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262500000045

第45章 郭台铭:速度制胜 (3)

速度决胜负,郭台铭在2003年股东会表示,要准备买私人飞机,而且一买就是两架。当时鸿海最有可能购买的飞机,像是波音FX喷射机等,都曾在考虑范围之内,而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老板更是开始争取此机会,连长荣集团也为此打电话给郭台铭。

过去搭飞机专挑班次最晚、票价最便宜的郭台铭,恐怕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为了客户,而考虑自己买架私人飞机。

业界津津乐道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一家计算机代工厂协理亲自带队,在中正机场等待客户下机,准备把他接回台北和老板亲自碰面,但是没想到在出关大厅,看见广达董事长林百里亲自出马,率领业务人员等候,这位协理心中感叹:没想到一开始就落居下风。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和林百里一起等待客户,盘算至少可以和客户打个招呼。

没多久飞机降落,所有业务人员往接机口一拥而上,准备迎接刚出关的客人。只见下订单的大客户有说有笑地出关,身边却多了个郭台铭,和他一起走出来,所有的人都愣在当场。原来郭台铭早就掌握采购大员的行踪,并在客户转机时,和他搭上同一班飞机。

郭台铭一直很喜欢搭华航,最主要是早期坐华航经济舱跑全球业务,培养出感情。特别是郭台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华航的广告词:“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华航庆周年时,还特别商请郭台铭录制一段影片激励士气,郭台铭也欣然同意。

若不是飞机在郭台铭生意中占的位置如此重要,他也不会打算花费数亿台币购买飞机。“一切都是为了客户”,一名鸿海的幕僚指出,但考虑到安全及维修不易的因素,在最后一刻搁置了这个计划。

飞机代表速度,也象征了鸿海为掌握客户而全速前进,郭台铭有一句名言:“让我们拯救水深火热的客户吧!”如其说是在拯救客户,不如说也是在拯救自己,发展自己。

982原则,永远比对手快一步

富士康在不断地挑战新的纪录:

48小时完成产品设计。

24小时试制出样品。

6个星期量产新机种。

……

这些都是全球IT业创纪录的速度,无人能够挑战。

富士康进入准系统接下P80订单时候出货时间是两个月,后来进一步提速,能够在6个星期内生产出一个新机种,把时间缩短到一个半月。而其他公司一般大约需要4个月,速度慢了一半多。速度的提升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不仅在于能够赶上市场的节拍,快速、更多地赚钱,还大大降低了成本。1998年,康柏这样的公司,存货最多8周,后来发展到一般富士康的客户只要存一个星期就够了。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富士康都能在一个星期内补货。

在快速量产新机种的过程中,富士康强大的模具能力也发挥了强大的功能。“单是一个电子机壳产品,大大小小的模具大概要50~60副,彼此的大小尺寸还要搭配,而富士康要做到全球三大洲都有出货地点,就等于需要开三套模具,准备100多副,做好以后,马上就可以制造出上百万个产品。”郭台铭的自信源自强大的实力。

除了大量出货,速度飞快,富士康少量特殊样品的提供速度也是惊人的。比如,美国客户有临时订单,富士康的美国小型工厂,不但可提供少量出货;若需修改,硅谷业务人员会按照客户要求、修改式样,而当欧美人员就寝时,距离十六小时以上时差的亚洲正好开始上班,于是由富士康的大陆厂接替修改工作,第二天重新送回客户办公室。

另外一个例子,2002年富士康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游戏机产品持续热卖,一名曾实际参与游戏机产品谈判过程、现已离开富士康的员工则分享了一个实际案例。有一次,他们和S公司的采购部门及市场营销部门开会,会议刚开始,鸿海的员工才发现S公司采购部门提供的规格是错误的,但若是立刻指出错误,会让S公司的采购部门在营销部门主管面前丢脸,对鸿海未来能否拿到订单也毫无帮助。于是,这位员工不但马上道歉,并且承诺第二天马上准备好新的设计图,因为他知道鸿海的设计团队可以二十四小时赶工。富士康的见机行事、灵活调整,也让客户满意地宣布散会。

另外,大陆昆山“I/O”连接器部门在1999年以后,也成立了“加速加工中心”,帮助客户处理专门生急件、零星修改件、夜间急件等等,而像Cable模具方面,从设计、开模、试模到送样都提供24小时“项目”形式支持。一名副理自信地表示,富士康不但有大厂的支持和制度,也有小厂的价格优势和弹性。卖最新的科技产品只要一般的业务员就够了,但是卖库存,一定要最优秀的业务员才卖得出去。而这种优秀业务人员的薪水成本又比较高。一来一往之间,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

另一方面,对台湾产业来说,经过上一波景气的谷底之后,2001年开始最大的特色,是订单来得快又急,直接考验台湾厂商的生存能力。根据经济部的资料,台湾在1998年时,从接单到出货,平均要花32.7日,至2001年时,已缩短至27.3日。其中,电子业更降至19天,将近一半。

台湾电子大厂一开始就做到了“853”的境界:85%的产品在3天内出货,现在一般都可达到“98”(98%的出货在5天内完成)的境界,这也是台湾产业能够独步全球的原因。不过,某些公司的CEO已发出不平之鸣。一名一线大厂CEO就指出,现在单子已经短到不合理的地步了。过去还有12天的出货期,现在3天就要求出货,这对台湾厂商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成本负担。

也难怪鸿海副总经理游象富指出,一定要比你的对手快一步。郭台铭也还引用思科执行长钱伯斯的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大的打败小的,只有快的打败慢的!”现在的考验更为残酷。过去PC还有一定规格,但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没有一定的采购过程和规格,完全由消费市场喜好来决定,所以比的完全是速度。

比如说一项产品如果突然大受欢迎,比的就是“快速爬升产能”的能力:所谓快速“爬升”,就是实时量产,也就是一开始的爬坡要快。

“爬坡”的挑战,又带给鸿海提供客户服务的机会。像分析师在2004年针对鸿海一连串的并购行动指出,鸿海购并网络通信及光驱等公司,就是要让产品的研发出货速度更快。而有了这种速度之后,才可以实时变现,也就是全球运筹的“Time To Money”。郭台铭就指出鸿海做一台PC赚几十美元,但如果都从大陆或台湾出货并运到全球各地,一台PC光是空运费就要四、五十美元,未来在当地出货,出一台就省一台。

郭台铭常提到“速度快的人赚钱,速度慢的人卖库存”。富士康在速度上永远比对手快一步,速度优势已经成为富士康强大的竞争力。

e-Hub让供应商和市场零差距

郭台铭的严格和富士康的执行力在业界是非常有名的,比如主管犯了错误要在他面前罚站,员工在军训的过程中经常因为体力不支晕倒等等,因此它在打造成本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规模经济、军事化管理都很难讲求“弹性”及“变化”。 富士康如何快速调整、符合戴尔等客户的需求呢?

富士康的办法就是把物流和信息中心建到客户身边,缩短与客户的距离,也就是缩短与市场的距离。富士康把这个物流信息中心称作“e-Hub”。

“Hub”主要是发货中心仓库,也就是物流中心的观念,富士康把“Hub”直接建在客户旁边,一方面给客户提供快速服务,一方面客户自己不用增加备料的负担,要用时,就直接由富士康快速提供,降低成本。

2001年7月,富士康美国最大的Hub在休斯敦设立,就在前康柏计算机总部不到半小时车程处,等于是康柏自己的发货中心。

富士康休斯敦的Hub,其实和富士康组装生产线只有一门之隔,生产线做到什么程度,零件就可以提供到什么程度,而货物一旦跨过仓库大门就等于出货,可以开始向客户算账。Hub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物流通路公司,靠出货进货的“周转率”来自负盈亏,生产线只要拿到零件,几乎就等于出货,库存等于“零负担”。

戴尔向供货商强调,戴尔要享受零组件成本下降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但像是芯片组、中央处理器、内存等关键零组件的价格很贵,富士康的Hub如果管理不善,光是货物折价的损失,恐怕就会亏钱。富士康靠的是自己投资千万美元的信息平台,加上自己写的软件,用“e化”来预测库存、掌握存货进度。

富士康负责美国e-Hub建立管理的谭米?李(Tammy Lee)对媒体表示,他们的存货不会超过两天。

郭台铭说,只要停留超过十五分钟,就要设仓管制。他认为不管是零件、物料、组件及半成品,只要走出发货中心,还没有成为成品出货,就要在计算机上管制、随时能查到流向。而出货、销货也都定义的相当清楚,出货是制造地到发货仓,对客户尚未收钱的一段;销货是发货仓到客户仓,对客户收钱的那一段。

每周有超过100个货柜的零组件在此交会,富士康的e-Hub甚至可以发货给其他组装厂,谭米?李进一步补充说,厂商也可以避免零组件价格波动的压力。

富士康的员工都很清楚,在科技生产战争中,如果一个工厂物流建造得再好,但是信息流没有建好,也等于是废厂一个。

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制造业和时间比赛的重要一搏。举例来说,假设富士康接到了1000台机器的订单,管理人员在供货商那一端就要开始思考:什么时候零件开始进货、什么时候要进行组装、在那里开始组装等,都要靠计算机计算出成本。假设欧洲厂需要一个零件,但是发现亚洲还有“呆滞库存”,系统就会阻止欧洲工厂下单,设法让亚洲提供零件。

而在工厂里,也开始成本的计算:到底要分成多少的量采购最划算?什么样的零件从那里进来最便宜等等,这都要靠计算机运算。在地区总部等,用计算机系统控管,不但对质量加以控管,连厂商的备料、交期规划等等都在稽核的范围之内,所谓交货,在郭台铭的定义中就是指“适品、适质、适时、适量”。

一直到产品出厂之后,如何运送不同地方、如何追踪、如何拉货等,全部都是e化的一部分。而三地制造,就像接力赛跑,一名富士康主管形容说,第一棒在跑,第二棒在跑道上准备,第三棒已在跑道旁热身。

其实富士康很早就和客户一起开发计算机系统,也就是所谓的e化,不但全球十四个工厂联结起来,还把研发、制造、采购、行政、法律单位联结起来,这也是富士康最重要的中枢神经,保持企业灵敏的反应速度。

另外,客户通常也会有一套操作系统和供货商联结,比如说最早康柏的供货商开发系统、戴尔的供应商调查/评价系统等。一般说来都涵盖了四大步骤,从设计定义到开发及系统确定再到试产,最后才是量产。而这些系统,也都能做到“制造的同时,也能和质量、设计工程继续互动”。所以富士康要把海外大量据点、全球运筹能完全动起来,决定性战役,靠的还是e化。

富士康中央信息处副理朱堂正分享了在百废待举的环境中,如何在第一线市场建立全套的神经系统。

首先是和客户一起投入系统开发。一方面客户的要求很严格,如何布线,如何在SAP系统之上继续发展,都要达到客户的要求。而完成客户联机的同时,也要完成内部的流程改变,信息人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导入信息系统。

其次是整套新的系统要有安全性。对内而言,得把不同的客户和后勤支持、行政人员等资源,以同一套标准,把资源联结起来。

就像“捷克之战”那场进军欧陆心脏的决定性战役,朱堂正记得当时公司的信息部门刚经过新的一波改组,在没有顾问、不能延期、及没时间训练员工三大不利条件下,所有信息人员把一天当三天用,希望赶上惠普在欧洲出货的订单:早一天完成,就早一日可以从较近的捷克出货。

朱堂正说,特别是在那种多样少量的厂房,当一个主要的信息进来之后,就牵涉到了分流的问题。他认为进军欧洲比其他市场辛苦,最主要是欧洲分成二十六个国家市场,每个市场的语言又不一样,十足考验富士康“多样少量”的后勤能力。

过去内部的流程都是用英文或中文,但在欧洲不但要把所有数据和流程文件化,还要再变成捷克文,朱堂正现在都还觉得,能在期限内完成捷克厂与全球的e化工程,不可思议,他感叹说,每次看见员工们熬夜的双眼,自己还要继续要求员工再加班赶工,完成任务,真的就像是打仗一样。捷克不但通过美国康柏集团“955”标准:95%的订单,在5天内出货,而且半年内克服“982”挑战!(98%订单,2天内出货)。

富士康将物流和信息流结合起来,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速度,加快了集团的全球化进程。郭台铭说:“我比客户自己更关心客户!”他通过“e-Hub”缩短了客户与市场的距离,也缩短了富士康与市场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