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交际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00700000007

第7章 酒池肉林(2)

一天早上,他照例去鸡窝摸鸡蛋。他将母鸡刚下的鸡蛋托在手上,“嗬,鸡蛋怎么这么黄呀?”原来这枚鸡蛋与其他的鸡蛋不一样,它的蛋皮是金黄色的,还有一点发亮。他突然放声大笑:“哈哈,这是金蛋呀!我发财的时运到了,这鸡肚子里一定有很多金蛋,否则,它怎么会下金蛋?!”

他立刻回屋拿起尖刀,一刀将母鸡杀死,剖开鸡肚子,又小心翼翼地切开鸡胃、鸡肠,甚至把鸡血管也翻腾一遍,然而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不用说金蛋,就是铁蛋也没有一个!他大失所望。他倚在门框上悲哀地自言自语说:“全完了!现在连一只下蛋的母鸡也没有了!”

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比喻不知足。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余……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知伯是战国时代野心勃勃的人,整天想着扩展自己的土地,有一次,他联合赵、韩、魏三国的兵去攻打中行氏,把中行氏灭掉,侵占中行氏的领土。他休息几年,又派人去向韩国要求割地,韩国害怕他,就给了他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知伯喜不自胜,又派人去向魏国要求割地,魏国不想给他,但又担心他会起兵攻打,只好也给他一块土地,知伯更高兴了,又派人到赵国去,要求割让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王不给他,知伯暗中勾结韩、魏两国去征伐赵国。赵襄王采纳了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去住,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去抵抗知伯。知伯把晋阳围攻了三年,始终没有办法攻打下来。这时赵襄王的粮食快要用完了,心灵如焚,于是又叫张孟谈去游说韩、魏两国,建议他们联合赵国,阵前倒戈攻打知伯,韩、魏答应了。赵国乘夜出兵,韩、魏两国也响应,结果把知伯击败,杀死了知伯,最后弄得身死地分。那时的人,都讥笑知伯是“贪得无厌”的报应。

贪贿无艺

贪贿无艺指贪污受贿,也形容搜刮的无止境。

此典出自《国语·晋语八》:“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春秋时,有一个叫叔向的人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义是卿(古代国君之下的一种官衔,分为卿、大夫、士三级),位在国君之下,可财富却不多。”叔向听了,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觉得很奇怪,问道:“我现在已经不能同卿大夫们平起平坐了,正在为这件事而忧虑,你为什么向我祝贺呢?”

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做上卿的时候,只有一百个人,二百顷地,家里没有什么祭祖用的器皿,他只是按照先王的法令和德行办事。远方的诸侯听说了他的这种行为,都来同他交朋友,连住在西方和北方的部族也来归顺他。可是到他儿子继位以后,专横霸道又大肆挥霍。他用卑劣的手段,抢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行为本来应该受到惩罚,只是因为他父亲的德行,才没有受到惩罚。现在,你就像当年的栾武子那样,没有很多财富,我认为这样你就可以实行德政,不致遭到灾祸,所以向你祝贺。”

贪狼食肉

“贪狼食肉”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利用其垂涎于“肉”的本性,设下钓饵。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狼》。

有个屠户卖肉归来,天色已晚。忽然,一只恶狼朝他走来,窥视着他担中的剩肉,显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只狼紧跟在屠户的后面,一直尾随了好几里地。

屠户用刀吓唬,狼稍稍退却;等他转身一走,就又立刻跟上来。屠户没办法,心想,狼想得到的是肉,不如暂且把肉悬挂在树上,明天一早再来取走。于是屠户就用肉钩钩住肉,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枝中间,并向狼示意担子已空,恶狼这才停止跟踪。

于是屠户回到了家中,第二天黎明时,屠户来这里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悬挂着一个很大的东西,像人吊死一样,心里非常害怕。他提心吊胆地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只死狼。抬头仔细看了一下,只见恶狼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它的上腭,好像鱼吞食了钓饵一样。

贪以死饵

这则寓言讽喻了蝇营狗苟而终于丧生的人。

此典出自《孔丛子·抗志》:“鳏鱼难得,贪以死得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住在卫国。卫国有个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鳏鱼,其体形之大可以装满一辆车子。子思就问那个人说:“这鳏鱼,是最难得到的大鱼呀,你是如何把它钓上来的?”那人回答说:“开始放钓竿时,我只用一条小鲂鱼作钓饵,鳏鱼游过来看都不看一眼;后来我再换上半头小猪,它就吞下去了。”

子思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鳏鱼虽然难以获得,但它因为贪吃大钓饵而死亡;而那些士人虽然心怀大道,却因为贪图利禄而失去了生命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计的人却反而遭害。

此典出自《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吴国国君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吴王寿梦这个人刚愎自用,拒绝任何人的劝谏,对跟随在左右的侍从们说:“谁再敢劝我,就坚决杀掉他!”

吴王亲随当中有个年轻人,他想劝阻吴王却又不敢直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每天清晨怀藏弹丸,手拿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疑惑不解地问他说:“你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湿成这般样子呢?”

这个年轻人回答说:“花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儿落在高高的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悲鸣声,偶尔喝着清凉的露水。它并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后,准备吃掉它;螳螂弯曲着身体,弓着脚背,想要捉住蝉儿,它并不知道,黄雀正在自己旁边准备吃掉它;黄雀伸长脖子准备吃掉螳螂,它并不知道,我的弹丸正在树下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只顾想着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各自的背后还有祸患。”

吴王听后,颇受启发,他说:“你说得很正确!”于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滕薛争长

“滕薛争长”的意思是从尊位与首位之争,看出有些人的利禄之心尤甚。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西周时期,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其中一个诸侯国的国名叫滕,另一个诸侯国的国名叫薛。滕、薛两国都是侯爵国,滕是姬姓侯爵,其国君称为滕侯;薛是任姓侯爵,其国君称为薛侯。

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和薛侯到鲁国朝见鲁隐公,两个人都想排在前面为长。薛侯说:“薛的祖先奚仲是在夏代受封的,立国在滕国之先,因而应当位居前列。”滕侯说:“滕国的祖先曾经当过周天子的卜正官。而且滕与周室同姓姬,我滕侯不能排在异姓薛侯之后。”

事后,鲁隐公派遣羽父去劝说薛侯,对他说:“承蒙您和滕侯来鲁国慰问,真是不敢当。周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山上有树,工匠才能派它的用场;宾客有礼,主人才会选择适宜的礼仪予以招待。’周室的同宗结盟制度规定,凡是不与主盟同姓的诸侯都居下位。如果鲁君到薛朝见薛君,自然不敢同任姓的诸侯同列为长。您如果愿意屈尊来到敝国,请同意滕君居先为长。”

薛侯答应了,于是就让滕侯居上为长了。

田主见鸡

这则寓言形容有些人为了钱可以毫无原则。

此典出自《新镌笑林广记》。

一个富人有几亩多余的田,租给张三种,每亩田要一只鸡。张三把鸡藏在背后,富人就喃喃地说:“不把这片田给张三种。”张三马上把鸡拿出来,富人又说:“不给张三那给谁?”张三说:“开始的时候不给我,后来又给我,这是为什么?”富人说:“开始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嘛。”

剜股藏珠

“剜股藏珠”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做事情切不可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秋风枢》。

海里有座宝山,有许许多多奇珍异宝,交错杂陈,藏在里边,光芒四射,耀人眼目。

有个航海的人得到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就乘船把它运回家。船航行了还不到一百里路,突然风起浪涌,船身不住地颠簸,只见一条蛟龙在海涛中出没,样子非常恐怖。船工劝他说:“蛟龙是想得到那颗明珠啊!请您赶紧把它扔进水中,否则就会连累我们了。”航海的人左右为难:丢掉吧,确实不舍得;不丢吧,情势所迫,又怕大难临头。于是,他就剜开大腿上的肉,把珠子藏了进去。风浪也随即平息下来。

这个航海人回到家里后,取出了明珠,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大腿上的肉溃烂而死去了。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这个典故比喻只贪求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了。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二年》:“余(我)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春秋时,秦、晋两国在令孤(今山西省临猗县)签订了和好的盟约。然而不久,秦国却又同狄人以及楚国联合,并鼓动他们去打晋国。

由于秦国背约,晋国于公元前578年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并指责秦国破坏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吕相在和秦桓公论争时,曾经引用秦桓公过去说过的话揭露秦国背信弃义。吕相说:“大王过去就说过。秦国同晋交往,除了唯利是图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卫人嫁子

“卫人嫁子”的这个典故讽刺那种自恃聪明、却自欺欺人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卫国有个人,在他女儿出嫁时一再叮嘱女儿说:“(到婆家)自己一定要多攒些私房钱。给人家做媳妇被退回来,是常见的事。那些能够白头到老的人,(只是)侥幸而已。”他的女儿因此就多积私房钱,她婆婆认为她的私房钱攒得太多了,就休弃了她。结果,卫人的女儿带回娘家的私房钱,比她出嫁时的嫁妆还多几倍。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教育儿女的错误,反而却自以为这种增加财富的办法非常好。

今天,一些做官的人都是这类人呀!

无价之宝

“无价之宝”形容其物之珍贵稀奇。

此典出自周代尹文《尹文子》:“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传说古代魏国有个农夫有一天正在田里干活时,挖出了一块圆形的白玉。这块白玉很大,直径竟然有一尺多。农夫不知道他挖到的是一块宝贵的玉石,就把它带回去放在了桌子上。到了夜晚,宝石光照满屋,全家人都非常害怕。邻居知道后就哄骗他说:“这是不祥之物,应赶快拿去丢了,否则会招致灾祸。”农夫信以为真,就连忙把白玉丢到野外去了。于是邻居就偷偷地拾回了白玉,立即拿去给了魏王。魏王不知道这块璧有多宝贵,就召来有经验的玉工进行鉴定。玉工看了非常高兴地对魏王说:“恭贺大王洪福,这是一块宝玉啊!”魏王听说是宝玉,又惊又喜,忙问玉工:“你看这块宝玉能值多少黄金?”玉工看到魏王贪婪的脸色,就笑着回答说:“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子虚乌有

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哪有。原为假设的人名。后用来比喻假设的或不存在的人、事。

此典出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梁孝王有一座“梁园”,方圆三百余里,圆内美景数不胜数,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梁孝王供职时,曾在此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名作《子虚赋》。

《子虚赋》的内容是:楚王派一个叫子虚的人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全国狩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过后齐国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对这次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可是,子虚却大谈楚王的游猎活动是如何壮观,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

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文写得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的场面,如果是天子的游猎,那场面一定还要壮观宏大。”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这样,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

《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之事都不足道。于是,他介绍了天子游猎活动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