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
2601800000095

第95章 忠臣冤魂(2)

朱标正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两家既是至亲又是好友。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就感到,朱棣气焰日盛,将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一天,两人单独在一起饮酒时,蓝玉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担心:“殿下,老臣觉得,燕王并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角色。近来,外间流传谣言,说燕都有天子气。这分明是在制造流言,蛊惑人心。殿下不可不防呀。”朱标摇头道:“燕王平常对我,优礼有加。自己的亲兄弟,不至于有什么异心吧?舅公不必多虑。”蓝玉答道:“殿下厚待老臣,咱们又是至亲,我才敢说这话,但愿什么事也别发生。”

这样的私房话,不知怎么竟然让朱棣知道了,从此对蓝玉衔恨在心。现在趁机找到了报复的机会。朱棣的进谗,恰恰触动了朱元璋的心事。一场淸除蓝玉党羽的飓风,顷刻之间横扫朝廷。朱棣暗暗高兴,认为借助乃父之手,为自己后来的黄袍加身,扫淸了一个大障碍。

意想不到的是,太子突然英年早逝。天赐良机!入主东宫的时机到了。于是,燕王朱棣更加积极地进行活动。

马皇后去世后,掌管六宮的是郭宁妃。宁妃晚年失宠,朱元璋抓住她进谏言的把柄,以后宫干政的罪名,将她杀掉。让最受恩宠的李贤妃,接管了六宫。

这一天,伺候朱元璋用过晚饭后,李贤妃挥退宫娥太监,一面摇着团扇为朱元璋消暑,一面关注地问道:“这几天,臣妾见皇上茶饭不香,莫非是为东宫虚位而烦恼?”

“知我者爱妃也。唉!”朱元璋发出一声长叹,把爱妃的手,拉过来紧紧地握着。久久沉默不语。

“皇上智谋过人,一向办事果断。怎么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呢?”

“唉!朕本意立老四,可大臣们,众口一辞,都说不妥。怕老二老三不平,惹得弟兄间不和。立小孙儿呢,一则害怕众王子不服,二则担心他担不起万斤重相。唉,真真难杀我也!”

“您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何必听信外人的闲言碎语呢?”

“这么说,爱妃也主张立老四朱棣咯?”

“这是朝政大事,臣妾不敢多嘴。”李贤妃故作谦谨。

“咦——朕问你话,尽说无妨。”

“谢皇上。”她斜着身子施了一礼,“臣妾以为,在二十多个王子当中,首推燕王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而且忠厚孝悌,堪称是诸王的楷模“有道理。”朱元璋一拍大腿。

“夜长梦多,那就赶快定下吧。”

朱元璋忽然扭头问道:“咦——你对他,如此高看?”

“这不止是臣妾一个人的看法。许多大臣也都十分敬仰燕王。而且,燕王也有继承大统、重振朝纲的宏图大志……”无知的李贤妃,一语泄露了天机。

“他的志向不小呀。”朱元璋不阴不阳地说道。忽然口气一转,瞪着李贤妃问道:“喂,朱棣想继承大统,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臣妾……自己琢磨的。”李贤妃自知失言,急忙掩饰。

“哼!明明是在为他做说客,还敢狡辩!我问你,是不是朱棣买通你,你才这么干的?快说!”

“皇上恕罪。臣妾,臣妾实在是,碍不过燕王的面子,不然……”“滚!再敢多言,郭宁妃就是你的前车!”朱元璋扭身走了出去。

、明反被聪明误。朱棣想利用受宠的李贤妃为自己当说客,反而弄巧成拙,使朱元璋看到了他对皇权的跃跃野心。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可以恩赐给你高官厚禄,甚至龙墩皇位,但决不允许你自己去争一丝一毫。朱棣的急切和耍弄权术,使他厌恶无比,立刻将目光集中到了孙儿朱允坟身上。

朱允坟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标的长子早亡,他便成了当然的承重孙。允炫自幼聪慧好学,孝亲敬上,朱元璋诸多绕膝之乐,正是来自这个长孙。允坟十四岁那年,朱标患痈疽恶疾,他日夜守护在病榻前,听着父亲的声声哀号,他涕泪如注,痛彻肺腑。为了减少父亲的痛苦,竟然不止一次地用口吮吸疮口的浓血。朱标病逝后,他一连好几天汤水不进,身体虚弱得站都站不起来。朱元璋很受感动。做爷爷的心疼爱孙,只得亲自劝慰:

“孙儿呀,你为你的父亲已经是尽礼尽孝啦。他在阴间也会为你祈福的。你继续这样悲痛,一点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仅你的父亲在天之灵不会满意,你也应该为年迈的皇爷爷想想呀!”朱元璋声音哽咽,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稳定政局,彻底打消诸皇子的觊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太子去世不到五个月,十六岁的朱允玟被册立为皇太孙,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确立了一件大事,摒除了折磨人的烦恼,朱元璋不但没有志得意满,反而增添了新的忧虑。

年长的君王,有着举重驾轻的威严与能力。而以幼君临朝,很难让胡须满腮的臣工们敬重,更难于从容擘画,高屋建瓴。当初,他对太子的善良荏弱就十分不满。现在,对孙儿的担心,比起太子在世时沉重了不知多少倍!

朱允坟这孩子,柔顺有余,刚强不足,敦睦仁厚,不善于心计。许多地方,酷似他的父亲朱标。但是,朱标毕竟经过许多历练,对治国驭下,学到了不少经验,也变得日益果断起来。允玟却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谁会把一个软弱不谙世事的孩子放在眼里?那些手握重兵、专横跋扈的勋戚将帅,不正是卧在皇太孙床榻之旁的猛狮恶虎吗?

“唉!说不定哪一天,朕就会撒手而去!可,小皇孙怎么办呦?”朱元璋发出一声浩叹。

着柔弱白嫩、稚气未退的储君,朱元璋的一颗心不由得阵阵紧缩。功勋将帅们觊觎自己耗尽半生心血得来的朱家王朝,南倭北虏不断发动侵袭,周边的强弓劲弩不时骚扰。使他昼夜忧烦,寝食难安,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朱元璋自幼家贫,经历过困苦饥渴,劳累磨难。从军之后,栉风沐雨,

南征北战,反倒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四岁称帝,已经步人中年,仍然精力充沛。朝乾夕惕,事必亲躬,数十年如一日,从来不知疲倦。他不相信臣僚们的耿耿忠言,也不相信太子的断事能力。事无巨细,一手包揽,连子孙们的行事准则,都作具体安排。肩上的担子有增无减,思想包袱势必越来越重。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长期的忧虑、繁忙,再加上嫔妃众多,夜夜颠倒享乐,元气自然大大受损。不到五十岁就须发皤然,如今已是六十五岁老翁,更是一副龙钟之态。

心火上升,加上外感风寒,刚人六月,朱元璋突然病倒。高烧寒噤,几天汤水不进。羚羊、犀角、麝香、牛黄,好药用尽。丸散裔丹,解表舒里,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转机。

御医们刚刚来得及揩揩额头上的汗水,朱元璋又泻泄不止。于是紧灸缓补,多方调理,总算再一次起死回生。谁知刚刚缓过一口气,又开始便秘。一连五六天,大便不通,情况十分危急。御医们战战兢兢,连便秘这样的实证,也不敢放手用药。害怕万一把皇帝治死了,招来杀身灭族之祸。一位御医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推卸责任又能摆脱牵连的妙招。建议请道行高的“仙人”,为皇帝治病。他们推荐了曾经得到过朱元璋信任的周颠。鄱阳湖大战之后,周颠被朱元璋打发走了。听说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道行更深,有许多灵异:有一天,他被扣在大缸底下,四周堆满柴草,烧了足有一个时辰。掀开大缸一看,除了额头上微微渗出一些汗溃,竟然安然无恙。有一次,他与知观怄气,半个月不吃不喝,不但没有饿死,而且健康如初。方丈让他饱餐一顿后,又把他锁在一间空屋子里。过了一个月开门观看,依然精神健旺,面色红润。从此,“仙人”的名字传遍远近。

有病乱求医。一向不相信道家长生之术的朱元璋,被病痛折磨得六神无主,立刻答应派人到庐山五老峰下去礼请。到了那里才知道,周颠正准备起程去给皇上敬献“清凉石”——仙丹。既然来了人,省却千里奔波。他写了一封信,附上几粒仙丹,让使者带回了应天。

得到周颠的仙丹,朱元璋将信将疑。直至把周颠的亲笔书信反复看完,方才觉得冥冥之中有神灵护佑。再看看仙药“清凉石”,颜色殷红,异香扑鼻,方才放心地服了下去。仙丹果然灵奇无比:过了不到半天,二便通畅,关窍开舒,从死神的魔爪下逃了回来。

朱元璋高兴异常,急忙派人到庐山重谢周颠。答应给他在京城新建道观,由他来主持。无奈鹤去楼空,杳然无迹,来人扑了个空。听寺僧说,周颠害怕自己的“仙丹”没治好皇帝的病,却把人害死,早已躲得不知去向。朱元璋只得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传》,命书法家写出来,刻石镌碑,立于庐山五老峰上。

有求必应的神佛保佑也好,妙手回春的华佗回天也罢。朱元璋总算躲过一场劫难。不过,死神虽然收回了魔手,他的精力和健康状况却大不如前。四肢绵软无力,一行动便气喘吁吁。除了祭祀太庙和天地坛等大典,他不再出宫,每日的临朝问事也不能坚持。只得将繁忙的朝政,交由大臣辅佐皇太孙处理。特别重要的事情,则把大臣召到内廷,由他定夺。桑榆晚景、黄昏逼近的恐惧,时刻折磨着朱元璋。看来,老天爷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在有限的岁月里,趁着精神尚能支持,打点好一切后事,给小孙儿开辟一条通畅而安全的坦途。

皇太孙确立不久,朱元璋便任命了皇太孙的辅佐官:冯胜、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职位略低一级,为太子太傅。

按照资历,蓝玉低于冯、傅二人,未尝不是公正的安排。但远在西北削[线的蓝玉得知后,却感到受了冷落,私底下一再发泄不满:

“为什么要我屈居冯胜、傅友德之下呢?难道我就不能做太师,只配作太傅吗?”

其实,莽汉蓝玉对太师、太傅,究竟有多少差异,并不十分了然。他之所以要争太师的名分,不过是不愿屈居冯、傅之下而已。殊不知,他的牢骚不满,传到万里之外朱元璋的耳朵里,就成了争权夺利,攻讦皇帝。联想到朱棣的密告,更加剧了对这个愣头青的嫉恨。太了已死,皇太孙尚是一株不能抗击风雨寒晷的嫩芽芽。

“唉!有朝一日我撒手而去,他们哪个肯在小孙儿面前股栗匍匐?又有谁能保证他们个个忠于皇室,而不起篡逆之心呀?”一遍又一遍,朱元璋扪胸自问,连声哀叹。

忧虑焦灼,常常夜不成寐。仿佛急骤的鼓角声就在耳边轰响,叛军的旌旗就在城下招展。有时好不容易睡去,却是魍梦连连。不是这个手握重兵的骁将齐声向他要爵位,就是那个莽汉领兵杀回京城逼迫他下野,甚至要把他拉出午门砍头……

越想越可怕。朱元璋澳然而起,像一头走进死胡同的猛曽,在华盖殿的方砖地上蹀躞不休。刚刚走了不几圈,右腿膝盖一软,“噗”地一声,双膝跪到了地上。

宫娥们急忙上前将他拉起来,扶上卧榻。喘息方定,朱元璋便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再兴大狱,将那些觊觎皇位的武臣,再来一次总清理。“是的,是的。这才是强本弱末之术。除此之外,哪有更妙的法子?”正在这时,传来明军北征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获全胜的好消息。而这场战役的前线总指挥正是蓝玉。这个桀骛不驯的家伙,竟然立了头功!

二征军载脊归来,朱元璋隆重设宴,为蓝玉等功臣庆功。张灯结彩,细乐声声,重臣毕至,酒筵丰盛。朱元璋率先举杯致词。

“捕鱼儿海大捷,非同寻常。这是我朝对蒙元残部进剿以来,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他兴致勃勃地说道,“此乃朝廷谋划得当,众将士英勇拼杀之功,更是大将军蓝玉的首功。蓝大将军犁庭扫穴,一战告捷,功垂永久,虽汉之卫青,唐之李靖不能过也!”说到这里,朱元璋把酒杯高高举起,满面喜色地扫视着大厅:“我提议,为蓝大将军胜利凯旋,满饮此杯

皇帝如此热烈,如此郑重其事的祝贺,堪称是恩宠有加,无比荣耀。作为当事人的蓝玉,自然应该诚惶诚恐、感激涕零。谁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蓝大将军,竟然忘乎所以,他不躬不揖,不跪不拜,既不把“犁庭扫穴”的伟大胜利,说成是圣上的庇荫胜算,也不提将士们的殊死拼杀。竟然大模大样地端坐在那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大大咧咧地说道:

“对蓝某来说,扫灭那些幺么小丑,不过是探囊取物耳——何足挂齿!”

如此的傲慢无礼,在坐的文武大臣都感到惊讶,朱元璋心里更是十二分的不快。他觉得,往常英勇善战、恭顺听命的勇将,原来都是装出来的假象。不由在心里骂道:

“哼,在朕的面前张牙舞爪,这个蓝玉,实在是不知好歹!”

蓝玉,安徽定远人。生得高大魁梧,浓眉圆目,面色绛紫,满脸络腮胡须,宛如关羽和张飞的不谐调混合。人称红脸大胡子。他打起仗来,很像他的姐夫常遇春,勇猛顽强,所向披靡,宛如猛虎下山,雄鹰搏兔。故而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开国之初,即被封为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在傅友德麾下讨伐明舁夏政权,出阶州,入文州,挺进四川,连连奏捷。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大军北征。左右两路皆受挫,惟有他担任中路军先锋,率部大败王保保于野马川。洪武七年,他独当一面,率兵北征,突袭兴和,将残元守将脱因帖木儿打得狼狈逃窜。洪武十一年,他同西平侯沐英一起,剿灭西洮州等处少数部族的叛乱与侵扰。兵至奏功,晋封永昌侯,挤进了武将贵族阶层,每年的禄米升至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洪武十四年,征讨残元云南梁王。颍川侯傅友德为大将军,他与沐英分别任副将军,已列名沐英之前。这年十二月,他率部包围昆明。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等人跳滇池自尽,昆明守将被迫开城投降。他整队人城,秋毫无犯。云南的平定,他功居榜首,年禄又加五百石。朱元璋并且册封他的女儿为十子蜀王朱椿的妃子,成了极其荣耀的皇亲国戚。洪武二十年,北征那哈出时,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同冯胜、傅友德鼎足而立,睥睨全军,位显朝廷,冯胜被撤消职务后,他受命代理大将军。此时,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开国三杰”先后去世。蓝玉实际上成了朱元璋所倚重的第一员大将。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接踵而至的俸禄与嘉奖,使这位猛将飘飘然起来,只记住显赫的功劳,把自谦和自律忘在了脑后。

洪武二一年五月,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父位立为可汗,一再侵扰明朝北方边境。由于那哈出已经归附明朝,后元的左臂已被斩断,朱元璋遂决定对西线展开歼灭战。这场战役的指挥大权,理所当然地落到了第一武臣蓝玉的身上。他统率十五万大军挺进漠北,直扑脱古思帖木儿主力所在地捕鱼儿海。不料,到达捕鱼儿海,却不见敌军的踪影。蓝玉一时犹豫不决,打算停止追击。但考虑到未交战而班师,没法向皇帝交代,只得连夜北进。终于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余里处追上了敌人。恰在此时,突然起了大风,一时间,茅草悲鸣,沙尘蔽天,四周一片昏暗。但蓝玉仍然挥师前进。

脱古思帖木儿怎么也想不到,明军会在风沙弥漫的恶劣天气,深入大漠,因而毫无防范。蓝玉的十几万大军宛如自天而降,后元部队立刻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不到两个时辰,全军覆没。只有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拼死突围逃走。蓝玉志在全歼,亲自率一支精锐骑兵追击。可是,在大漠荒原追逐了一千余里,仍然不见一个人影,只得懊丧地返回。

这次战役,俘获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妃子、公主,以及王室成员一百余人,诸王、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余人,军士男女七千七百多人,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此外,还有宝玺、图书、金牌、金印等物。大捷之后不久,蓝卫又指挥部队突袭元丞相哈剌章的营盘,俘获人役六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