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志丹国防动员性质的工作就已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动员宣传,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提高人民的国际主义觉悟,掀起支援战争、踊跃参战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志丹加强民兵队伍和人民防空建设,支援边境防御作战,保卫国家安全;80年代,志丹的国防动员建设进入调整时期;90年代后,在国家“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指导下,志丹的国防动员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军民兼容程度和平战转换能力不断提高,职能和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县国防动员委员会
1996年8月19日,根据《关于成立陕西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陕字〔1996〕12号)文件精神,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马瑞卿,副主任郑平斗、张明胜、傅民生、李宝成,委员曹振乾、李天才、孙汉林、米玉金、李旭、呼延敏、屈金海、邢志荣、曹林昌、王秉清、马贵祥、陈启业、曹树怀、杨文涛、李峰、李良英、任子文、王成章、胡宗学。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办理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孙汉林,副主任屈金海、邢志荣、曹树怀、王成章、胡宗学。
1999年7月19日,根据人事变动,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调整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李来存,副主任李天才、薛久富、傅民生、高世良,成员何福汉、李旭、陈进虎、刘金堂、呼延敏、曹树怀、王生光、李璇、崔宏东、薛凤山、陈启业、杨文涛、屈金海、邢志荣、蔺彦虎、任子文、王冬梅、王彦虎、史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何福汉任主任,曹树怀、屈金海、邢志荣、王彦虎、史雁任委员。
2001年7月24日,根据省委办公厅陕办字〔20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县人事变动情况,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会议研究,并请示县委常委会议决定,调整县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李来存,副主任李天才、薛久富、张春生、高世良,委员高卫林、李海荣、李旭、陈进虎、刘金堂、呼延敏、曹树怀、王生光、李璇、崔宏东、薛凤山、赵连山、郭兆国、杨文涛、邢志荣、蔺彦虎、任子文、王冬梅、李文荣、史雁。
2002年5月30日,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第一主任张西林(县委书记),主任李来存(县长),副主任张宇(县委副书记)、薛久富(常务副县长)、张春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周发扬(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委员刘金堂(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旭(县委宣传部部长)、陈进虎(县教育局局长)、呼延敏(县公安局局长)、高卫林(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赫登旭(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蒲筠(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志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崔宏东(县人劳局局长)、杨文涛(县计划局局长)、王生章(县经贸局局长)、薛凤山(县财政局局长)、赵连山(县民政局局长)、郭兆国(县交通局局长)、任志强(县卫生局局长)、曹树怀(县城建局局长)、蔺彦虎(县工会主席)、任子文(团县委书记)、王冬梅(县妇联主任)、刘军(县电信局局长)、牛景孝(保安镇镇长)、李根宏(双河乡乡长)、曹林虎(顺宁镇镇长)、王尉恩(旦八镇镇长)、刘志平(纸坊乡乡长)、强世莲(吴堡乡乡长)、刘振锋(义正乡乡长)、张孝忠(金丁镇镇长)、刘志伟(张渠乡乡长)、刘岗(杏河镇镇长)、沈建伟(永宁镇镇长)、张彦刚(张渠乡人民武装部部长)、赵学武(旦八镇人民武装部部长)、何启安(保安镇人民武装部部长)、蒋金山(顺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李宏勇(吴堡乡人民武装部部长)、王宏权(金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尚捷(杏河镇人民武装部部长)、沙建金(永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贾锋(双河乡人民武装部部长)、王云飞(纸坊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办公室主任张春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副主任张宇(县委副书记)、薛久富(常务副县长),成员杨文涛(县计划局局长)、郭兆国(县交通局局长)、蒲筠(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志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文荣(县人民武装部军事科副科长)。
2003年5月13日,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第一主任李建社(县委书记),主任李来存(县长),副主任刘景堂(县委副书记)、薛久富(常务副县长)、张春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周发扬(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委员刘景堂(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旭(县委宣传部部长)、陈进虎(县教育局局长)、呼延敏(县公安局局长)、高卫林(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蒲筠(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志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崔宏东(县人劳局局长)、杨文涛(县计划局局长)、王生章(县经贸局局长)、薛凤山(县财政局局长)、赵连山(县民政局局长)、郭兆国(县交通局局长)、任志强(县卫生局局长)、曹树怀(县城建局局长)、蔺彦虎(县工会主席)、任子文(团县委书记)、王冬梅(县妇联主任)、刘军(县电信局局长)、牛景孝(保安镇镇长)、李根宏(双河乡乡长)、曹林虎(顺宁镇镇长)、王尉恩(旦八镇镇长)、刘志平(纸坊乡乡长)、强世莲(吴堡乡乡长)、刘振锋(义正乡乡长)、张孝忠(金丁镇镇长)、刘志伟(张渠乡乡长)、刘岗(杏河镇镇长)、沈建伟(永宁镇镇长)、张彦刚(张渠乡人民武装部部长)、赵学武(旦八镇人民武装部部长)、田耀富(义正乡人民武装部部长)、何启安(保安镇人民武装部部长)、蒋金山(顺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李宏勇(吴堡乡人民武装部部长)、王宏权(金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尚捷(杏河镇人民武装部部长)、沙建金(永宁镇人民武装部部长)、贾锋(双河乡人民武装部部长)、王云飞(纸坊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办公室主任张春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副主任张宇(县委副书记)、薛久富(常务副县长),成员杨文涛(县计划局局长)、郭兆国(县交通局局长)、蒲筠(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志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文荣(县人民武装部军事科副科长)。
二、主要职责
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全县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县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开发和利用好志丹的战争潜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三、主要活动
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认真履行职责,在积极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注重适应战时需要,组织国防动员演练,不断提高国防动员机构遂行任务能力。1997年,修订完善了《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职责》和《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职责》。同时,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每年都积极抓好退伍士兵、转业干部的预备役登记,注重平时征兵准备,认真搞好征兵工作,做好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工作。至2005年,全县共储备专业技术兵百名以上。2005年8月,志丹县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进行了国防动员潜力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县国防动员潜力底数。
第二节 国防教育
一、组织机构
1987年,志丹县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副组长由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兼任,成员单位有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武装部、团县委、县妇联、县工会和教育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县国防教育工作。
1990年7月20日,志丹县县委常委会议调整充实县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副组长由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兼任,成员单位有县人民武装部、宣传部、组织部、广播局、司法局、民政局、教育局、文化局、工会、团委、妇联、党校等12个单位。
1994年4月4日,志丹县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志丹县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改称为“志丹县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张西林,副主任郝宝仓、李宝成,委员李旭、马贵祥、陈启业、杨文涛、曹林昌、王秉清、胡志峰、李峰、王思柏、李良英、胡宗学。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办公室主任胡宗学,副主任李旭。
1999年7月19日,志丹县国防教育委员会调整,主任张宇,副主任郝宝仓、高世良,成员何福汉、李旭、陈进虎、崔宏东、薛凤山、陈启业、杨文涛、王伯库、蔺彦虎、任子文、王冬梅、史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主任史雁,副主任李旭。
2001年7月24日,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经请示县委同意,对县国防教育委员会进行调整,主任张宇,副主任高世良、郝宝仓,委员高卫林、李海荣、李旭、陈进虎、崔宏东、沙建勤、王佐峰、马明芳、薛凤山、赵连山、郭兆国、王伯库、蔺彦虎、王冬梅、史雁。办公室主任高世良,副主任史雁、李旭、马明芳,成员为孙永忠、李致远、白宝荣、刘焕科。
二、教育内容
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由国防教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精神、国防法制、国防体育等六个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教材,散见于《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军事读物。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先后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编印了数万余字的国防教育教材,作为全县国防教育的教材。
三、教育对象和主要活动
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2001年,国家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全民国防教育日”,集中组织宣传。志丹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在集中组织好国防教育活动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并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一)军事人员国防教育
军事人员的国防教育主要是对县、乡人民武装干部、预备役人员和民兵的国防教育。县人民武装部坚持经常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国防形势教育,不断提高军事人员的国防意识。并利用军事日组织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开展军事训练,接受国防教育。1989年10~12月,县人民武装部在县乡人民武装干部中举办了首次国防知识竞赛活动。1992年12月《陕西省国防教育条例》颁布后,志丹县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积极加强对广大民兵的国防教育,主要是针对当时“民兵过时”、“民兵无用”、当民兵是“额外负担”等错误认识,对民兵进行国防教育。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除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外,主要是采取给民兵上政治课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教育,从而增强了广大民兵的自豪感。1993年8月,双河乡党委被延安地区国防教育委员会表彰为国防教育先进集体、乡党委书记蔺治斌和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助理王成章被表彰为国防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8月,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全县广大人武、专武干部开展了“爱党、爱国、爱武装”国防知识竞赛。2004年8月,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爱我中华”演讲比赛。
(二)学生国防教育
从1989年开始,志丹县国防教育机构就开展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对初级中学以上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中穿插安排国防教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精神和国防法制教育;对小学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防体育教育。同时,每年对县高中和部分初中新生进行半个月的军事训练。2000年7月中旬,志丹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全县中学开展了“保卫21世纪”国防知识竞赛及征文和演讲比赛。2005年,县人民武装部利用国防教育日组织志丹中学千余名师生到刘志丹烈士陵园、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机关工作人员国防教育
从1988年起,县党校在对县、乡、村领导干部的培训中安排国防教育内容,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或政工科负责人担任党校国防教育教员。在对机关工作人员教育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国防教育与延安精神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全民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1984年9月15日,在县人民武装部的协调下,87130部队“牛志阳事迹报告团”来到志丹作报告,全县机关干部1000余人参加报告会。1993年6月30日,县人民武装部和县委宣传部组织县级机关领导干部参加了全省的国防知识竞赛活动。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县国防教育委员会依据上级通知精神,在全县掀起学习贯彻《国防教育法》热潮,县人民武装部会同县上宣传、教育、广播、团委、妇联等单位,组织县级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在志丹陵广场集会,进行《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知识咨询解答,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2004年9月18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民武装部六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了纪念九一八签名活动。
(四)群众国防教育
群众国防教育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和城镇居民。1988~1995年,县上统一组织,利用县广播电台每年举办四次国防教育广播讲座,完成国防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每年征兵前后,县、乡广播台(站)广泛宣传《宪法》《兵役法》以及征兵宣传提纲,对广大群众普遍进行国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1990年7月下旬,按照延安地区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通知要求,在全县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县委书记张钟灵主持召开了由人武、宣传、组织、广播、司法、民政、教育、文化、工会、团委、妇联、学校12个单位组成的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国防教育月活动。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书记张钟灵当场拨款1000元,作为国防教育月活动经费,县委及时印发了《关于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八一前夕,县委、县政府、人武部等10个单位在街道悬挂大型宣传横幅,各乡镇张贴宣传标语55副,办墙报26块,大力宣传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月期间,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县文化馆利用宣传橱窗办了7块14版约4000字的宣传专栏。县人民武装部组成国防教育图片巡回展览。并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上街宣传和展览图片,受教育者达3.5万人次。县人民武装部与县广播局联合举办了国防教育讲座,连续播出11讲,覆盖到八个乡镇。县人民武装部和团县委组织专武干部、职工、民兵和青年团员开展庆八一国防知识竞赛活动,印发试卷600余份。
1991年后,随着宣传手段的发展和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县上每年都编印大量的“双拥”和国防教育材料,散发给群众,并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办国防教育讲座和“双拥”工作专题,宣传《兵役法》《退伍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律法规。
四、国防教育基地
(一)刘志丹烈士陵园
位于志丹县城炮楼山西北侧的山坡上。1936年2月,刘志丹率红28军东征抗日,4月14日,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于同年6月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修建志丹陵。1941年动工修建,1943年4月15日落成。计有灵堂一栋,纪念塔一座,箭头碑四座,石旗杆两根,中共中央领导人题词石碑32通,陵园占地面积22亩。4月26日,刘志丹烈士灵柩由子长县运回。5月2日,在陵园为刘志丹烈士举行隆重的公葬典礼。
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陕甘宁边区,志丹陵全部建筑物被毁坏。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西北军政委员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志丹陵。1953年5月重建工程全部完成。在陵园修建厦檐五间,灵堂后新建砖窑五孔。灵堂内外门窗全部改装玻璃,并以民族风格加以雕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志丹陵再度遭到破坏。周恩来得知后,十分气愤。在1970年和1973年两次讲话中指出:“刘志丹同志是值得纪念的”“刘志丹对党忠贞不贰”“陕北必须树立刘志丹”。1973~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国家民政部拨专款,对志丹陵重新修葺。1983~1985年增修了刘志丹将军革命事迹陈列室。1989~1990年进行改建和扩建,将砖木结构的纪念堂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厦檐,油漆彩绘梁柱,用青色花岗岩雕塑刘志丹将军站像一尊,新修三开间牌楼大门一座。2003年再次进行维修,纪念堂两侧对称新建碑廊10间,陵园大门外两侧安装花灯,陵园内人行道两侧安装路灯,更新展室内容,硬化陵园道路,绿化美化陵园空地。至2005年,陵园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1986年10月28日,刘志丹烈士陵园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题词:“学习刘志丹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4年12月,刘志丹烈士陵园被省委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二)保安革命旧址
位于志丹县城东炮楼山下。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曾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保存有革命旧址石窑洞和房子14孔(间),占地面积2362平方米。旧址坐东面西,由北向南分为上、中、下三大院。上院有红砂石窑洞五孔,为张闻天、秦邦宪旧居和中央军委旧址。中院有红砂石窑洞七孔,房子两间,为毛泽东、周恩来、贺子珍旧居。下院有红砂石窑洞三孔,为王稼祥、张国焘旧居。
中共中央在志丹期间,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巩固扩大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安排接待了第一个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公之于世,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对共产党、红军的造谣诬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化解了一场内战危机,使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开办抗日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日准备了干部力量,培养了红军高级指挥员;毛泽东在此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
1966年1月,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恢复和对外开放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中央政治局会议室旧址。之后,又逐步恢复开放张闻天、王稼祥、贺子珍等人旧居和其他旧址。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安革命旧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建起“红都保安”陈列室,丰富展览内容。
(三)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位于志丹县城南桥沟口南侧的寨子山下。保存有原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的旧居,红大一科学员教室,教学用的石桌、石凳、石灰泥土做的黑板和大杨树下的“露天讲堂”。红大一科、二科学员共238人在此学习。毛泽东、张闻天和秦邦宪等曾给红大学员讲课。学员们在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1966年1月恢复对外开放。
第三节 人民防空
一、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人民防空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1964年11月,志丹县设立人民防空委员会,县长任指挥,县公安局局长、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任副指挥,负责全县防空指挥工作。全县建立对空观察哨52个,落实到大队,具体到个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1969年9月恢复,改称“志丹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各系统和各公社成立相应组织。同时在全县设立对空观察哨13处和对空射击班,在公路沿线和川道大队建立“三抢队”(工程抢修、物资抢运、人员抢救)和“三防队”(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各生产大队建立3~5人的护线小组。1971年1月,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撤销,成立志丹县战备训练办公室,领导人民防空工作。1972年7月,改为志丹县战备办公室,成立志丹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领导小组,下设民兵指挥部及人防办公室。1979年3月,志丹县将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领导小组改为志丹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1年,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为志丹县人民防空委员会。1982年3月,根据陕西省政府、省军区通知,人民防空业务交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1985年,人民防空工作交由县政府办公室管理。
二、人防宣传
1969年,在毛泽东“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指导下,志丹县成立了战备办公室,以普及教育入手,在县级单位先后举办防空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知识挂图展览。举办防空知识战备幻灯教育,组织上“三防”知识教育课。县、社两级举办“三防”救护战备卫生训练班,社队群众普遍组织接受“三防”“四会”(会包扎、会止血、会固定、会搬运)知识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空意识。
三、人防工程
1969年11月,根据战备要求,在全县重点建立13个战斗村,1个战斗城,各公社还建立战斗村(沟)30个。战斗村构筑工事、坑道、掩体和防空地道。至1970年2月15日,全县共挖防空地道45条,总长4432米,开口610个,可容纳35455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8.8%。其中县城挖防空地道2787.4米,有出入口18个,通气孔10个,水井6口,厕所5个,掩蔽部13处,可容纳7550人;挖坑道23条,长1925米,并将县城内99孔旧石窑洞整修,战时可容全城人口防空袭。同时还制定了防空方案,划分防空区域和路线,绘制了防空疏散图。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人防工作侧重有所转变,人防工程建设采取平战结合的方针,主要利用民用建筑,积极修建防空地下室。
四、空袭纪实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刚进驻志丹后,国民党军数架飞机轰炸县城,炸毁民房数间,炸伤两人。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出动飞机两架轰炸县城,投弹11枚,炸死县联社职工一人。4月,国民党军飞机一架轰炸县城放映队到纪念馆一带和寨子圪塔山,投弹数枚,炸毁房屋60多间。同年5月28日,国民党军飞机六架轰炸县城,炸死两人。
第四节 动员潜力
一、粮秣
在革命战争年代,志丹县虽地处穷山僻壤,经济落后,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阶级觉悟很高,全力以赴支援革命战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保安后,十多天时间,全县筹集粮食十几万斤,草3万多斤,猪200多头,羊1000多只,鸡、鸡蛋和蔬菜不计其数。群众还自发给中央红军捐献衣服、鞋袜、羊毛、羊绒和食品等。1936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进驻志丹后,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千方百计保证中央机关和驻军部队的供给。抗日战争时期,全县交救国公粮22488石(折合674.64万斤)、草40万斤。解放战争时期,全县交爱国公粮22477石(折合647.31万斤)、草70万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志丹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储备逐年增加。至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6884吨,油料总产量2346吨,粮油加工能力5800吨;生猪年末存栏62801头,出栏肥猪52958头,产肉4100吨;羊子年末存栏182100只,当年出栏羊76923只,产羊肉1053吨;家禽年末存栏22.45万只,禽肉产量224吨,禽蛋产量1122吨;各种肉类产量6265吨,奶类产量175吨,可为战时提供充足的粮秣支持。
二、运输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志丹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货物运输主要靠畜驮人背,运力较差。抗日战争时期,志丹县动员劳力19370人次畜力58375头次;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动员担架13次,940副,劳力5120人次,人工207600个;动员运输18次,人力37095人次,人工96950个;动员畜力48200头次,驴工172255个,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志丹县始有汽车运输,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志丹的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公路数量大增加,质量大提高,运力大增强。截至2005年,全县拥有各种汽车3450辆,其中大型载客汽车162辆,大型载货汽车1317辆,工具车60辆,面包车163辆,吉普车155辆,特种车154辆,各种小轿车1026辆,其他车辆413辆。全年完成客运量41.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070.95万人公里;全年完成货运量191万吨,货运周转量23766万吨公里,可为现代战争提供较强的运输保障。
三、医疗救护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志丹的医疗卫生极为落后,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主要靠诬医和偏方。战场救护主要是组织群众担架队,转送伤员,进行简单的消毒、包扎和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志丹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始建县人民医院。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医疗机构20个,其中县城9个,农村11个(地段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7个);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537人,其中本科学历37人,专科学历291人,中专学历177人,中专以下学历32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73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93人,其他技术员202人;共有病床300张,每万人有床位25张,有医技人员39人;共有村卫生室197个,其中注册村医211人。可为现代战争医疗救护提供设备、物资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