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25

第25章 壮族“蚂节”

在桂西北红水河流域(珠江上游)的东兰、天峨、南丹、巴马、凤山、河池等县市壮乡,有崇蛙之俗“蚂节”。这种崇蛙之俗,内涵着壮族先民远古文化积淀,有着浓郁的壮族文化色彩,且与岭南水田农耕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壮族民间传说:掌管雨水的神是女性神灵雷婆;蚂,即青蛙,是雷婆的女儿。东兰流传的《蚂歌》,叙唱古时候有位老人,逝世后食其肉之“腹葬”习俗。据说有个叫东林的后生孝顺母亲,母死后伐木作棺藏其尸,守灵时,蚂鸣叫不停以示同情,东林不解其意,反而感到心烦,烧了三锅开水把蚂浇死了,结果:

蚂不叫了,日头红似火,

天下遭大旱,遍地哭当歌,

草木干枯死,人畜尸满坡……

找到我神祖,找到我神婆,

布洛陀就讲,姆六甲就说:

蚂是天女,雷婆是它妈,

它到人间来,要和妈通话,

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

你们伤害它,老天就惩罚……

布洛陀、姆六甲告诉人们要赔礼、赔情,找到蚂尸体,抬去游村游寨,将它送回天上,以此感动雷婆照常下雨。人们按照布洛陀、姆六甲嘱咐做了以后,天果真下雨,人们得救,于是产生了蚂节。

古歌叙唱人们苦旱而祈求雷婆宽恕伤害青蛙之罪而降雨,当是壮族先民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后,深察雨水对农业收成好坏的密切关系;在自然界中,人们看到雨水是雷鸣之后的产物,越是倾盆大雨,蛙越叫得欢,因此找到了勾通人与雷神雷婆的媒介物——青蛙,借祭青蛙祈求雷婆给予适时的足够的雨水,确保农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丰收,于是产生了“找蚂”、“孝蚂”、“陪蚂”、“葬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这就是蚂节内涵的壮族信仰习俗文化的核心。

蚂节每年正月初一开始,持续时间各地长短不一,短则半个月左右,最长的为期一个月,活动内容大致分四个阶段,包含着各种有趣的民俗细节。

第一阶段:壮语称“雅牙圭”,意思是“找青蛙”。农历正月初一清晨,村里的男子们抬着宝棺(以一节金黄色的老楠竹筒制成),敲着铜鼓,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到田野找蚂。他们在田埂边翻石块或挖泥洞,寻找人们所企盼的蚂。第一个找到蚂的人被认为是雷婆的“女婿”,称为“蚂郎”或“蚂父”。此时要鸣炮禀报雷婆,人间与她的女儿成亲了。“蚂郎”是这次活动的主持者,若是小孩获此殊荣,由其父兄替代主持礼仪。接着,人们将雷女蚂放进宝棺,装入花楼(用彩纸制的纸轿),护送进“蚂亭”,人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庆贺。

第二阶段:壮语称“腰牙圭”,意思是“孝青蛙”,又称“守蚂”、“守灵”、“玩凉亭”。这一活动时间最长,从月初至月末。每当夜幕降临,蚂亭内外火把通明,男女老少群集于亭,先是敲铜鼓、皮鼓,人们随着鼓点跳起蚂舞、铜鼓舞,接着摆歌台,对歌。所唱民歌,有传统歌词,但大量的是即兴新编的。《猜谜歌》寓意深奥,比喻切贴。如:

女问:秤杆无星两个砣,家家请它帮称货;一条死狗八只脚,跟人游水不下河。你们说来你们猜,猜得不对我来说。

男答:问得好来问得妙,你问农家常用货。妹下河边去挑水,扁担两头挂秤砣。哥出门去耙秧田,八条齿耙笑呵呵。

《问答歌》内容广泛,逗人喜爱。如:

女问:世上有河才有水,还是有水才有河?田里有秧才有谷,还是有谷才有禾?这点小事答不了,快去求问雷外婆。

男答:天上雷婆洒雨水,水冲泥沙流成河。水泡金谷撒下田,移栽秧苗长成禾。阿妹几时变天女,我叫你妈做外婆。

整个活动借守蛙灵而歌舞娱人,不少青年男女歌手,物色对象,从而结成终身伴侣。

第三阶段:壮语称“莫牙圭”,意思是“陪青蛙”。由雷婆女婿“蚂郎”领头,一群孩童们轮流抬着蚂,陪伴“天女”游乡,挨家挨户贺喜。每到一户门前,便唱《蚂歌》,主家要赠送一些礼品和钱物。太阳偏西时,游村的队伍才返回蚂亭。“蚂郎”将熟食品分给孩子们,所得的米由各人带回家,这米叫“百家粮”。民间认为:吃了“百家粮”,老人长寿,后生健康,小孩无病。这一活动内蕴通过抬着雷婆的女儿青蛙到各户祝贺,从而将幸福送到各户;又通过收集“百家粮”,从而将幸福传到参与“陪青蛙”的各个孩童及其家人;这样的心理民俗是独具特色的。

第四阶段:壮语称“肯牙圭”,意思是“葬青蛙”。选择月末的一个吉日,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举行宴餐。早饭后,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在“蚂郎”的带领下,欢送蚂娘上坟场。一路上,爆竹连天,鼓声不绝,人们手持各色纸旗,汇集葬场。下葬前,请村寨德高望重者挖开石块所砌蚂墓,打开去年所葬宝棺,验看蚂尸骨,若蚂骨呈白色,则预兆今年干旱,五谷收成差,但棉花可丰收;若骨呈黑色,则今年有涝灾,庄稼、人畜有病有灾。这时,人们要举行祈天仪式,烧香叩头,祈求蚂娘上天后保佑人们。若是尸骨呈金黄色,预兆今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此时响地炮二十一次,大家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种隔年蛙骨卜,去年葬的蛙骨今年验证,卜今年年成,今年所葬蛙骨明年验证,卜明年年成,也是独有特色的壮族占卜习俗。接着将蚂宝棺葬于石砌蚂墓中。入夜,举行盛大的蚂节歌圩。以敲铜鼓为前奏,人们聚拢在一片开阔地,男女分据场地一边。有铜鼓表演;有老年男子所扮一对“蚂公”、“蚂婆”和二三十个青年、儿童扮的“蚂崽”的巡道表演;有扮为“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滑稽表演;有蚂舞表演;有摔跤、马蜂进窝、黄麂过坳,蟒蛇过棚、老虎吃猪、老虎擒羊、大水翻坝、水车车水、小鱼钻洞、搭人山、花山神仙等群众游戏与杂耍节目。更为吸引人的是对歌。最后则有赶野鬼的仪式。

蚂节也是盛大的节日歌舞活动。四周乡村以及邻县男女青年纷纷赶来参加。各家各户更是欢宴亲友,和请亲友参加对歌。以崇蛙敬蛙、崇雷敬雷为主的蚂节,娱神也娱人,其深层内容是祝雨祈年,其农耕文化特征十分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活动形式与内容有许多变化,越来越世俗化,文娱习俗和社交习俗的因素越来越得到发展,但这种祭神祈丰年的心态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这方水土,并成为这种族类共拥的文化活动的思想主体。从桂西北壮族崇蛙的“蚂节”岁时节日文化活动中,可以寻找到古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