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国学全知道
2645600000013

第13章 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简介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著名国学大师。

俞樾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余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除《群经平议》50卷、《诸子平议》50卷、《茶香室经说》16卷、《古书疑义举例》7卷外,其《第一楼丛书》31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并颇资考证。

俞樾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孙诒让(1848~1908),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后名诒让,字仲颂,别号籀,浙江瑞安人。

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他13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18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孙诒让的三十余种著作,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札?》《古籀拾遗》《契文举例》《名原》《温州经籍志》《籀述林》尤负盛名。

孙诒让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陆城镇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

杨守敬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杨守敬对目录版本学的造诣也颇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湖南长沙人。曾任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山长。光绪六年任国子监祭酒,复在国史馆、实录馆兼职,充云南、江西、浙江三省乡试正副考官;光绪十一年督江苏学政。

王先谦在任内延揽文人,开设书局,校刻《皇清经解续编》,成书一千余卷;还刻有《南菁书院丛书》等。

王先谦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除前述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外,还编有清《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江苏仪征人,一代经学大师。治学方面,刘师培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刘师培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关于《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在学术方面,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是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1880年考中进士,供职刑部。

在职期间,他精研古今律法,著有《汉律辑存》《晋书刑法志补》等书,之后,他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主管俄国事务,因而,益究四裔舆地之学,于辽、金、元三史,创获颇多,声名远播。

1893年,俄罗斯使臣喀西尼以《唐阙特勤碑》《突厥絆伽可汗碑》《九姓回鹊受里登汩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影印本,求沈曾植翻译考证,沈作三碑跋博得众人认同。此事后来广为流传,西方学者也多加以引用。

在沈曾植一生的著述中,有关舆地之学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计有《元秘史笺注》《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岛夷志略广证》《蒙古源流笺证》等十余部。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两百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辜鸿铭(1857~1928年),字汤生,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

辜鸿铭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廖平(1852~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他一生研治经学,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廖平于光绪二年由官方供奉,进入成都尊纪院深造,光绪七年注《春秋谷梁传》,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两卷和《公羊何氏角诂十论》。其说多为前人未发之论。他一生著述甚丰,计一百多种,主要辑为《六译馆丛书》。

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等多种。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

章太炎一生著作颇多,约有四百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和国学大师。

鲁迅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1912年纂辑谢承《后汉书》,1913年校《嵇康集》,1915年1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同月刻《百喻经》。

1923年,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次年出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并校《嵇康集》及《嵇康集》序。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一千万字,其主要成就在杂文和小说方面,但其国学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忽视。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他积极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他还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念法、汉字横行书写等。

在音韵学研究方面,他的代表作是《文字学音篇》。这是一篇全面论述传统音韵学的著作。其中既继承了章太炎等的传统音韵学的成果,又受到了高本汉的现代语音学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影响,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此外,他还著有《〈广韵〉四十六字母标音》《古音无“邪”纽证》《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等。其中多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分析音理,拟测古音,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另外,他还著有《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和《中国文字学说略》《说文部首今语解》《中国文字形体变迁新论》等论著。

吴梅(1884~1939),男,字瞿安,号霜臣,江苏苏州人,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曲作家。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它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

吴梅对古典诗、文、词、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崖诗录》、《霜崖曲录》、《霜崖词录》行世。又长于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作《风洞山》、《霜崖三剧》等传奇、杂剧十余种。老先生终生执教,自1905年至1916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任教。1917年至1937年间,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

罗振玉(1866~1940),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松翁、贞松老人,仇亭老民等,原籍浙江上虞县永丰乡,客籍江苏省淮安,著名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罗振玉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满清遗老身份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但他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著作有《蔡元培语萃》《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梁启超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梁启超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繰、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康子篇》《新学伪经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又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遂使其学术水平领先于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沈兼士(1887年~1947年),浙江吴兴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905年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曾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等职。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创建汉语字族学。在建立汉语字族学方面,著有《广韵声系》一书,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将语义与语音结合起来研究,以文字为标音符号,从叙述谐声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揭示汉语语根与派生词的亲族关系,即建立汉语的字族学。他认为这是建设汉语语言学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著有《声训论》《广韵异读字研究序》等著作以及一些研究具体某个汉字的字族的论文等。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教育家。13岁读《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先后将两部巨著圈点七遍,又精研《读史方舆纪要》。16岁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1937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转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教授。

钱基博著述丰厚,见解独特,深受学界敬重,其主要著作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韩愈文读》《古籍举要》《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版本通义》《骈文通义》《明代文学》《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等多种。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

胡小石一生著作等身。早年所著《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取“一代有一代之胜”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演变,颇具卓识,后来的文学史家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的著述均受其启发。对楚辞之学,综合旧闻,择善而从,独创新说。

著有《远游疏记》《楚辞郭注义证》《楚辞释名》《离骚文例》《屈原与古神话》·471·《楚辞札记》(未定稿)《甲骨文例》《读契札记》《金文释例》《齐楚古金表》《声统表》《广韵正续》《说文部首疏证》《江津方言志》等。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一字觐庄,安徽宣城人。梅光迪于12岁应童子试,18岁肄业安徽高等学堂,1911年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同年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自美归国,应刘伯明邀,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翌年1月与刘伯明等创办学衡杂志,以“阐扬旧学、灌输新知”为职志。撰文介绍欧西古代重要学术文艺,以及近世学者论学之作,期国人于西方文化有更真切深透之了解,而融新变故,能寻得更适当的途径。

梅光迪学问渊博,为我国对中西文化思想很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但不轻意动笔,不急求出版,所以一生著作不多。其中文著述大多收入梅光迪文录,英文著作收入家信集,以为附录。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国学大师。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

刘文典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等学科。1923年,刘文典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淮南鸿烈集解》《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进化与人生》等。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在学术上,傅斯年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著作有《傅孟真先生集》。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湖南省常德县人。14岁作《孔子弟子年表》,15岁又注《吴越春秋》。18岁乡试中举人。1927年去北平,参加审阅《清史稿》,受私立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被聘为讲师,主讲目录学。随后又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教目录学。

余嘉锡把毕生精力用在教学和著述上,治学严谨,博览群书,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最精于考证。已经出版的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则》《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疏》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特别是《四库提要辩证》一书,为毕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指陈得失,旁征博引,考证详实,为学术界的一部名著。《世说新语笼疏》于校诂文字外,尤重于魏晋人事的品评之中。他说:“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粹。”这部书是后人研读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的最佳版本,1952年秋,撰就《元和姓纂提要辩证》书稿。

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17岁考中秀才,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后一度离去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

抗战期间,柳诒徵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

新中国成立后,柳诒徵执教于复旦大学。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东亚各国史》《中国版本概说》《劬堂读书录》等书。

朱师辙(1879~1969),字少滨,号允隐,生于黟县,祖籍苏州。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

1912年,朱师辙与其父朱孔彰相继任清史馆编修,与名学者缪荃等,汇集清代史料,成《清史稿》536卷,其中《艺文志》有一百多篇出于朱师辙之手。后任北平辅仁大学及中国大学教授,另有《商君书解诂》《和清真词》《黄山樵唱》《清史述闻》等著作。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

马一浮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马一浮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

1956年完成《原儒》,全书共三十三万余字,重点发掘了儒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

张君劢(1887~1968),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上海宝山人。近现代学者,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1918年,张君劢等六人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之后留在德国师从倭铿学习哲学。后来曾参与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发起人和后来《文化宣言》的发起人,并先后有《人生观》《民族复兴之学术基捶》《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论》《中国专制君主制之评议》《主国之道》《明日之中国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论著发表和出版,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张君劢的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蒙文通(1894~1968),字尔达,名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国学家。蒙文通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

1914年,蒙文通所著的《孔氏古文说》,笔触深入旧史与六经的根基,由此辨其差别进而解开以后学者在二者上争论的症结。蒙文通独特的见地深得业界赞同。之后,蒙文通又相继撰述《近二十年汉学之平议》《经学抉源》《天问本身》《周秦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考古甄微》《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墨学之流变及其原理》等专论。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其主要著作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等。

范文澜(1893~1969),初字芸台,改字仲赩,浙江绍兴人。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

大学时代,从刘师培治经、陈汉章治史,黄侃学文。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应顾颉刚之约,组织朴社,出版书刊。1925年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1926年,出版了《群经概论》。1931年,出版了《正史考略》。《文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

从范文澜早年三部学术著作看出,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抗日战争以后,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这是他以后半生精力撰写出来的两部重要著作。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论学集林》等。

汪国垣(1887~1966),字辟疆,晚号方湖,江西彭泽人,近代目录学家、藏书家。1898年,汪国垣随父游宦河南,1904年考入河南客籍高等学校。毕业后经河南提学使孔祥霖主考录取,于1909年保送北京京师大学堂,专攻中国文史。1925年应章士钊之约,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1925年后兼任江西通志局纂修。1927年后改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授“目录学”、“读书指导”以及“各类文体习作”等课程,深为同系师生所推重。

汪国垣在大学攻读时,撰有《禁书书目提要》《读书举要》《丛书书目索引》《太平天国引用书目考证》等书目。1934年著成《目录研究》,1955年由商务重印。此书为汪国垣精心之作,自汉魏六朝以及元明书籍目录,原原本本,条理井然,展读一过,对于古书版本之源流类别,可以知其大概。晚年研究《水经注》,积稿成帙。1954年病作辍笔,未竟其业,居常引为憾事。

陈中凡(1888-1982),又名钟凡,字觉元,号觉元,原名钟凡。江苏盐城人。历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撰处撰辑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中文部主任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广东大学、上海暨南大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中凡治学根基深厚,从研究书目学、诸子群经到文学批评史,以及先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学史。建国后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在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目录学、古文字学、教育学、艺术史诸方面均有建树。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

此后数十年内他出版的专著有《诸子书目》《经学通论》《诸子通谊》《中国韵文通论》《周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两宋思想述评》以及《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民主与教育》等十余部。

胡适(1891~1962),原名嗣郙,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已出版的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印度哲学史略》等。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已出版的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印度哲学史略》等。

蒋廷黻(1895~1965),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蒋廷黻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以当时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宫档案《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编辑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另外,他还收购散藏于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等重要著作。

蒋廷黻的著述还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蒋廷黻选集》等。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曾参与北伐战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翦伯赞治学严谨,著作宏富,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他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即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其运用马列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功献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上,主张的西周封建论,独树一帜。虽然已受到黄现,张广志等学者的有力挑战,完全否定。但其影响力不可抹杀。

翦伯赞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先秦史》《秦汉史》等。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并亲身执教,对教学管理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侯外庐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宋明理学史》等。

侯外庐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例如: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厘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等。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他采用两百种以上的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在研究《元典章》的过程中,陈垣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他在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书。

陈垣的主要著述还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人,汉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1928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

1949年起,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唐君毅一生驰骋于东西哲学领域中,为建立一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而殚精竭思,埋头笔耕,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及《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上述著作,在写作的时间以及所涉及的内容方面,都相当的集中,十分明显地构成了唐氏思想的不同阶段和他一生著述的几个丛集。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的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中国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陕西泾阳县人,著名西洋文学家。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早岁负笈清华,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

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蜚声于世。

赵元任对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语法都有精湛的研究,撰写和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者中享有很高声誉。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黄泥嘴徐凤凤形湾人。早年曾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政治活动多年。40岁以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复观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为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他著书十余种,三百多万字,主要有《两汉思想史》三卷,《学术与政治(甲、乙集)》《徐复观杂文》六集,《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及续集,《石涛之一研究》等。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金岳霖的主要著作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其中《论道》,其原创性思想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被业界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而《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王力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汉语词汇的研究,先后发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新字义的产生》《理想的字典》《词义的发展和变化》等文,着重探讨汉语词义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新训诂学》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两篇论文对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做了认真的总结与批判。他还主张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语语义学,他的《同源字典》是在词汇学方面贯彻自己主张的代表著作。

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作的描写的和历史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史稿》一书中。他的《中国语言学史》对中国2000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

《清代古音学》一书则着重介绍、评论了自顾炎武以来清代的和近代的学人在古音学上的成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在国内外都获得好评。

高亨(1900~1986),初名仙翘,字晋生,吉林双阳县人,我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家、训诂的著名学者。

高亨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我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真正做到了后出转精;

其治《周易》,一改前人“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我国现代《周易》“义理派”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

其治《老子》与《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其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则有《甲骨金石文字通笺》《文字形义学概论》和《古字通假会典》诸书。高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恭,另有《高亨著作集林》问世。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三十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等。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汉族,钱穆先生著作等身,遗著有71种,1000多万字,涉及到史学领域的多个方面。

早在20岁,钱穆就撰写了《论语文解》一书。随后他又将阅读《墨子》一书的批注汇集为《墨经语暗解》陆续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后来他在任无锡师范国文教师时,将他自学和教学《论语》《孟子》过程中的心得,撰写成《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两书。《论语要略》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孟子要略》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略》《孟子要略》两书。《论语要略》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孟子要略》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67年起,钱穆寓居台北后,又撰写了《朱子新学案》《钱穆学术通义序》等巨著。此外,他关于学术思想方面的论著汇集还有《庄老通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学术通义》等多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冯友兰勤奋地钻研学问,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后以字行。别号二北、半塘。任中敏诞生于扬州的一个盐商之家。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五百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

主要撰著有《敦煌曲初探》《敦煌歌曲校录》《唐戏弄》《教坊记笺订》《优语集》《唐声诗》《郭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其中,《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唐声诗》获“江苏省首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荣誉奖。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云南昭通人。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姜亮夫于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后执教于济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姜亮夫在学术与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七十多个春秋,留下了三十多部学术论著,数百篇学术论文,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多方面内容。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他的著作分为楚辞学、敦煌学、古史学、古汉语等四类,主要有《初高中国文教本》《中国文学史论》《文学概论讲述》《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陆机年谱》《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多种。

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浙江湖州人,生于江苏常熟。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苏州大学终身教授。

钱仲联于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先后任教于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被评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长于诗文词赋创作,对明清诗文尤有深湛的研究,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鲍参军集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人境庐诗草笺注》《沈曾植集校注》等。其中在他主持下集苏州大学明清文学研究室诸学者之力的《清诗纪事》堪称巨著,获国家古籍整理评比和全国图书学会评比一等奖。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

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号宇同,原籍河北献县,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岱年1933年任清华大学助教,在三十年代中期,先后写了《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秦以后哲学中的辩证法》《颜李之学》《中国元学之基本倾向》《中国思想源流》《关于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论》《辩证唯物论的人生哲学》《谭理》等重要哲学论文,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思想,阐发了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显扬了中国人本思想,而且作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社会人生的尝试。

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管锥编》。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近130万字,是他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其中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

此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钟书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钱钟书的其它著作还有《谈艺录》《七缀集》《围城》《钱锺书文集》等。

陈梦家(1911~1966),曾使用笔名陈慢哉,江苏南京人,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殷墟卜辞总述》。该书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他对汉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武威汉简》和《汉简缀述》两本书中。

此外,陈梦家还有专著《老子今释》《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尚书通论》《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论文《释“国”“文”》《关于上古音系的讨论》《慎重一点改革汉字》等,他的著作对研究上古汉语及汉语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张舜徽(1911~1992),湖南省沅江县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古典文献学家。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在治史的过程中,张舜徽先后出版书籍24部,著述字数总计超过了一千万字。其中最重要的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等。他还主编了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在发凡起例、甄审别择方面,都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季羡林的主要著作:《〈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王利器(1912~1998),字藏用,号晓传,四川省江津县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曾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

治学受乾嘉学派影响以实事求是、理论兼赅为主,不求速成。长于校勘之学,著有《王利器自传》等三十余种,另外发表古典文学论文百余篇。其著作被港台出版机构翻版约在数十种以上,国内外报刊对其著作及人品评论推崇者甚多。主要著作有《新语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等。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爱新觉罗氏。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启功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辍学后,发愤自学。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等。

程千帆(1913~2000),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是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后迁居长沙。九三学社社员、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史学家。

程千帆于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代表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任继愈(1916~2009),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任继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儒教是教说”的理论,这一判断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貌的基础性理论建树。

任继愈的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的著作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等;此外,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

饶宗颐(1917~),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

饶宗颐于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宗颐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主要著作有:广东易学考》《尚书地理辨证》《说文古文考》《古史新证补》《西汉节义传》《金文平议》《日本所见甲骨录》《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潮瓷说略》《楚辞书录》《巴黎所见甲骨录》《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九龙与宋季史料》《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选堂集林·史林》《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谱》梵学集》《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法藏敦煌书苑精华》《饶宗颐史学论著选》《新加坡古事记》《甲骨文通检》等。

南怀瑾(1918年~),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人,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代表作品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其作品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王少农当代著名国学家、儒教复兴者。王少农认为,一切的危机,包括经济危机,都是因为信仰的危机造成的。只要恢复信仰,重建信仰,中华民族才能重新站立在世界前列,每个中国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王少农的主要著作有:《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孔子做人绝学》《老子处世真经》《庄子除烦智慧》《孟子谋事胆魄》《孙子兵法成事之道》《易经成功智慧》《佛家人生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