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抓执行: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2557600000003

第3章 一切以战略为基准(1)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所谓庙算,即是战略。身为管理者,不论是企业还是部门的掌舵人,都需要将战略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一切以大局为重。唯有如此,你的团队才能以最高的效率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流传至今,在企业管理中依然适用。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一定会有麻烦。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眼光必须要长远,只有看得远、考虑得多,才能避免麻烦的到来。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要有长远的眼光;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则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将会面临怎样的窘境。未来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应该怎样去发展?谁也不知道。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昭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道理:看得远,考虑得多,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屹立于商业之林。

某印刷厂是一家专门从事报刊印刷的企业。这个企业创建的时间比较早,当时企业的创始人刘总已经在一家乡镇企业担任车间技术主任多年,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创办企业的根本。

最早萌发创办企业的想法,是因为刘总看到了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营企业。他认为自己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可以创办一个企业。于是,他果断地辞去了车间技术主任的职务,依靠自己多年在印刷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深厚人脉,建立了自己的企业。

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企业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刘总的印刷厂承揽了当地几家主要报纸的印刷业务,每个月的业务量比较稳定。虽然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总体收益还不错。对于刘总来说,作为一个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已经比当初的车间主任强上太多,他很满足现状。当他看到很多同行在竞争激烈的印刷市场中被挤掉、挤垮之后,更是暗自庆幸。

普通的报纸印刷,主要采用的是黑白印刷技术,使用的印刷机器也是行业内已经广泛使用的。这种机器,技术含量不高,但稳定性很好,操作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人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很快上手。刘总本人是使用这种机器的行家里手,深知这种机器简单易操作。他认为,只要认真维护好企业里的这些机器,同时和那几家报社保持好关系,企业就不会出现问题。基于这种想法,他不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日子过得倒也逍遥。

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问题出现了。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报社。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国家进一步鼓励新闻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对经济、娱乐、生活等新闻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放权。这使得各个报社开始扩大自主采编权,在内容方面更是想方设法吸引读者眼球。于是,报纸中带高质量图片的新闻越来越多。同时,各家报社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也“苛刻”起来,开始对印刷厂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情况,给刘总的印刷厂造成了压力。

为了继续保持和报社的合作,刘总迫不得已,开始想办法提升印刷质量和印刷灵活性。可是,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企业里面的老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这两个要求。这个发现,让他开始惶恐,为了解决难题,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印刷设备。

很快,设备的引进、安装和调试工作都完成了。设备供应商也按照合约,对刘总企业里的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新设备的投入运行,刘总吃惊地发现,企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原来,新设备的精度很高,虽然操作比起过去的设备简单方便了很多,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却显著提高了。比如,新的设备不但要求操作人员要掌握印刷机械知识,还要求他们精通版面设计技能,并对色彩和版式等有很深的了解。这些知识,对于刘总企业的员工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刘总企业里的员工虽然接受了新机器的技术培训,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问题百出。

面对这些困难,万般无奈的刘总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他开始聘请老师,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可是,在培训的过程中他又无奈地发现,企业里面的老员工由于素质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这也就是说,内部培训根本行不通。

那怎么办?没有办法,只能外聘。为了聘请到合适的印刷技术人员,刘总可谓绞尽脑汁。他从已经使用这些先进的印刷设备的企业入手,寻找到了一些合格的技术人员。然后,他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策略,用高薪从那些企业挖人。以高薪为诱,他费尽心力,终于挖来一些合格的印刷技术人员。

这些技术人员,成了刘总企业里的“星星之火”。依靠这些人的带领,刘总的印刷企业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想到那些不得不付的高薪,刘总会有些心疼,但他也只好这样宽慰自己:万幸,企业保住了。

为了企业的生存,刘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劳的管理者,却不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让自己的企业一直在生死边缘徘徊。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远虑”。是的,因为看得不够远,所以他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近在眼前的忧患。

老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用在人身上合适,用在企业身上依然合适。现代社会,竞争高度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异常残酷。可以说,稍有不慎,企业就会落后,甚至是消亡。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把企业眼前的“祸”消减至最少。怎样消?很简单,看得更远一些。这就好比汽车的车灯,近光灯照的只是眼前,而远光灯则能照出更远处的坑洼。管理者必须要打开“远光灯”,才能为企业的前进照亮道路。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或者为了团队的成长,管理者必须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为将来谋篇布局。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管理者必须要学会谋划企业或团队的发展战略。这个时代,谁能拥有更高一筹的战略眼光,谁就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资本。

眼光决定高度

在某大学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极为精彩的课:他拿出一张中间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全班学生盯住这张白纸,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失望地说:“没有人看到这张很大的白纸吗?只盯住一个黑点,将来你们的一生会非常不幸。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世界都会变黑。”

老师的话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一时间整个教室寂静无声。在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中间有一个白点的黑纸,再次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这一次,全班同学都开窍了,他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开心地对学生们说:“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据说,这一堂课让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顿悟,思维模式因之发生了改变,他确信世界上没有化解不了的冲突、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堂课为何如此神奇?或者说,它的神奇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无他,这堂课所演绎的内容只有两个字——眼光。只要拥有超人一等的眼光,那么“黑点”就挡不住视野,“白点”就充满了希望。

所谓眼光,指的是观察事物的能力。每个人看待事物的眼光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有些人则能穿过眼前看到未来;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有些人则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很显然,那些观察能力强、眼光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人,往往能够看得更高、更远。他们拥有超人一等的眼光,是这个时代最受命运眷顾的宠儿。

超人一等的眼光,多是全面的、深刻的、大气的、通达的,而非片面的、浅薄的、狭隘的、僵滞的。唯有拥有独到而过人的眼光,我们才能从惯性思维的“一亩三分地”里跳出来,走出自满的泥沼,以开放的心态吸纳新知识,以开放的思维思考问题。然后,我们才能有承担风险和压力,不断挑战自我和创新的勇气;才能始终保持自我,拒绝浮躁和诱惑,并埋头实干,持续提升自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高处冷眼俯视全局,见微知著,做出最理性的决策;才能拿出更为完善的战略,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不懈地追求精彩与完美。

总而言之一句话:眼光决定了高度。我们能够看到多高的山峰,是登上相应高峰的前提。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群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然后消失在远方的天际。父子三人看着大雁消失的方向,默然不语。

小儿子打破了沉默,他问牧羊人:“大雁要飞到哪里?”

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

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

小儿子也说:“我也想做一只会飞的大雁,飞到温暖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孩子们,只要你们想,你们就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但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认真地说:“好吧,现在让我飞给你们看。”

于是,牧羊人张开了双臂,向上跳了起来。

自然,他也不能飞起来。可是,他却肯定地对两个儿子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够飞起来,飞到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以后,他们的眼光变了,不再只是盯着羊群,而是转向了天空。为了实现能飞的理想,他们一直努力着。等到他们长大——哥哥37岁,弟弟33岁时,他们果真飞了起来,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

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眼光之所以能够决定高度,那是因为它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前进的目标。莱特兄弟为什么能够发明飞机,站在成功的巅峰?他们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或许也会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要建立在“看见”的基础之上。这也就是说,当人们还在地上奔跑的时候,他们的眼光就已经穿透云层,到达了白云之上。那是他们的目标,是他们奋斗的方向,如果缺了这个目标,那么穷尽一生他们也不可能发明飞机。

鉴于此,人们总结出了“眼光”的真正内涵。眼光,就是确信“没有人一开始就站在最高峰”的精明;眼光,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不图一时之痛快”的胸襟;眼光,就是远离琐碎,保持焦点,把精力集中在最出成效的地方的定力;眼光,就是如海绵般汲取,但绝不拾人牙慧的灵智;眼光,就是欲取先予,共享双赢的明达;眼光,就是站在制高点上审视自我,然后继续向高处迈进的强劲;眼光,就是敏锐洞察,并像百米赛跑那样随时处于爆发的状态……眼光,其实应该如一张精确的地图,上面标注好了每一步所应采取的战略手段。因此,拥有了超人一等的眼光,我们就等于获得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想要阐述的问题是管理,那么眼光究竟与管理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知道,时下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叫作“战略眼光”,这说明了眼光同管理的关系。

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竞争战略和竞争力的第一权威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由此我们知道,战略眼光就是能够尽早地发现企业中可能存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要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当然了,这种预见能力,并不是拍拍脑袋就有的超能力,而是通过周密细致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一种理性的决策。这种神奇的未卜先知的能力,自然就是超人一等的眼光带来的。显而易见,“战略眼光”能够给管理带来巨大的好处。无论是管理自己、管理下属还是管理企业,我们一旦能够“预见未来”,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将会轻松得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某家公司有一位精明的管理者,他拥有超人一等的战略眼光。通过敏锐观察、细心分析,他发现公司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这个时候,相对于其他管理者来说,他的眼光其实已经更高明了。他的这种战略眼光,为解决公司的隐患打下了基础。这就好比在行军途中能够精确地发现地雷,排除险情,赢得胜利自然就容易很多了。

当然了,眼光给管理带来的好处绝不止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眼光就像是一条通向高处的光明通道,让我们在前进中避免磕磕绊绊,快速走向成功。当然了,看得越高,望得越远,我们的脚步就越能到达更高更远的地方。眼光决定高度,其实一点儿也没错。

正确决策的五个要素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在今天的社会里,烽火连天的战争已经愈来愈少,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俯拾即是。这其中,争斗最激烈、杀伐最惨烈的地方,当属商场和职场。一句“商场如战场”,道出了所有身处其间者的无奈和艰辛。可以说,“战争”是企业的大事,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怎样认真研究和对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严格来说,如何研究如何对待只是“战争”的开端,我们要想管理好企业,取得“战争”的胜利,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正确的决策。没错,决策之于管理者,就如同食物之于人,是生存之必需。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让企业生存下去,并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下,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成败。正确的决策越多,越能带来正确的选择,自然就能支持企业走得越远。相反,如果管理者在某些重大抉择面前行差踏错,那么企业可能就此走上一条不归路。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用在这里一点儿也不为过。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绝对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但是,彼得·德鲁克又提出,管理者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吃饭虽然对我们非常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除了吃饭之外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吃饭的重要性还被我们排在了其他事情的后面。同样,管理者的决策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他们通常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做决策。因此,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是管理者高效管理的基础。

针对这个问题,彼得·德鲁克总结出了正确决策的五个要素:

第一,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如果问题是经常性发生的,那就只能通过一个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