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老黄历
262800000013

第13章 中华民俗民风 (1)

第三章 中华民俗民风 (1)

婚嫁礼俗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人们将婚姻视为神圣之事,《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即为六礼。

纳彩——传统婚聘第一礼

纳彩即男方父母托媒向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如果相中哪家姑娘,就托媒人去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

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达求婚之诚意。

问名——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问名是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克,谓之合八字。

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四组共八个字。据五行之说,相生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区还根据双方的属相合八字,有“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迷信说法。

纳吉——婚约达成

纳吉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是“有人家了”。

纳征——下聘礼

纳征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彩礼。彩礼的数量和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下彩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彩礼毕,婚约正式成立。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选择良辰吉日

请期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其程序是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娶媳妇,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都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早晨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

花轿到女家门前,鼓乐队要吹三遍才开门,意为“憋性”,故意把新郎拒之门外。新郎进门后,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长。新娘出嫁的着装不论哪个季节都是一袭红,通常喜棉忌单。若是夏天出嫁即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这是寓意“儿女厚实”。新娘离屋上轿时,足不着地,一般由新郎或家中兄长背出或抱上花轿。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同时起轿,一前一后,娶亲的队伍开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轿后,走在最前面的人要撒青龙帖或喜字帖,遇到桥、井、庙宇或拐弯处都要贴青龙帖,中途不能落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离娘肉

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有些地区习惯送一块,这块肉就要大一些,少则15公斤,多则20公斤。送肋条肉时,肉块以有6根肋骨为最好,以求吉利。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所以,男方家要准备数十块2~3公斤重的肉块,到女家时分送给新娘的各门亲戚。若是送猪后腿,必须是整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两家以后将常来常往。

婚宴

婚礼设宴是一种庆贺形式,对送礼者来说也是一种答谢。无论是在饭庄设宴,还是在家摆席,按传统成规,席次要依礼而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强调男女有别,一般来说婚宴上男女分席而坐。未成年的孩子不分性别随家长一同就座。最早的是6人席、8人席,后来兴起圆桌9人席,又出现10人席。

席的类别大致可以分成:1贵宾席:(上宾席)如邀请来的娶亲人员(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娶亲官客、送亲官客)、做官的、有功名的人、社会名流等。按官位大小及社会威望排列桌次、座次。一般由本家邀请其社会地位身份相等的人物作陪。2新亲席:男家招待女家主婚人及家庭成员,由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作陪。女家招待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由女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作陪。3近亲席:父系的近本家、姑姑家、母亲的姥姥家、姨家、表亲家等来宾单开席。4朋情席:根据来宾情况,按长幼次序,年长者上座,年轻者下座,安排桌次、座次。席间,本家要挨桌谢席。新郎、新娘一般也要敬酒、布菜,说客气话。

进洞房的礼俗

1坐帐:新娘被送入洞房后,朝着喜神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

2撒帐:将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新人的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过去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避免坐帐时难堪,后改成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3吃“子孙饺子”: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

4“同牢”:古人的结婚仪式中有“同牢”之举。就是新郎、新娘同吃一份肉(很可能这肉是放在一只碗里),以表示共同生活的开始。

5合卺: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此风俗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

6结发:结发本来指束发,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后世把元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

闹洞房

结婚当晚,亲友不论老幼都可闹房。闹房前,新房门紧闭,闹房者要在外高唱闹房诗,直到守门人感到满意才开。入房后,还要取预先摆在床上的物件,由闹者结合物品内容唱赞诗,逐件取完后才能看新人。然后,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闹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欢乐、热闹的气氛,是婚礼的最高潮。

闹房节目,又叫“戏出”,内容有文明与粗俗的,有高雅含蓄与情趣低俗的。常见的有“姜太公钓鱼”、“双龙抢珠”、“挟泥鳅”、“水底捞月”等。如“姜太公钓鱼”,是用一个面盆盛半盆水,水面浮动一块小木板,板上放块蛋糕,上面插几个小鞭炮,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钓竿,下垂一支点燃的香,用这香去点燃下面的小鞭炮。“戏出”做完,宾客散去。喜娘领了“花彩”(即红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妇始上床安寝。

回门

旧称回鸾,又叫请回门。新娘小弟乘轿到男家邀请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备“太平面”请郎舅,并给红包,然后新婚夫妇乘坐女家来接的轿子回娘家。回门的礼节与新婚典礼的礼节大体相同,要叩拜祖先、岳父母、亲友长辈,并参加饮宴。新婚夫妇多在酒席结束前赶回男家。新娘要亲自下厨,象征性地烧一两道菜答谢结婚之日前来帮忙的亲友,此谓“试厨”。

婚典俗信

礼中有俗,俗中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特点。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即是如此。比如婚礼前需要准备的大棚、喜字、礼堂、喜房等就有许多俗信。

喜棚主要是用来设宴招待亲友的,因而也称酒棚。

喜字是民间的吉祥图符。按习俗,娶亲用双喜字,嫁女贴单喜字。

礼堂是新婚夫妇拜天地的地方。礼堂要设天地桌,所谓天地桌就是供奉天地诸神的香案,新婚夫妇拜天地用。天地桌要用红缎子围起来,地上铺红地毯。

喜房就是洞房,洞房门口要贴喜联,窗上贴红喜字,炕(床)上面吊着红罗帐。炕(床)上有红缎、绿缎绣被各一床,鸳鸯绣枕一对。炕前铺红毡。

中国传统婚礼,对礼仪人员有特殊的要求。第一,必须是全福人(也称全合人),即应有配偶和子女,父母在堂更好。在人伦关系上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更理想。鳏寡孤独者是不能做礼仪人员的。第二,礼仪人员的属相不能与新郎、新娘犯相。第三,必须懂得传统婚嫁礼俗,善于应酬外场。第四,面容、体态无显著残疾,仪表端庄,举止大方。

寿诞礼俗

寿,是年龄久长之称。古时候,人有上、中、下寿之分,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所以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做生日”,不能称“做寿”。50岁或60岁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庆寿”。

祝寿礼仪

从60岁开始,各地风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要为当事者举行祝寿活动。

一般不能自己给自己庆祝,而应由子女或亲戚朋友出面举行。子女或亲朋在决定给“寿星”庆祝寿辰之后,较讲究的做法是预先发请帖给其他的亲朋好友。请帖要大方、庄重,措辞要精练达意。内容主要说明:为谁祝寿、寿期何日、地点何处即可。

寿礼的范围很广,但最常见的有寿糕、寿桃(如季节不当令,也有用面粉做成桃子样的)、寿面、寿联、寿幛等。只准备其中一两样即可。

主办庆寿活动的人家,应预先设立“寿堂”。寿堂正中用纸或绸剪贴一个大红“寿”字,有的则挂一幅书法家书写的“百寿”中堂,两旁张挂寿联。

寿庆柬帖

这是庆祝生日应用的柬帖。寿庆柬帖与其他喜庆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

子孙具名

为子孙具名的寿庆请帖。父寿用“家严”或“家父”字样,严母寿用“家慈”或“家母”字样,双寿则用“家严”、“家慈”字样并列。兄弟众多的,可由长子或推兄弟中对外最有声誉的代表具名,数代同堂者也可用“率子孙鞠躬”字样,不必全体连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