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2621900000011

第11章

“击鼓鸣钟又喊冤,你们三入闹翻天,我道出了什么事,原来为了四个钱。四个铜钱全归咱,每人重打40板,哪个如果不服气,再打80不算完。”

三个女婿拜寿

从前,有一个员外,他有三个女婿:大女婿是秀才,二女婿是开饼铺的大商人,小女婿则是种田的。

这一天,是员外的70大寿,三个女婿都来给丈人祝寿。大女婿、二女婿带来了许多贺礼,独有小女婿没有厚礼献奉,员外十分不满,就想个办法来作难他:在筵席间,他要女婿们用“圆又圆,缺半边,乱糟糟,静悄悄”四个词连成一首诗。大女婿摇头摆脑地吟诵道:

十五月亮圆又圆,

十九、二十缺半边,

满天星子乱糟糟,

三更半夜静悄悄。

二女婿苦思很久,才吞吞吐吐地喃喃着:

我家月饼圆又圆,

吃了半边缺半边,

老鼠偷吃乱糟糟,

猫公一来静悄悄。

而小女婿却毫不思索地唱道:

岳父肚皮圆又圆,

没有饭吃缺半边,

农民不交租来乱糟糟,

全家饿死静悄悄。

小洞避雨

天下起大雨来,野外路旁山崖上的一个小洞前,跑来了三个避雨的人:一个是秀才,手拿一块砚台;一个是和尚,怀抱一只唢呐;一个是卖果子的老太太,胳膊上挎着果子篮。因为洞小,只能容两个人,让谁进洞让谁在外淋雨呢?

还是秀才有办法。秀才出主意说:“咱们作诗,谁作上诗,谁进洞避雨,作不上诗的在外边淋着。这诗句里必须有‘块’和‘爱’两个字。”

秀才出的主意,自然是秀才先作诗了。他吟诗道:“砚台是一大块,我写的文章人人爱。”秀才念完诗句,就钻进洞里去了。

和尚接着吟诗道:“唢呐底座是一大块,我吹的曲子人人爱。”念后也进了洞。这时,只老太太一个人还在雨中淋着。老太太急了,便气汹汹地喊道:“我的胸前有两大块,孩子见了谁都爱。左边一个养和尚,右边一个喂秀才,两个小子不懂理儿,赶快给老娘我滚出来!”

不通!不通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是个四川才子。他上京赶考时,出三峡,来到一个州城,碰上州官为赴试举子饯行。席间,举子们你炫我耀,旁若无人,论到李白、三苏,说什么“白也诗无敌,我看亦平平。三苏文薄浅,不如《三字经》。”还有个人说:“听说四川又出了个才子李调元,可我看他的文章都是胡说,诗也写得有如放屁。”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这时,州官请众人作对联,上联以“大块”起句,下联以“玉珠”起句。举子们个个想抢头功,却都搜索不得。只见李调元立就一联: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接着又写下四句诗,便飘然而去:

李白诗名高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盼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众人一看诗头“李调元也”,方知是碰上李调元了,又看对联,分明是大家被他痛骂了,但又不明白“大块投河”、“玉珠击鼓”是什么意思。忽然,看门老头插嘴笑道:“这有啥不解的,投河、击鼓的响声是什么?‘不通!’‘不通!’他是笑你们这些‘大块’、‘玉珠’全不通呀!”

夫妻对诗话

从前,有一对年轻夫妻,丈夫要丢下自己的爱妻去外面经商。临走的前天晚上,丈夫迫不急待地想跟妻子欢乐欢乐,可妻子老是没完没了地为他打点行李。丈夫想让妻子早一点上床睡觉,可又难以说出口,只好以诗句提醒妻子说:“北斗柄转半夜天,”妻子不明白他的用心,随口回答他两个字:“躺下!”他听了很高兴,立刻脱衣上床等着去了。

不想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妻子有上床睡觉的意思。他只好又吟诗一句说:“辗转反侧睡不安,”妻子又回答了两个字说:“眯着!”让他眯着,他怎会眯得下去呀,只好更深一层点拨妻子说:“方衾独盖半边冷,”妻子再次回答他两个字说:“掖掖!”他胸有成竹的四句诗已吟了三句,还是没有被妻子所理解,只好吟诵第四句说:“鸡鸣将至五更天。”妻子最后回答的两个字是:“起来!”丈夫生了满肚子闷气,只好一个睡了。

来日清晨起来,妻子给丈夫做好饭,烫热酒,看着丈夫很不高兴的脸,也用诗跟丈夫搭讪说:

“十指尖尖捧茶杯,”

丈夫学着妻子的样子也以两个字作答说:

“放下!”

“来问郎君何日归?”

“没准!”

“野味鲜花休要采,”

“不定!”

“家中还有一枝梅。”

“废物!”

苏东坡兄妹互嘲

苏东坡没有妹妹,但民间传说,他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十分聪明,很会作诗。兄妹俩常常通过吟诗来开玩笑。

一天,苏小妹正从自己的闺房里走出来,苏东坡突然迎着她吟两句诗:

莲步未离香阁下,

梅妆已露画屏前。

苏东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步子还未离开闺房,额头就到了屏风前边。他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苏小妹前额突出的特征。诗偏偏使用“莲步”、“梅妆”等美的形象来衬托苏小妹容貌的丑,可谓一绝。(《醒世恒言》)的记载是“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含意与此相同,但词语比较通俗。)

苏小妹“闻弦歌而知雅意”,马上吟诗反讥:

去年一点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小妹把她哥哥长下颏的特征夸张得很精彩。“相思泪”整年地流着,这位哥哥可是个多情种子。这两句诗有一箭双雕之妙。

苏东坡听了,立即再吟出两句:

几回试脸深难到,

却留汪汪两道泉。

讽刺苏小妹的眼窝很深。第二句更加妙,“泉”(眼泪)“汪汪”地“留”在那里而不流下来,眼窝深得可观!这样写比直说要形象得多。

小妹岂甘心被讥?她迅即再行反击:

欲叩齿牙无觅处,

忽闻毛里有声传。

把哥哥胡子多而密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醒世恒言》记载的上句是“口角几回无觅处”,亦佳。)

杀我

明嘉靖某年,朝廷无道,有一次遇上天灾,饿死、病死了许多百姓。有人写了这样的两首诗。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饮千觞饮百觞;

今年若还要酒吃,

除却酒边酉字旁。”(意即“只能饮水”)

另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杀鹅时也杀羊;

今年若还要鹅吃,

除却鹅边乌字旁。”(意即“杀我”)

清和桥

从前,在新城县城内的大清河上有座桥,叫清和桥。一日清和桥头庙里的一个和尚跟当地的一位秀才同来桥上散心儿,见桥下有位年轻女子正在洗衣服,二人面朝那女子对起诗来。那和尚说:“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边水,添争变成静。静养性,满腹经文随身带。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给我和尚端上来。”

和尚作罢诗,秀才接着作诗道:“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去掉和边口,添斗变成科。科为贵,满腹诗文随身带。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给我秀才端上来。”

桥下洗衣服的女子听了他二人的诗句,不由怒火胸中烧,立刻把手上的水擦干,对他二人说:“这桥叫清和桥。你们二位,一个以清字为题作了诗,一个以和字为题作了诗,只剩下桥字了,看我以桥字为题作诗一首给你们听听:‘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去了桥边木,添女变作娇。娇娘美,人人爱,生儿生女随身带,有朝一日生双胎,一个作和尚,一个作秀才。’”

放狗屁的诗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先生到某古寺游览,发现很多游人在寺门的粉墙上留下“游痕”。其中多是字体歪歪扭扭,文句狗屁不通的东西。这位先生看后,义愤填膺,挥笔题写了一首诗来加以斥责:

此墙上面文字多,

非文非诗也非歌。

吃完大粪放狗屁,

有才何不早登科!

“登科”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功名。

这位老兄是要讽刺题字者,殊知这一来,自己也成了讽刺的对象。诗写得粗俗不堪,同样属于“放狗屁”之作。

还有一首“野诗”,也是讽刺人们在风景胜地的墙壁上乱题乱写的:

桃红柳绿春光好,

个个诗人丈二长。

不是诗人长丈二,

为何放屁在高墙!

四秀才吃饭

一个姓苗、一个姓葛、一个姓萧和一个姓杨名林标的秀才常在一起吃饭。每次饭后,杨秀才总是一抹嘴便扬长而去,从不掏饭钱。苗、葛、萧三个秀才很不满意。他们商量好一个办法,饭后每人用三个同头字和三个同旁字作一首诗,谁作不来谁出饭钱,想用这个法子治一下一毛不拔的杨秀才。

一次,四个秀才又在一起吃饭。他们酒足饭饱后,苗秀才先赋了一首诗:“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要找大丈夫,得到江海湖。到了江海湖,不愁大丈夫。”

第二是葛秀才赋:“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缨纱。要穿绫缨纱,还是官宦家。成了官宦家,不愁绫缨纱。”

第三是萧秀才赋:“三字同头廪廊库,三字同旁檩梁柱。要盖廪廓库,得有檩梁柱。有了檩梁柱,能盖廪廓库。”

这苗、葛、萧三秀才预先都有准备,很快就作成了。最后轮到杨秀才,等了好大会儿作不出来。

苗、葛、萧三秀才高兴得又蹦又跳,逼着杨秀才掏钱。

杨林标秀才把口袋一摁,说:“别忙!”接着摇头晃脑地念道:“三字同头苗葛萧,三字同旁杨林标。有了苗葛萧,还得杨林标。吃饭杨林标,掏钱苗葛萧。”念罢,又两臂一甩,扬长而去。

互侵地边

从前,刘李庄有两个土秀才,两家的地隔道为邻。一年春天,刘秀才为了扩展自己的耕地,在地头上用镐头把大道开了一半,并在新开的边沿上挖了一条断道沟。他自鸣得意,就此立了个木板牌。木板牌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两句诗:“可喜可喜真可喜,秋后多打半斗米。”

一天,李秀才来看他,发现刘秀才把地侵占了半边道,很是恼火,心想:你寸土必争,我分厘不让。于是他也在自己的地边开了半边道,挖了一条断道沟。一条宽阔的大道,变成了窄窄的羊肠小路。李秀才看到刘秀才写上木板牌的诗很浅薄,撇了撇嘴,也立了个木板牌,把自编的两句诗写了上去:“惭愧惭愧真惭愧,来年少拿二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