由巴本汉指挥,右翼的骑兵由费尔斯登堡指挥。另外,还有轻、重火炮26门,重炮位于中央与右翼的正面前方,轻炮在正中央的前方。蒂利的军队先到一步,占领了有利地形,他们以为自己胜利在握了。

太阳好像害怕看到战场的残酷,迟迟才露出脸来,雾气被阳光驱散了。联军先开炮了,瑞典军马上还击,就这样双方炮击达两个多小时。

瑞典军的火炮数量多,发射的炮弹比联盟军多三倍以上。联盟军的方阵队形人员密集,在强大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他们的战斗队形开始变形,在死亡威胁面前,维持士兵纪律越来越困难,联军感到渐渐支撑不住了。瑞典军队采取线式排列,人员分散,伤亡不多,在古斯塔夫的指挥下,步兵和骑兵仍然像铜墙铁壁一般屹立不动。

猛烈的炮火,使联盟军左翼指挥官巴本汉痛苦不堪。巴本汉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战将,他的部队实在挡不住这样巨大的火力了。他想,与其站在这里等待机会,还不如主动出击寻找机会。于是不等待命令,即率领了五千骑兵向瑞典军的右翼发起冲锋。

这的确是个愚蠢的举动,因为联盟军骑兵使用的手枪,远远不是瑞典军火枪的对手。瑞典军中火枪兵掺夹在骑兵中间,不断扫射联盟骑兵冲击的密集队形,以静对动,命中率高。巴本汉组织的七次冲锋都被击退。在最后一次冲锋时,瑞典军巴勒尔元帅调动其预备队进行了一次反冲击,把联盟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并一鼓作气将其逐出了战场。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对联盟军有利的机会,同时也阴差阳错地出现了。蒂利的右翼误认为巴本汉组织的冲锋是全线进攻的信号,便立即向瑞典军的左翼冲击。瑞典左翼的撒克逊军原是俘获的联盟军,他们听到冲锋号,便不打自散,仓皇地逃出战场。这一下古斯塔夫仿佛断了左臂,而且左翼完全丧失了掩护。

蒂利抓住这个战机,命令部队攻击瑞典军暴露的左翼,同时命令费尔斯登堡向瑞典军侧后打击。蒂利满以为如此双管齐下,可以稳操胜券了。他不禁洋洋得意起来,心想:尽管你是国王,你毕竟还年轻,与我这沙场老将打仗,你还幼稚!然而使他意料不到的是,古斯塔夫调动部队的速度要比联盟军行动的速度快得多。

古斯塔夫及时命令霍恩元帅向左调整部队的正面,以对付蒂利的迂回,同时从中央第二线抽出兵力增援和补充霍恩元帅的左翼。他亲自指挥炮兵军以密集、强大的火力压制联盟军,蒂利的军队在炮火下机动缓慢,气得蒂利挥着指挥旗大骂不止。

瑞典的部队则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地机动。两军越来越近,古斯塔夫一挥大旗,命令:“长矛兵冲击。”一直在等待时机的长矛兵开始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个个勇猛无比,联盟军更加招架不住,乱了阵脚,一些部队开始溃散。

当左翼正在鏖战之际,古斯塔夫抓住战机,又给联盟军致命一击。他用指挥旗命令骑兵迅速攻击蒂利的左翼,他本人则亲率4个骑兵团,向山坡上的敌军炮群猛冲。瑞典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冲垮了蒂利的阵线,并用火炮向四处奔逃的联盟军猛轰。同时,瑞典军的预备队炮兵也投入了战斗,向联盟军密集的方阵猛轰。

蒂利虽不甘心失败,但失败已成定局,全军上下完全丧失了指挥和秩序,一个个落荒而逃,结果损失了全部火炮,死伤和被俘达1万多人,并丢弃了全部给养及90多面军旗。

这次短暂会战结束了,但立即引起全欧洲军队的关注,他们看到一种崭新的作战样式。在战争史上,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骑兵的机动能力和炮火的威力成为战场上的制胜因素。而做到这一点的,当时只有古斯塔夫,他未来的对手、军事家瓦伦斯坦评价他说,“在领兵向敌人进攻,或是为了避免损失而退却,或是宿营时,他比所有其余诸将要高明的地方有三点:战术、组织和兵器。”

古斯塔夫一战成为新教徒的英雄,在他的指挥下,瑞典军向西推进到莱茵河畔。1632年春,他回师巴伐利亚,在莱希河之战中再会老将蒂利,蒂利再次败北,并以身殉职。4月,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瓦伦斯坦。瓦伦斯坦重组军队收复布拉格,出师巴伐利亚。11月16日,古斯塔夫与瓦伦斯坦这两位名帅在吕岑大战,损失惨重,而古斯塔夫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不幸在途中中弹身亡。38岁的国王战死在战场,但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列强不敢小视的瑞典,在他军事改革的推动下,瑞典一跃成为欧洲北部强国。

古斯塔夫在战场上天才般的演出,如流星划过天空般短暂,他给后来的军事家们留下的遗产却经年不衰,成为历代军人研究、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