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264800000012

第12章 《动机与人格》(1)

关于作者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哲学博士、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届主席。

马斯洛1908年4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鲁克林区,他父母是从苏联移居美国的犹太人。

马斯洛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两年后又转学威斯康星大学,并于1930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硕士学位。1934年,在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指导下,马斯洛完成了题为“关于猴群中支配地位的建立”的博士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在论文中,马斯洛认为支配似乎源于一种“内在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获得博士学位后,马斯洛重返纽约,以卡内基会员的资格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后又到布鲁克林学院,直至1951年。这期间,他把有关支配研究推广到对人类支配问题的研究上来,他发现具有强支配型的个体总是倾向于创新、很少遵奉宗教和具有外倾型性格,他们也不易焦虑、不易妒忌或患神经症。从研究对象上看,马斯洛最初关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据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在二战期间无数思想家逃往美国之际,马斯洛也相应地把研究对象转到杰出人物上来,并因深深钦佩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魏思麦,而立志于个体自我实现方面的研究。

1951年至1969年,马斯洛在布兰迪斯大学工作,全身心研究心理最健康的个体。这期间,他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并成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担任美国心理学会1967年~1968年度的主席。1970年7月8日,马斯洛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享年62岁。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 (1954年)、《科学心理学》(1966年)、《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年)、《人性能达的境界》遗作等。

马斯洛是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西方、苏联及我国引起很大反响,并在教育、工业、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关于本书

《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54年)由纽约哈珀和罗公司1954年首次出版,1957年第二次出版。中译本由许金声等人根据第二版译成,1987年11月由华夏出版社作为《二十世纪文库》第一版图书得以出版,全书共441页,356万字。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该书以人本主义和整体论的科学观为方法论,以性善论作为理论前提,建构了以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为支柱的理论大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虽然不尽完善,却洋溢着理想精神的乐观主义的人性化心理学和伦理学。

1954年版本的《动机与人格》旨在传统心理学派别的基础上有所建树,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于人格的理解,建立起一个新的心理学派。在1957年的修订本中,收入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对初版进行了全面的实质性的增补和修订,以期建立一种范围极广的世界观。

作者总结了16年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整体的、动态的和文化的整合,从而提出一种多重动机和多层次需要的学说。作者认为,任何动机均由多种因素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满足了某一需要之后,立即会产生新的动机。每种动机又都有最深层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学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完备的自我实现者,虽属少数,但毕竟存在。这种人超越国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达不到如此高级的水平,但只要顺应人性的需要层次发展,大体上能成为健康人。神经官能症患者是因为他的自我实现通路堵塞了。

他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变革,他说,这种完整的人生哲学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应用于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人类工作的一切行业和社会、教育、法律的一切机构。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有一贯的乐观主义,信赖未来的人性和真正价值;它的缺点是主观唯心论,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关于完善的自我实现理论近于乌托邦。

内容梗概

本书一般被认为是马斯洛的奠基作,在这本著作中,他的一些主要思想都已形成,其中包括影响极大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方法

马斯洛认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必须既包括行为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学说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理论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仅仅客观地研究人的行为是不够的,要有完整的认识必须研究人的主观,必须考虑人的情感、欲望、企求和理想,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马斯洛强调在心理学研究中要采用整体论方法,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既然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都紧密相关,那么除非研究整体,否则答案将是片面的。大多数行为科学家都企图分出独立的驱动力、冲动和本能来,对它们分别作研究。但这么做一般都不如整体论方法有效,因为整体论方法认为整体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二、人类动机理论

人类动机理论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这种理论几乎可以运用到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是本书自始至终都在阐述人类动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互相关联的。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的,它们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马斯洛把人类的各种需要分成几种递进的需求层次。

1生理的需要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是生理的需要,人们需要食物、饮料、住所、性交、睡眠和氧气。一个同时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要求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其他的需求或把所有其他的需求都推到后面去。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在所有的需要中排在前位。其具体的意思是: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一个生活中缺乏任何东西的人,主要的激励因素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一个缺少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他会对食物的渴望比对其他的东西更强烈。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机体就会受到生理需要的支配,所有其他的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或者被推到了一边。这时可以用“饥饿”一词来描述整个机体的特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占有。所有的机能都被用来满足饥饿,这些组织机能几乎都为一个目的所支配:消除饥饿。此刻,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都可能被看做是消除饥饿的工具。那些对达到这个目的的无用的机能则潜伏起来,或退入隐蔽状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又有更为高级的需要出现,以此类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的基本需要组织起来成为相对的优势需要等级”的意思。

2安全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人就会有另外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为安全的需要。这类需要大致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要,希望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和保护者实力的需求等。

在现实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中,凡健康、正常的成人通常不会受到野兽、暴政等的威胁,社会治安也相对良好,其安全需要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

像饱汉不会感到饥饿一样,一个安全的人也不再感到危险。如果要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就必须观察那些有神经症的人以及那些经济上或事业上的失败者。在上述这两个极端情形之间,人们可以看到安全需要的心理现象的下列表现:人们偏爱有职位保障的固定工作,要求在银行有积蓄以及加入各类保险(如医疗、失业、残废、老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