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2659100000004

第4章 缘起与变迁——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载体,智慧的浓缩,文明的精华。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从结绳记事开始,有人说它起源于原始图画,有人说它是仓颉造的,更多的人说,汉字是华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变迁同样几经周折,最初是甲骨文和金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有个许多新的字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话不多说,不如翻开本章,来倾听汉字前世今生的故事。

仓颉造字的传说

提到汉字的起源,首先不得不说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在我国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手里经常拿着一枝土笔。他的头形很奇特,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他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后来,毛驴走到今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就不能再行走了,只得在岐山县住下来。仓颉不断地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不久,仓颉受命担任统一文字和领导文字改革的专职官员。他又作为黄帝的史官,记载史事,部族的重大档案也都由仓颉掌管。

知识漫谈

仓颉造字的传说已有2000多年了,而且也有文字记载,但是其可信程度却非常低。仓颉有可能是黄帝部族中极有影响的巫师之类的人物。而上古时期,巫师、史官是由一个人担任的,仓颉在这方面做出过贡献,这样容易让人们把从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误以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鲍超突围

据说太平天国时,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包围在某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陈玉成,外号叫“四眼狗”。鲍超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只认识他自己的姓,慌忙中他画了一张画叫人带给曾国藩。曾国藩打开一看,只见纸中间画了一个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画了四只狗。看完以后,曾国藩大吃一惊,知道他的部下鲍超让“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遂立即下令派兵去解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

知识漫谈

汉字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出现的手段,是一种可以用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传递较多信息的手段。使接受信息的人和给予信息的人想到同样的内容,写实性的图画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汉字的起源和图画是密不可分的。不过从带有文字性质的图画转变为早期的象形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用来传递信息的图画只能被识别,而无法读出声音,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同语言建立对应的关系,那么这时它还只是图画。只有当它和语言结合起来,变得可识可读,并且它总体的直观性经过分析,变为一形即一词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是文字了。

“洛书”、“河图”的神话传说

在汉字起源的众多说法中,“洛书”、“河图”的神话传说不可忽视。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禹治水时,有条黄龙在洛水中摇动着尾巴在前面引路,疏通水道;后面跟随着一只玄黑色的大龟,背部扛着青泥,遇到洼地就放下青泥垫平,又把人们居住的地方加高,那些垫得特别高的地方,就成了名山,特别低的地方就成了大川。

那只大龟背部还排列着1~9的数字,大禹从中悟透秘密,制订了包括五行思想在内的《洪范九畴》,并按照这个排列的次序划分天下为九州。因负书之龟出自洛水,故该图被称为洛书。

大禹在黄河边观察水情变化时,从河中走出一个白脸鱼身的人,自称是河精,捧给大禹一块光滑的石头。大禹仔细研究,才知是一幅河图。这幅河图是用图描绘出来的,提供了治水中运用的地理和水文方面的知识。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为《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两幅图来的。伏羲氏也据此画出了八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符号。

知识漫谈

文字产生以前,有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所使用的符号就是伏羲氏用来表示世界上客观事物的八卦符号,因此八卦符号是创造汉字的来源之一。八卦的符号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它运用的基本符号是“”(代表阳)、“”(代表阴)。八卦中代表天,称作“乾”;代表地,称作坤;代表雷,称作震;代表山,称作艮;代表火,称作离;代表水,称作坎;代表泽,称作兑;代表风,称作巽。任意两卦相叠合,就可以得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也就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八卦符号与后来的文字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用表示水的形象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里“水”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是八卦和文字没有直接联系。

能吃的文字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些趣闻。

相传100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的一位村民患了疥疮,浑身瘙痒,久治不愈。一日,他在村头河沿耕种之时,疥疮发作,痛痒不堪,情急之下,他随手捡起一块散落的龟甲,碾碎涂抹在身上,奇痒居然即止,仔细一看,疮脓也被龟甲粉末吸干了。他随即将河边的龟甲、兽骨都捡回家,如法炮制,几次之后顽症竟然治愈。这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说这是龙骨显灵,此后,这些不起眼的龟甲、兽骨便以龙骨之名入药。

有一年深秋,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京城官员身患疟疾,药方中需要龙骨这味中药,在验看药物之时,他发现龙骨上有人工刻痕。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发现龙骨上有奇特的符号,但大多认为是龙骨的奇异,都未深究。而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对文字颇有研究。他大量收购药铺中的龙骨,经仔细识别研究,确认这些刻痕就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因这些文字刻于甲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而王懿荣亦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知识漫谈

甲骨文是用金属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而线条硬直、细长、方折。甲骨文形体不定,异体字较多。如“月”可正写、反写:、,字的个体性不强。有的两三个字连在一起,成为合文。

就河南安阳小屯村所发现的甲骨文看,已达十万多片。据孙海波《甲骨文编》所载,不重复的单字有4672个,已考释出来的仅900多个。

饕餮的背后

传说龙王共生下9个儿子,但这9个儿子外貌都不像龙,性格、脾气、爱好也不大相同。其中第7个儿子叫饕餮,它的外形像老虎,威风凛凛,但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因此它是贪欲的象征。商周时期,青铜器已经被大量使用。人们将这个有头无身的贪食怪兽形象铸在青铜器上,不管是斟酒还是盛饭的器物上都装饰着它的形象。这种青铜器上的花纹,就叫饕餮纹,亦称兽面纹,是西周早期钟鼎彝器的常见饰纹。除了饕餮以外,还有夔纹、雷纹、云纹、风纹、蜂纹等。这些铭文的笔画深沉、浑厚、圆润、饱满,对汉字的改革和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汉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漫谈

金文起始于商代的早期,盛行于西周,至秦灭六国后逐渐消亡,期间约1200多年。这种文字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周之前称铜为金,所以也把它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文字以刻铸在钟和鼎上的居多,故又名为“钟鼎文”。

金文所记内容多为颂扬统治者的功德,同时也记录一些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记事范围较宽泛,仅仅497个字,就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

关于金文的字数,据金文专家容庚的《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目前可以识别的金文约有2420个。

章友直的篆技

篆书讲究横平竖直,多半为圆或圆形的笔画,需有善于画圆的功夫。北宋书法家章友直,擅长写篆书,当时无人能及。

有一次,章友直被召到京师。听说章友直来了,有几位翰林院的篆字待诏(官名)去见他。这些篆字待诏都是术有专攻,虽早已听说章友直的大名,可耳闻为虚,还不太相信。这些篆字待诏就说:“您的绝妙技艺我们很早就知道了,愿意当面领教领教您的笔法。”章友直让人用数张小纸粘成两张大纸,他提起笔饱蘸墨汁,在一张大纸上纵横各画十九划,成为一张围棋盘;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十个圆圈,成为一个箭靶。那笔道的粗细疏密全都一样,毫发不差。几位篆字待诏一看,心悦诚服,惊叹不已。

知识漫谈

篆书是大篆与小篆的合称。大篆通常以籀(zhòu)文、石鼓文和秦公钟等为代表。狭义的大篆指籀文而言,一般认为这是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字。大篆较之金文,只是作了某些省减或改变,笔画更加线条化,形体更加匀称。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文字,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改大篆为小篆。小篆与以前字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线条圆匀,笔画粗细大体一致;字体结构趋于定型,大大减少了异体;文字的图画意味减弱,字成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基础。

程邈献字赎罪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

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费时费事,影响工作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于是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他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3000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知识漫谈

隶书简易,优于篆书。它实现了汉字笔画化,即把小篆不规则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摆脱了汉字象形的特点,使汉字成为符号化的方块字,奠定了近2000年来今文字的基本形体;删除繁冗,使笔画进一步简化,有助于辨识和书写。

隶书的产生,结束了古文字阶段,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次仲发明楷书

汉代上郡(今陕西榆林)人王次仲,从小喜爱认字,志向不一般。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发现了王次仲改造的简易实用的楷书,因此认为王次仲是个奇才,要召见他。可是召见了三次,却不见王次仲前来。

王次仲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日夜不停地研究汉字和数术,专心致志,根本没有考虑秦始皇的召见。秦始皇却对此大怒,认为王次仲对自己大不恭,就下令用囚车把他押到京城咸阳。

在押送的路上,王次仲的头颅突然滚落在地,变成了一只大鸟,振动着翅膀直往远处高飞而去。而飞向远处时,两只翅膀掉落在一座山上,因此这座山的两个山峰就被后人叫做大翅峰和小翅峰。押送王次仲的官吏,把掉下的两只翅膀进献给了秦始皇。

不管王次仲作楷书的神话传说如何离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始作楷书的人,并且为隶书变为楷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知识漫谈

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时期,三国魏时的钟繇和晋代的王羲之就是早期著名的楷书书法家。

楷书与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在形体和笔画方面存在着区别:

隶书成“八”字扁方形,楷书成“永”字长方形;隶书笔画有波势,楷书笔画平稳、尖细,或停顿回旋,或带硬钩;楷书字体更趋于简便、固定、明确,易认、易写。

基于上述特点,故而楷书成为官定字体,自流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汤水鸡”买“否”

相传,有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曾在当地四处寻找,也没买到,于是写信给他的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自认为能写一手草书,写起信来随意着笔,字迹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

老汉到处打听,都没见到卖“否”和“汤水鸡”的。后来,他戴着老花眼镜仔细辨认,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老汉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走了。复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成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知识漫谈

草书是创自汉初,由隶书草化、简化、连笔快书而成的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笔画的界限比较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今草是楷书的快写体,它一笔到底,字字相连。狂草兴于唐代,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没有规律。草书把方块字的结构和笔画高度简化,以达到快写的目的。草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由于草书难学难认,于是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而仅仅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王羲之换鹅

行书相传为东汉刘德升所创,流行于魏晋,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若说楷书是隶书的简化,那么行书便是楷书的简体写法。

王羲之将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其《兰亭序》被历代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在庐山养了不少的鹅,一则喜爱鹅的高洁,再则体察鹅的神态,以便练习如何运笔转腕,这可说是一种习字的仿生学。

相传山阴地方有个道士,早就想请王羲之给他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但他知道王羲之绝不会轻易答应抄写,为投其所好,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精良的鹅。一次,王羲之路过那道士的屋旁,只见河中有一群鹅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实在让人喜爱。王羲之一见,入了迷,便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微笑说:“既然先生如此喜爱,我就把这群鹅送给您!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素来很珍惜自己的字,可这次并未推托,他高高兴兴地写完经后就把鹅装进笼里欣然而去,竟忘记了告别主人。

王羲之为道士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第二杰作。

知识漫谈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虽有连笔,但各自独立;比楷书书写流畅,比草书易于辨认。正因为这样,故沿用至今,久行不衰。历来行书名家不少,王羲之尤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画时圆,写时方

北宋时,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有时也巧对谜语。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作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一听便知谜底是一“日”字。可他也不直接回答,也写了一则关于“日”字的谜语去解王安石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中了。”

“画时圆,写时方”的“日”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楷书均为象形字,像太阳之形。无论哪种字体的“日”字中均有一短横,学者们认为这一短横指太阳发光的黑子。从“日”字的构形中,我们发现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十分细致,研究颇深。

知识漫谈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例如,“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点。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它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众才女尽欢结酒令

有些事物难于描摹,有些抽象概念不能描摹。于是古人就创造了一种用“指事”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表示字义的方法。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三回谈到“众才女尽欢结酒令”,其中就有关于古人造字的象形、指事方法:

春辉道:我说一个甘字,好像木匠用的刨子;

施艳春道:我说一个且字,像个神主牌;

褚月芳道:我说一个非字,好像篦子;

女武儿道:我说母字,好像书吏帽子;

书香道:我说山字,像个笔架;

秀英道:我说酉字,像个风箱;

小春道:我说伞字,就像一把伞;

红叶道:我说册字,像一座栅栏;

紫芝道:我说一个出字,像两个笔架;

尹红萸道:我说皿字,像一顶纱帽;

印巧文道:我说乙字,像一条蛇;

柳瑞春道:我也说个一字,像一条扁担;

这则象形酒令说到的且、非、母、山、酉、伞、册、出、皿、乙等都是象形字,“一”和“甘”为指事字。甘在甲骨文中,外形似口,中间一横表示衔着的甜美事物,故本义为甜。

知识漫谈

指事离不开象形,像“一、二、三”等字和“上”、“下”等。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刀锋的“刃”等。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

院中的树该砍吗

从前,有一户人家,院子中央种了一棵桂花树,每当桂花盛开之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看到父亲正挥动斧头,准备将桂花树砍倒。儿子大惊,急忙上前制止,问父亲为何砍树?

父亲放下手中的斧子,叹息道:“这院子四四方方的,中间长着这么一棵树,看上去好像一个‘困’字,我怕不吉利,所以准备将它砍掉。”

听了父亲的话,儿子笑道:“父亲,照您的说法,如果您将这棵桂花树砍掉,此院中就只有人了,那不又成了一个囚犯的‘囚’字,岂不是更不吉利吗?”

儿子的回答,驱散了父亲心头的疑云,父亲一边收斧子,一边对儿子说:“你讲得有道理,任何事都要靠人去做,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知识漫谈

会意是指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以表示一种新的含义的造字方法。以上文为例,从“困”字可知种植在庭院中的树木,由于受到空间和范围的限制,不能自由生长,因而会意为“围困”、“受困”的意思。“囚”字则是由人在围墙中引申出。

竹竿打狗

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天,苏东坡来看望他,他拿出自己新著的一部《字说》,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翻了几页,就看出毛病来了。王安石的书上解释“笃”字说:“笃”就是用竹竿赶马的意思。苏东坡不禁发笑,于是就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照你这样解释,那么‘笑’(古字‘’),就是用竹竿打犬的意思了。”王安石知道自己搞错了,于是问道:“那么‘鸠’字是‘九’、‘鸟’的会意,有没有根据呢?”苏东坡又故意说:“有啊,《诗经》上说‘鸠在桑,有小鸟七只,加上它们的爹娘,不正好是九鸟吗?”苏东坡说完后哈哈大笑。后来过了好久,王安石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王安石把“竹”、“马”合起来取义,苏东坡就用他解字的方法来解释“笑”、“鸠”两字的字义,和他开了个玩笑。其实,“笃”、“鸠”都应是形声字。

知识漫谈

形声,“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

形声字有两大优点: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做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

老考童生

相传,在清朝晚期,有一个童生虽有才华,但因家境贫困,无钱打通关节,年近不惑,仍然没有考中,为人嘲笑。

这年,童生的准备尤为充分,又抱着侥幸心理去应试。主考大人见他仍不死心,于是出了个上联,加以奚落: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觉得主考大人有失礼教,欺人太甚,当即属对,以抒怨愤: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在古代,“老”字与“考”字是同一个字。上联中的考、老反复交替使用,论其字形和本义,互为转注。

知识漫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转注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建类一首”是说,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个部首:“同意相授”是说,转注字和本字意义相同,又可互作解释;从“考、老”的举例可见,转注字和本字声音相近。形似、义同、音近,这就是转注的条件。

东食西宿

一齐国人有个女儿,两户人家同时前来求婚。东家的儿子长得丑陋却很富有,西家的儿子长得俊美却很贫穷。

父母亲犹豫不决,便征询女儿,要她自己决断嫁给谁。如果难以启齿指名确定,就袒露一只胳膊,让父母知道她的心思。

女儿听罢,便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询问其中缘故,女儿回答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知识漫谈

“东食西宿”的东和西,都是象形字。东的本义是橐,即一种口袋,后来假借为方位词;西的本义是鸟入巢息止,后假借为表方向的西,其本义很少为人注意。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指某种事物已经产生,但没有字来记录它;依声托事,指用一个同声的字来代替。假借的主要条件是“依声”,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才能假借。可见,假借就是同音代替,旧字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