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264100000026

第26章 职场中的利益思考(4)

替代性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我们知道,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其本身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一个成员在组织中能占多大份额,取决于他在这个组织里的重要性,即其替代性的大小。在组织中,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替代,那么他本身的价值是不高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他就必须比别人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备受宠爱的原因,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太少了,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人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对于企业的中高层来说,不仅要才干出众、经验丰富,而且彼此之间的性格、行为方式能够磨合到位,彼此融洽,成为搭档,就更是不易,所以,企业对这类管理人才就更为珍惜。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国企的做法,原因也如此,如果企业不重视研发人员,这些人因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被其他企业重金挖走,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些人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人。不像普通员工,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普通员工的替代品多,因而普通员工的工资与技术层、管理层差距很大。所以,那些著名企业CEO的年薪动辄几百万,而普通员工的年薪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

不要觉得不公平,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得与他们同样的待遇,你就要先让自己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如何获得?有这样几个渠道:一是本身具有一种天赋,比如歌星拥有好嗓子,模特拥有高挑匀称的好身材等。二是通过血缘关系获得,比如私营公司老板的儿女是其父母事业的接班人、高干的子女拥有比常人更多成功的机会等,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血缘关系获得的不可替代性。三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战友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缘在增强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四是借助地缘关系获得,如企业只招聘当地人,不招聘外地人。

如果以上不可替代性你都不具备,你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获得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不可替代性。

大学生应该比农民工值钱吗

陈军手持简历,在人才市场寻找求职机会。陈军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尽管学的是比较热门的电子商务专业,但他仅将“1000元”定为自己的“期望薪水”。

陈军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一个多月过去了,工作还没有着落。他说:“我的要求不高,工资有1000元,工作与自己学的专业相关即可。然而,工作依然难找,只好到技术工人市场寻找机会。在这个富裕的沿海城市,缺的是技能型人才,甚至普工,不缺的是大学生。” 说着,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工资竟然还不如农民工,很多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正失宠于就业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苦干、肯干的农民工走南闯北,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找工作越来越容易,工资也年年上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争论由此开始。

我们该怎样看待目前流传的所谓“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说法呢?

首先,“经济在发展,农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的青壮年要背井离乡去打工,剔除生活成本,他们期望拿到的工钱比他在家拿到的工资至少高出一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华如兴教授分析,“其实,农民工这个名字不伦不类,是历史的产物,他们就是从农村这个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工是普通员工、一般蓝领的主力军,刚毕业的大学生拿到的工资不如蓝领,这种事情相对比例不高,但是是一种合理的现象。”

至于两者孰轻孰重,谁不如谁,收入不能说明一切。

江大妈是北京昌平区的农民,她经常给县里的绿化地搞绿化、拔草,一天能挣三四十块,算是进城务工人员。

到城里干活可不容易,江大妈每天早晨6点半就开始干活,11点半休息,下午2点开始到6点,一天要干9个小时。风吹日晒,还得半蹲在草地上,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

小徐是某公司的快递员,每天清晨6点半就得起床,骑40分钟的电动自行车到公司,7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小徐来来回回地奔波在取件、送件、客户、公司之间,一直到晚上9点,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在住处附近的小饭馆,小徐吃一碗牛肉面,解决晚餐问题。回到租来的平房里,小徐洗洗涮涮,就到11点钟,该睡觉了,明天还得继续早起工作。

小徐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满意,毕竟现在一个月3000多块钱的收入比起原来当保安一个月800块钱的收入高出了好几倍。但他有两个担心,一个是担心安全,为了赶时间、多送件,他总是飞奔在马路上,闯红灯、逆行,成了家常便饭。另一个是担心生病,他的工资没有保底,一生病就不能出去跑业务,没有业务就没有钱。

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没有小徐赚的钱多,但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就业趋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固定,上班期间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另外,现在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看重的是第一份工作带来的发展机会和以后升职加薪的潜力,而不会过多地考虑起薪的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名义工资收入可能很低,但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的含金量很高。

小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知名网站做客服,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工资也只能拿到3000多块。她说自己想撑够一年,争取升为客服主管。那样的话,工资就会增加不少。

小吴毕业后进了一家央企工作,起薪不到2000块钱,两年后,升为办公室副主任,工资一下子涨了近2000块,还不包括其他的福利,小吴的目标是过两年升为正主任,到时薪水更高。

相比较而言, 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的又苦又累又不安全的体力活,无论是从事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社会保障和上升空间都十分有限,而大学生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工作环境、条件和劳动强度要远远好于农民工。另外,大学生即使起点与农民工相差无几,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否认,大学生收入低于或等于农民工收入的情况不普遍,更多的情况是大学生的收入高于农民工。因而,对于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把它视作一件正常的事情。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农民工的工资为何紧追大学生的?

有关人士认为,两方面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一,它和两个群体的人员心态有关系,农民工肯吃苦、敢吃苦,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劳动力缺失的今天,农民工的这种工作态度更受一些基层单位的欢迎。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必须吸纳更多劳动力,于是,增加工资和福利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相对而言,大学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几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一增再增,相应的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某些好岗位甚至出现几千人竞聘的场面。想工资上涨,谈何容易?

虽然竞争加大,但很多大学生依然以“天之骄子”自居,这无疑加速了大学生工资水平的下滑。市场需求决定,除了考公务员,拥有高工资岗位的人只能是少数,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到基层企业、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摆正心态,找的工作工资不如农民工,很正常。

第二,农民工之所以工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农民工,经过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和技术,对大学生来说,这刚好是他们的软肋,因此,大学生要想获得高工资岗位,最急需的是提高这一方面能力。

如今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主动回到一些技校去强化个人技能,或者要求零工资就业。从表面上看,这让大学生很没面子,但从长远看,大学生们敢于放下架子,更多地去接触社会,不失为增加竞争资本的好方法。

其实说到底,判断身价高不高,工资少不少,不能单纯看学历高不高,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其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再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技能单一,工作经验缺乏,而他们对工作期望值较高,他们中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苦、脏、累,待遇偏低的工作,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工作强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样看来,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果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体脑倒挂,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问题。 

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智猪博弈”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但小猪等待的话,就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个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那么,两头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安安心心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会有“智猪博弈”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职场的人际冲突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小陈可以说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每当小陈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老婆大吐苦水,“我要疯掉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来做,难道把我当成机器人了?”

小陈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门工作,每天都是这项工作还没做完,就有另外几项工作等着他去做,整天没有喘气的机会。公司规模很小,作为公司重要部门的核心部门却只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还分了三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的是小陈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的一个级别。

小陈总是抱怨说:“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上面交给他的工作,他一句话就打发掉了:‘小陈,把这件事办一办!’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却不能对下属老江也潇洒地来一句:‘你去办一办!’一来,老江年纪比我大,又是经理的‘老部下’;二来,他学历低,能力有限,事情交给他也不放心。”小陈只能摇头,然后把自己当三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上级的任务。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渐认准了:只要是核心部门的事,就直接找小陈!甚至老总都越过经理,直接把文件扔到小陈的桌子上。小陈每天被上头派下来的琐事缠身,甚至连部下老江都敢给他派活了。这天,老江把一叠发票放在他面前说:“你帮我去财务报一下。”小陈当时脑子就不转了,过了半晌才问:“你怎么不自己去?”老江赔着笑说:“你跟财务熟,办起来比较方便!”尽管很不爽,但碍于同事情面,小陈还是替老江去了趟财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