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00500000008

第8章 天翻地覆(1)

“天翻地覆”比喻变化很大。

此典出自唐代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这是描写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的两句诗。”

蔡文姬,姓蔡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据《后汉书》记载:文姬博学多才,精于音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公元196年,文姬被匈奴人虏获,做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后,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派人接回。蔡文姬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饱尝了辛酸,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怀着这种沉痛的心情作了《胡笳十八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了匈奴以后感到变化太大了,好像天地都倒置了,连北斗星都转到南方去了。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形容人或事物好得谁也比不上。

此典出自《后汉书·胡广列传》:“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在东汉有一位名声很大的大臣,他活了八十二岁,死时朝廷自公、卿、大夫到博士、议郎上下数百名官吏,为他送葬。朝廷送给他许多名位、荣誉;太傅、安乐乡侯,谥文恭侯,还封家中一人为郎中……史书上说,自汉兴以来像这样的盛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这位大臣是谁呢?他就是被汉安帝刘祜称为“天下第一”的胡广。

胡广少年时生活很苦,母亲死得早,十几岁他就去当个小官吏,挣钱谋生。他平时喜欢读书,爱好写诗,也很有才华的。

有一天,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回家看父亲,发现胡广学问渊博,人品也不错,就想推荐他去做官。法雄知道自己儿子眼力很好,就叫他帮助选拔人才。

考试那天,法雄请来很多官吏,让大家考核。胡广就在应试的青年之中。法真一个人躲在窗外,从窗缝中观看每一个人的情况。

考试结束后,法真对父亲说:“胡广这个年轻人很不错,应该推荐他去京师。”

于是胡广高高兴兴地来到京师,将自己的文章呈给了皇帝。

皇帝刘祜看过胡广的文章,赞不绝口:

“文章写得好,真是天下第一呀!”

胡广进京不到一个月,朝廷就封他为尚书郎,后来又升迁为尚书仆射。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皇帝要选立皇后。可是他的四个妃子他都满意,都受到他的宠爱,到底选哪一个才好呢?皇帝想来想去,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卜卦让神灵来帮他下决定。胡广说:“陛下,臣听说您要选立皇后,这是一件严肃认真的大事,怎么可以祈求神灵呢?这种办法可是祖宗没有传下来的,典章上也没有记载。选立皇后应该以德行为标准,那才是符合祖宗的章法啊!”

“好吧!”皇帝被他说服了,最后选立了梁贵人为皇后。

后来,胡广又得罪了皇帝,几次被免罢职。他自从到朝廷做官,一共三十多年,历经了六个皇帝,官位一会高,一会低,一履司空,再作司空,三登太尉,又为太傅。一时成为天下名士。

天有不测风云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

此典出自《元曲选·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小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又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周瑜与曹操大战于三江口。曹操兵多,防守严密,周瑜要攻打他,很不容易。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采用火攻的战略。一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现在正是冬季,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用火攻,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病倒在床。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说实话,只是应付诸葛亮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保证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故意神秘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觉得诸葛亮言外有意,便连忙问有何药方可治他的病。诸葛亮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诸葛亮早已猜到他的心事,只好告诉他真相,并请诸葛亮告诉他解危之法。诸葛亮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怎么样?”周瑜欣喜若狂,便急忙命令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投其所好

这篇寓言讽刺投其所好、吹牛拍马、讨好卖乖的人。

此典出自《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引《笑林》。

有这样一个人想去拜见县官,就问县官身边的人说:“县太爷最喜欢什么?”有人告诉他说:“县官最喜欢《公羊传》。”后来这个人进去拜见。县官问他:“你读过什么书?”这个人回答说:“专门研究《公羊传》。”县官试着问他杀陈佗的人是谁?这个人想了很久才回答说:“我这辈子实在没有杀过陈佗。”县官看出他回答得很荒谬,就又戏弄他说:“你没有杀陈佗,请问是谁杀的?”于是这个人非常害怕,光着脚就跑出来。别人问他原因,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去拜见英明的县太爷,他就拿杀人的事情盘问我,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只是碰上他赦免了我的罪,我才出来的。”

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意思是空有名望。形容有名无实。

此典出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枚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又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北伐,屯兵祁山寨中。忽然接到探报,司马懿领兵二十万,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很吃惊,说道:“司马懿一定会夺取街亭,断我粮道,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马谡认为深通兵法,小小的街亭一定能守住,因此坚决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给他调拨两万五千精兵,并派上将军王平相助,叮嘱他处处小心,千万不得失误。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到这里都是偏僻小路。马谡笑道:“丞相真胆小,这样一个地方,魏兵哪里敢来!”王平说:“虽说魏兵不敢来,我们也该在五路总口下寨,以防万一。”马谡却主张在路边小山上下寨。王平说:“当路下寨,敌兵无法偷过,如果屯兵山上,敌兵四面包围,如何应付?”马谡大笑说道:“兵法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敌兵敢来,定叫他片甲不留。”王平说:“这山是个绝地,敌兵如果断我水道,我军就乱了。”马谡说:“你不要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敌兵断我水道,蜀兵必然死战。我熟读兵书,连丞相都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要阻挡?”王平仍然反对在山上下寨,马谡就拨给他五千人马,在离山十里的地方,扎下一个小寨,与山上大寨形成掎角之势。

司马懿兵到街亭,听说马谡在山上扎寨,便大笑道:“马谡只有虚名,是个庸才,诸葛亮用这样的人,怎能不误事!”司马懿布置妥当,驱动军马,一拥而进,把山的四面团团围住。马谡在山上望去,见魏兵漫山遍野,声势浩大,慌忙挥动红旗,命令蜀兵向下冲杀。蜀兵见魏兵势大,非常害怕,不敢下山。马谡大怒,斩杀蜀军二将。蜀兵惊惧,只好下山冲杀,但魏兵岿然不动,蜀兵只好又退回山上,马谡见情况不妙,命令紧闭寨门,等待援军。

王平带军来救,但兵员太少,被魏将张郃领兵挡住。山上蜀兵被围困了一天,又被断了水道,军心大乱。到了夜间,山南蜀军饥渴难忍,大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军。马谡禁止不住,心慌意乱。正在这时,魏兵又放火烧山,顿时满山通红,只听见魏兵一片喊杀之声。眼看守不住了,大势已去,马谡只好带领残兵,乘夜从山西杀下山去,慌忙夺路而逃,街亭失守。

偷合取容

“偷合取容”指苟且迎合他人,以求容身。

此典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以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殁身。”

战国末期,在秦国逐步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两个大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个大将,一个叫白起,一个叫王翦。

白起,又称公孙起,嵋(今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他率领秦军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他攻克楚都,因功被封为武安君。秦、赵长平之战,他率领的秦军大败赵军,坑杀俘虏四十万人。后来,秦攻赵都邯郸,因与秦王和相国范雎有矛盾,被逼自杀。

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他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攻灭楚国。后封为武成侯。在灭楚战争中,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曾问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马。李信说,要用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必须要用六十万。秦王以为王翦观念陈旧,就拜李信为大将攻楚。王翦因此称病告老还乡。后来,李信兵败,秦王又起用了王翦,王翦于是率军将楚国攻灭。得胜回朝后,仍告老还乡,秦王又拜他的儿子王贲为大将。

司马迁在为白起和王翦作完传记后,写道:人各有长处和短处。白起用兵如神,威震天下,但由于不能迎合秦王和范雎的意见,被逼自杀。王翦虽是富有经验的老将,但在秦统一中国大功告成的情况下,告老还乡,迎合秦王以求容身,直至默默无闻地死去。这就是白起和王翦的短处。

菟裘归计

“菟裘归计”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身、退隐等。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隐公是他父亲鲁惠公的继室所生,按照规矩是不能继承君位的。可是,鲁惠公死的时候,有资格继承君位的桓公(名允,鲁隐公之弟)年龄还小,因此,只得立隐公为太子即位,让他当了国君。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是鲁隐公执政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他执政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一天,鲁国大夫羽父要求隐公杀掉桓公,让自己得到太宰的官职。隐公说:“因为他以前年龄小,我才代为摄政。现在,我就要把君位交付给他了。我准备让人在菟裘那个地方营造房屋,我晚年就在那里养老了。”

听了隐公的话,羽父感到非常恐惧,反过来又去桓公面前诬陷隐公,请求桓公杀掉隐公。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羽父派人刺杀了隐公,隐公的退身之计还没来得及实现,就魂归西天了。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表示对别人忍让退步,或者比喻躲得远远的,避免接触。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春秋时代,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宠爱骊姬,立为夫人,想立骊姬生的奚齐做太子;但是他又已经确定申生是太子,没有办法变更。骊姬便用计害死了申生,又怂恿献公派兵去捉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得知这一消息,急忙逃到翟国,住了二十年。那时献公已经死去,奚齐和卓子两人先后继位,又都被臣子们杀死;重耳的弟弟夷吾从魏国回晋做了国君,称惠公。惠公害怕重耳回去夺取君位,秘密派太监和武士行刺。重耳又接连逃往齐国、曹国、卫国,最后到了楚国。楚庄王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两人关系很密切。

一天,楚庄王问重耳:“如果你将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你拥有无数的男女奴隶和宝玉、丝绸;羽毛、兽齿和皮革,又是楚国的特产;我真不知该怎样报答你。”庄王又说:“虽然这样,总有什么可以报答的。我愿意听一听。”重耳道:“如果托你的福气,能够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假如晋国和楚国交战,我就退让三舍的地方。”(当时三十里为一舍)后来重耳回国当上国君,称为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谋求振兴晋国,出兵攻击卫国和曹国。

楚成王听说晋国一口气打下了卫国和曹国,就打发人叫成得臣回去,还告诉他说:“重耳在外头漂泊了十九年,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历经风雨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咱们跟他打仗,未必占得了上风,你还是趁早回来吧!”

但是成得臣认为攻陷宋国是早晚的事,不愿意退兵。他派人去对楚成王说:“请再等几天,让我打了胜仗再回去。如果遇上晋国人,也得跟他们拼个胜败。万一打了败仗,我愿意接受军法处置。”楚成王见成得臣不肯回来,心中非常生气,就请教已经退休的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衔,相当于中原的相国)的意见。子文说:“现在晋国强盛壮大,重耳出兵帮助宋国是为了要做霸主。我认为应提醒子玉(成得臣字子玉)千万别跟他闹僵了。能够讲和最好,这样起码可以维持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楚成王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成得臣没有办法,只好改变初衷。他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却不愿立即退兵。他派人去对晋文公说:“楚国之于曹国和卫国,正像晋国之于宋国一样。您要是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攻打宋国,咱们彼此和好,免得叫老百姓吃苦受罪。”晋文公还没说话,狐偃就抢先说:“成得臣这家伙太不讲理!他放了一个还没打下的宋国,却叫我们恢复两个已经灭了的国家。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于是,他就扣押了成得臣派来的使臣,放他手下的人回去。

晋文公又想出了一些计策,一方面打发使臣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一块儿来帮助中原的诸侯,抵御楚国这个“蛮族”;一方面通知卫成公和曹共公,怂恿他们先跟楚国绝交,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君位。他们当然是言听计从,就写信给成得臣表明态度。成得臣正为这两国流汗卖命,他们却反过来跟他绝交。他气愤地骂道:“这两封信明摆着是那个老奸巨猾的老贼逼他们写的。算了!不打宋国!找重耳这老贼算账去!打退了晋国再说。”他带着兵马,一路赶到晋国人驻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