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上)
2562200000045

第45章 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的创立者

爱德华·哈斯丁斯·张伯伦(1899—1967年)是美国经济学家,垄断竞争理论的创立者,20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张伯伦1899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的拉康纳,1920年毕业于依阿华大学,1922年获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9—1967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34年任教授,1937年起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1948—1958年接任哈佛大学著名刊物《经济学季刊》主编,1965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委员。1967年在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去世。早在1927年他还是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时,就完成了以《垄断竞争理论》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1931年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几乎与英国的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同时,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垄断竞争理论》,从此一鸣惊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垄断竞争理论》(1933)、《走向更一般的价值论》(1957)等。

张伯伦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垄断竞争的厂商理论;提出了“大集团实例”,产生了市场结构作为纯粹竞争与垄断之间的统一体的概念,并由此成为创立现代工业组织分析之父;打破了罗宾逊所谓工人“剥削”的概念,因为在非纯粹竞争的行业里,工人获得的是边际收益产品,而不是边际价值产品,张伯伦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被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其他经济单位所接受,但都被厂商当作一种外部收入约束来对待;另外,张伯伦通过出版他与其学生一起进行的模拟市场运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而成为现代市场经验研究的创始人。

张伯伦认为,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是指这样的结构,其中,厂商感到竞争力量的外部压力,它不同程度地由垄断力量对其产品定价所缓和。他强调用产品差异和销售成本来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行为,把产品看成是有差异的,这本身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张伯伦的贡献在于,将垄断竞争体系建立在产品差异这一普遍现象之上。他对垄断竞争与纯粹竞争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垄断就是独占。相应的,“纯粹竞争”是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同时,出售的商品没有差别、即完全一样或标准化,因此可以相互替换。张伯伦认为,纯粹的竞争或垄断在经济生活中都是罕见的,大量存在的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即“垄断竞争”。因而,张伯伦的垄断理论又被称为“垄断竞争理论”。他认为,在这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现实经济下,根据纯粹竞争理论,必然得出价格和成本太低、生产规模过大的错误结论;而如果考虑到销售成本,纯粹竞争理论的错误不再仅是程度上的问题,将会使以纯粹竞争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来推算价格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纯粹竞争条件下根本没有销售成本,这样,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就只是一种虚构的、不切合实际的、仅包括一部分需求和成本的曲线,因此,纯粹竞争条件下由两条供求曲线相交的价格不仅仅是太低,而且毫无意义。同时,他通过建立个人均衡和集团均衡分析了垄断竞争下的厂商均衡。他首先研究了个别厂商的销售量与价格的均衡问题,他称之为“个人均衡”,然后再进行所谓“行业分析”,研究整个行业的“集体均衡”。他认为,个别厂商在决定其产量(销售量)时,一方面要考虑增加产量会增加多少收益,即边际收益;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增加产量会增加多少成本。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增加产量,直至两者相等为止,此时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不会扩大或缩小产量,或者说达到“均衡”状态。同时,他把垄断力量公式化为操纵价格,把控制市场的卖方垄断包括在垄断竞争的概念之中,认为卖方垄断的市场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决策中那种看得见的依赖。从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伦将其研究的重点转向呈现特异的卖方垄断方面,对拥有略有差异产品的销售厂商的十分现实的市场结构进行缜密的调查,揭示出了卖方垄断式竞争的厂商的等级群。这是其垄断竞争理论的特点。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继承了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研究了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厂商)如何决定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问题,也就是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形成问题。可说是对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的一个补充和发展,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现象的描述更接近现实。同时,张伯伦首次详细地研究了销售成本,这对广告经济学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由于张伯伦把市场看做是包含从纯粹竞争到有竞争的垄断,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垄断的全变数范围,后来的学者便可以放弃纯粹竞争的模式去讨论更加复杂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