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2647300000003

第3章 皇权集中:杯酒释兵权

“皇权”是封建时期各大家族的最高追求,但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尤其在唐末宋初,割据一方手握权力的大家族比比皆是,“杯酒释兵权”使赵氏家族坐稳了权力的第一把交椅。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在其弟赵光义及心腹的里应外合下,从后周幼主手中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纷纷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赵匡胤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何止一个赵匡胤?只是赵匡胤的捷足先登,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实现野心的机会罢了,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打消野心,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东山再起;有的则“日夜缮甲治兵”,准备与新王朝来一番角逐。

面对这种局势,赵匡胤和赵普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以静制动,稳定天下。依据这一方针,赵匡胤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甚至连宰相也仍由旧相范质继任,并派人昭告天下。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赵匡胤还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最终被贬为唐州刺史并因其杀死了韩通而终身不授符节和斧钺。赵匡胤的这些做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疑惧,使他们放心地为新王朝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朝廷稳定后,赵匡胤要着手解决的,是两个握重兵在外的将领。一个是驻守潞州的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一个是驻守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赵匡胤便遣使加两人中书令的荣衔,试图稳住他们。

李筠先是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既而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其后,他与北汉国主刘钧结盟,刘钧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于是,李筠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赵匡胤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率军平叛。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令李筠元气大伤。六月,赵匡胤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赵匡胤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走投无路,投火自焚,其子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平定。

李筠反宋的消息传到扬州后,南方的李重进也准备起兵响应。李重进是周太祖的外甥,周世宗去世时,他以马步军都指挥的身份驻守扬州,实际上是与赵匡胤分掌内外禁兵的。李重进打算与李筠南北夹攻宋军,便立即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但翟守珣却偷偷来到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赵匡胤。当时,由于要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赵匡胤厚赐翟守珣,并让他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经过短暂的休整,同年十月,赵匡胤又亲率大军征服了李重进,宋初的“二李之乱”就这样被平息了,至此,宋王朝与后周旧臣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了武将,提醒他们必须服从新政权。

五代后期,发动兵变篡夺皇位的,已不再是在外拥有兵权的藩镇节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领禁兵的宿将。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点检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二李”的相继叛乱使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赵匡胤决心采取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措施,将典领禁军的宿将做一番调整。

陈桥兵变后,韩令坤和慕容延钊分别出任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将领,不过,赵匡胤有意派他们领兵在外,使他们难有作为。石守信和高怀德成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长官,石守信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高怀德则是赵匡胤的妹夫。他还把另一个义社兄弟王审琦提为殿前都指挥使,让自家兄弟赵匡义顶替了王审琦出缺的殿前都虞候。这样,除了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外,禁军两司都控制在了赵匡胤亲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岁末,赵匡胤又以义社兄弟韩重赟和心腹将领罗彦瑰取代了张光翰、赵彦徽两人。对后周时在禁军中声望不在自己之下的韩令坤和慕容延钊,赵匡胤还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闰三月,赵匡胤决心不再任命自己出任过的殿前都点检将韩、慕容分别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同时,以石守信替代了韩令坤,从而使禁军高级将领成为赵匡胤清一色的嫡系亲信。

赵匡胤认为,由亲朋故友执政禁军,就不再会发生推翻宋朝的兵变。但是,他还是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计划能否万无一失。于是,他便找赵普来商量此事。他对赵普说:“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乱纷争经久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有没有平息天下之兵,建没国家的长久之计?”赵普精通治道,说:“没有其他原因,是因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又劝太祖将握有兵权的石守信等人改授他职,赵匡胤说道:“卿言过重,这些弟兄跟随我多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何必那么担忧呢?”赵普又说:“我倒不是担心他们会背叛你,只恐怕万一他们手下的人不能控驭,到那时也由不得他们了。”赵匡胤听后,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将拥立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一天晚朝结束,赵匡胤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赵匡胤令左右侍从退去,对这些手握兵权的亲信说:“如果没有你们的出力相助,我也就没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就是做了皇帝以后,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每天都不能高枕无忧。”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赵匡胤答道:“这不难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愿意做呢?”石守信等人听到赵匡胤话中有话,忙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现如今天下既定,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我担心的是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有朝一日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不想做皇帝也不行了。”听罢此言,石守信等人方才明白过来,原来赵匡胤担心他们有夺位之心,以后有可能效仿造反,便磕头请赵匡胤指点明路。赵匡胤见时机成熟,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是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上去购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安享天年。这样一来,我们君臣间互不猜嫌,大家相安无事,这岂不很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起叩头谢恩。

第二天,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一照准,解除了他们的禁军职务,同时,赏赐他们大量金帛,并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只有石守信兼职如故,但兵权已不在其手中。到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虚名也被剥夺。而禁军将领职位的空缺,赵匡胤则按照赵普的计策,全部由文官接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赵匡胤曾想让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赵匡胤对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赵匡胤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他:“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赵匡胤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在后苑宴请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酒至酣时,赵匡胤从容说道:“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五人皆明白赵匡胤的醉翁之意,立刻自陈艰苦,请求乞归,于是五人都被罢任,授以虚衔,其他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也都相继交出了兵权。

赵匡胤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厚、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都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这三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三衙”的长官都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赵匡胤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而让文官担任将领,也是导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总之,赵匡胤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了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赵匡胤的所有措施,其核心都是“猜防”二字,猜忌将领,钳制士兵。这不但影响到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也由此形成了赵氏历届君主猜忌和抑制武将的所谓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赵匡胤以后几乎无名将,这对于赵氏政权的统治而言不能不算一个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