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262500000050

第50章 俞敏洪:创意撬动教育产业 (1)

引子:从绝望的大山中砍下希望的石头

19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而伸张正义,为弱者呼唤和平,拍案而起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然后被反动派暗杀,让全中国人民铭记。二十多年后,在美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学家值得我们尊敬,他同样为民权和自由而奔走呼号,同样最后被刺客暗杀,同样,他也有一篇传遍全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他就是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这句话三十多年后被一位中国企业家反复引用,他和闻一多先生同是教师,他从一位农村少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校长,他创办的新东方为成千上万的学生解决学英语的困难,他就是被人誉为“中国最富有教师”、“留学教父”等雅号的俞敏洪。

俞敏洪最常提到的两个词是“绝望”和“希望”。他说,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语,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语,你想的更多的是你生活中最绝望的一面。他认为,生活的80%到90%是由绝望组成的,而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从这种绝望中找到一线希望。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也成为新东方著名的校训,是“新东方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来俞敏洪将校训进行了扩展和补充: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始终认为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事实上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正是诠释新东方校训的最好例证。

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学校就把分给他的房子收回去了,他和妻子只好租住平房,开始骑自行车在电线杆上贴招生广告招生。1993年正式创办新东方时只有13名学生,却依然给他莫大的鼓舞和希望。

即使身处困境,生性乐观的俞敏洪依然善于从中找到哪怕一丝亮色。一年冬天晚上停电,俞敏洪发给每个学生两根蜡烛,窗外寒风呼啸,室内烛光摇曳,继续上课。俞敏洪笑着对学生说,你们看,这样的困难我们根本不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以后还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绝望吗?

俞敏洪就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让新东方成为一个奇迹,让自己成为一个创业的典范,他也一度成为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创业节目的评委,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走上创业的道路。闻一多和马丁·路德·金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们对专制和统治的绝望,唤醒和平与自由的希望。俞敏洪则用自己奋斗不息的创业经历,用“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信念,培养学生们成为栋梁之材,激励人们走出困境、追求成功的希望。

“产业化”扩展之路

新东方刚创立的时候,整个出国考试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出国考试是短期培训,创办者的心态大多也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北京培训市场更是如此。几年过去了,许多竞争者已经销声匿迹、退隐“江湖”,唯独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异军突起,挺立潮头。

“产业化”是让新东方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营思路。在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产权不清晰,法律地位脆弱,新东方开始进入英语培训市场这一潜力巨大的产业,这个市场当时总值约60亿人民币,潜在市场总值为100亿人民币以上,到2005年,总值已经达到200亿人民币左右。按照俞敏洪的说法,新东方的目标是占据该市场的20%,也就是新东方每年靠英语培训所得的收入为40亿人民币。这就是“产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这就是“产业化”的力量。

有人曾经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与俞敏洪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李阳的煽动能力比俞敏洪强,但是后者的产业化思路比前者好。

产业化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通变,从而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培训是教育行业中具有明显产业化特征的组成部分,它具备充分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到后来人们在职称、晋升、学习中对英语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英语培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据统计2007年我国有5万多家外语培训机构,他们演化出繁花似锦般的教学手段,让传统英语教育产生分工,产品链逐渐建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主导产业。

俞敏洪顺势而为,创办新东方。他本人也并非未卜先知,他总是依靠“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别人做好一点”的朴素创新思维往前推进。别人收费360元,他就收180元。而且他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非常好,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俞敏洪认识到,培训学校虽然很多,但是普遍没有做大,主要原因就是对个别教师过分倚重,依赖性太强,而每个教师又可以开一个公司,但是公司却没有做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帮他提高英语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这些人不仅要专业知识和能力过硬,而且要和俞敏洪本人有共同的办学理念。他首先想到加拿大的徐小平、美国的王强等同学或者好友。他相信这些人在思维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办好新东方的使命,合作也会坚固和长久。

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等人陆续加盟新东方,他们分别在出国咨询、基础英语、出版、网络等方面各尽所能,为新东方学生搭起了一整条顺畅的英语领域的通道。比如有学员报了俞敏洪的出国考试培训班,他可以领取由包凡一出版的学习教材,还可以就出国相关事宜咨询徐小平,同时可以参加钱永强负责的“在线教育”进行学习。这既适应了学生的多样化要求,也反映了新东方的产业链模式。

在俞敏洪和他的团队不懈的努力下,新东方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00年,俞敏洪及领导团队成立了东方人投资有限公司,向教育产业化运作迈开了一大步。同年,新东方与联想合作,由联想注资5000万,新东方出品牌资源各占50%股份成立了联东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东方远程教学。这是新东方与外界第一次的正规合作,新东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精神通过现代化科技以更快的速度渗透进社会。

此后,新东方逐步完善对英语培训市场的细化,它在几乎每一块市场都占有一定份额,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专业人士负责。到2001年,新东方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其他相关产业体系,市场拓展到中国20多个主要中心城市,奠定了新东方在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这种快速的发展模式,让人对教育产业化的力量和潜力惊叹不已。俞敏洪解释说,教育产业绝对不是说把一所学校产业化赚钱,一些教育领域的东西,比如像新东方这样的短期培训、教育咨询行业、教育产品以及教育管理、教育信息、教学设备这些东西都是教育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如果分为两个意识的话就是教育却把学生提供生活观念,教育本身不管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要造就人才。在教育行业没有潜力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整合获取更多的财富来源,不一定是从学生身上获得,而是从资本市场上来获得。

正如俞敏洪所说的那样,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从一家粗放型的外语培训机构发展成为一家能够接纳国外投资、与国际接轨的集团公司,这正是新东方产业化的体现。俞敏洪本人也表示过,上市所融得的资金,同样按照新东方的产业化思路,将被投入到扩展产业化发展的计划中去。

依照对产业化思路的运作,到2006年新东方在全国已经拥有34所分校,而且它已经进入到了职业教育领域、出版和杂志行业,同时也已进入远程教育行业。跟联想合作的远程教育成为全国最大的英语教学网站,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开发30多个软件,销售额超过2亿元左右。在2008年3月,俞敏洪透露,新东方将在北京建设一所占地500亩的私立大学,预计投入8亿元,筹款20亿元以上,建立基金会,用来运营资本补贴学费。俞敏洪想把它建成一所最多可招收5000名本科生,以经济、法律、商学、哲学、宗教等专业为主的小型大学,招生主要面向农村孩子。

整合后的新东方综合实力将更强大,优势更明显。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已经形成了教育的良性循环,正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俞敏洪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从骑自行车往电线杆上张贴招生小广告开始的,是从只有13名学生晚上停电还得点蜡烛的培训班开始的,是从只讲出国留学英语的单一形式开始的,是从一个人又当老师又当业务员又当校长开始的。

俞敏洪这条产业化发展之路,走的路虽坎坷曲折但是没有失去方向,因为他头上有通往成功的北斗星,他有“从绝望到希望”的必胜信念,因此他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老师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我国的许多企业有个通病,就是不知道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所以无从谈起运用和发挥优势来加速企业的推动力。尤其是培训教育行业,由于一些传统的做法,师资力量这一关键因素常被企业所忽视,导致公司品牌效应不高,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倒闭。

俞敏洪认为师资是首要地位的核心优势,他说,在教育行业中,你的优势就在于你在某一方面做得更好。这个方面肯定不是教学设备,也不是楼有多好,而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