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2666500000011

第11章 孔子的治家之道

在儒家的思想中,一直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才能参与治国,并达到平天下的目的。而孔子在《易传》中则说得更确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由此可见,孔子把家庭看得是多么的重要。实际上也是如此,只要每个家庭都安定了,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

治家的关键在家风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大意】陈亢问孔鲤(孔子的儿子)说:“您从老师那里受到过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吗?”孔鲤回答:“没有。只是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就退回去学《诗》。又有一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又退回去学起礼来。要说有什么特别的教育,就这两次吧。”

陈亢听后很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过去很多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来源大概也就是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

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家庭都像古代人那样以诗礼传家,但是孔子的教导我们也不能等闲视之,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了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没有了良好的家风,那么家庭是很难保持和谐的。

家庭不讲礼仪,没有规矩,孩子就像野马一样,横冲直撞。现在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辈不知道打招呼,不懂得规矩,甚至还给老师、同学起绰号、骂人、打人,等等,这都与家风不正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一经形成,就能不断地继承发展并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前后继承、陶冶家庭成员性情的作用。正如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一样,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的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同社会风气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家风一方面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反过来又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变化,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良好的家风也能够对净化社会上的污浊空气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从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和古代家训和家风中,特别是从许许多多的革命家风中,结合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美德的要求,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一般说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尊老爱幼的风尚;

(2)孝敬父母的风尚;

(3)勤俭持家的风尚;

(4)诚实守信的风尚;

(5)勤奋好学的风尚。

而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应做到:

(1)从建立家庭的那天起,就要开始培养良好的家风;

(2)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3)制定一个全体同意的家规;

(4)家长要带头执行;

(5)要让子女继承这个家风。

一个良好的家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一旦形成,就会创造幸福家庭,世代受益不尽。

孝道的传承在于家教

【原文】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意】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埋葬他们,祭拜他们。”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的说法,也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有违孝道,而且显得虚情假意。

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论述了“孝”这一主题,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等等。这些论述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孝敬父母。如果只有生活上的关心,而无人格上的尊重,那就意味着将人降低为物。

唐宋以后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也一定是爱国的忠臣。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担忧,因为子女其他方面都干得很好,不用父母为他担心了。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更是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切“唯孩子是从”,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做起孩子的保姆。这些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往往产生误解,以为社会与家庭可以画上等号,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尹莎多拉·邓肯曾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们自奔前程,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以其“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的诗”一举夺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长子却是一位患先天性脑畸形症的痴呆儿。他后来忆及当时的心境时说:“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我真正意识到以往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友谊,甚至我的作品都不能成为精神支柱。”不过,大江健三郎并未被彻底击垮,他用无私的父爱和耐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具有非凡音乐创作才能的艺术家;同时,又连续出版了《个人体验》、《燃烧的绿树》等多部以他本人如何培养痴呆儿子成为天才音乐家的事迹为蓝本的长篇小说。大江健三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现在的父母们不惜一切地致力于把自己的子女培养为艺术家、文学家,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社交能力等身心素质的培养,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就是对孩子粗暴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身心都不是健全的。

英国查尔斯王子的父亲爱德华公爵作风强硬,他深信,要在这愈来愈复杂的世界当国王并不容易,因此要自幼严加训练。他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中抓住查尔斯的小错处加以斥责纠正,甚至做出嘲讽。再加上宫中生活的寂寞孤独,查尔斯自小就是柔弱被动的。因为皇储的特殊身份,性格内向的查尔斯在寄宿学校也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在打橄榄球赛冲撞之际,查尔斯的同学会故意顺势加上一拳或一脚,然后向同辈炫耀:“我们刚揍了未来的国王一顿。”查尔斯在日记中写道:“在绝大部分时间,这里简直是个地狱。”孩童时的忧郁一直影响到他成人后的生活。

现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长的孩子却忘了自己糖罐是从何而来,更忘了父母也会有年迈需要照顾的一天,似乎自己的一切都天经地义,一切都会有父母来照料。所以,让孩子适当的吃点苦,孩子才会明白父母的不易,并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大意】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而这个故事也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总有左邻右舍。邻里相处,建立在共同住地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生多方面的互助关系,邻里交往是很密切的。每个家庭都愿意搞好邻里关系,于人家方便,对自己也有利。但客观上邻里关系不好的却为数不少,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的斗气吵架怒目相视,有矛盾但又不好直说的就更多了。要减少和避免邻里不和,搞好邻里关系,就不能忽视邻里交往中的公德问题。

有的人只关心自家的事,对邻居的情况不闻不问,或自以为清高,或标榜不多管闲事。一旦自家有事情,便后悔不已。有位大妈边跑边喊:“捉住前面的小偷!”邻居小两口迎面过来却侧身让小偷跑了过去。大妈上气不接下气告诉他们:“偷的就是你们家的东西。”待这两位明白过来,再去追赶时,小偷早已不见踪影了。“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结果,只能是自家门前雪成堆,自家瓦上霜也重。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说与邻居的亲切胜过远亲,与邻居的交往频繁,相互帮助更多。

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南史·吕僧珍传》里有一个“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故事:宋季雅任上卸职回到京城,在辅国将军吕僧珍家旁边买了一所住宅。吕僧珍问他买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1100万两银子。吕僧珍认为太贵了,宋季雅却说不贵,这是用100万买房子,用1000万买到了你这个好邻居。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邻居间互相帮助的事情很多。比如有的邻居工作和学习很忙,时间比较紧,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你要是上街买菜,不妨主动问一下邻居需要买什么菜,方便的话就顺便帮邻居买回来。有的邻居有客人来访,而碰巧家中无人,在弄清对方身份的前提下,或请客人留张纸条,或将客人让到自己家中稍候。如果客人给邻居带有礼品,可代为收下,等到邻居回来时,再将纸条和礼品一并交给邻居。如果邻居家有人患病,要表示慰问,并主动帮助请医生或护送住院。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主动协助护理,帮助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使邻居能安心治病。假如邻居因公出差,可以适当地帮忙照顾他家,诸如买粮、买煤等。邻居若是全家老小出远门,也可帮忙照看家,还要义务为邻居防火防盗。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大家一定会帮助你,邻里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亲密了。

邻里相处,不能只图自家方便,只想自己占便宜。城市居民,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仅一墙或一层楼板之隔,任何声响都会影响邻居。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比如家庭聚会,不要高声喧哗,举办家庭舞会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邻居。听广播、看电视应把音量尽可能放小,尤其在午间或夜里的休息时间更应注意。有的邻居上夜班,白天要睡觉,所以白天也不宜音量过大。现在卡拉OK进入家庭,给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但如果不注意也会成为公害。现在的居民住房隔音很差,你尽情歌唱,别人受得了吗?家中装修要事先同左邻右舍打招呼,搬动桌椅也要注意轻拿轻放。有小孩的家庭,不要任他在屋里乱喊乱跳,玩具使劲往地上扔,以免影响邻居。一些楼房质量很差,地板渗水,拖地时不要淋水,也不要在地上洒水,以防渗到楼下的天花板上。住在楼上,不要随意往楼下扔果皮之类的脏物,不要往窗外吐痰,更不要往下泼脏水。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或给花盆浇水时,要注意不要把水渗滴到楼下。在阳台放置东西一定要牢固,以防掉下去砸坏楼下的人或物。占用公共面积要与邻居协商好再使用,临时停放自行车或其他物品于公共地方,不要妨碍别人行走。公共卫生要共同保持,不可只是顾自己方便乱扔乱倒垃圾。有的人家屋里收拾得非常干净、漂亮,有的还很豪华,但在楼道随便堆放杂物,妨碍楼里人们上下楼。不要随意把硬壳物硬往垃圾道里扔,造成堵塞,整楼的人受害。尤其是夏天,垃圾道一堵,蚊蝇满天飞,臭气难闻。要经常主动清扫楼道楼梯,不能只依赖别人去做卫生。城市居民不能养家禽家畜,以免影响邻居卫生。

邻居住在一起,难免闹些矛盾误会。一旦发生矛盾。邻居间应互相谦让,及时处理,使矛盾不致扩大。对邻居不可蛮不讲理,恃势逞强。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住在楼下容易受到影响,楼上有时往下扔东西、泼水,可能弄脏了你晾的衣服;楼上拖地洒水可能弄湿了你的天花板,切忌乱敲暖气管或怒气冲冲指责,你可以礼貌地提醒他们。你的宽容与和颜悦色的态度,相信一定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两家孩子如发生争执,首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损坏了邻家孩子的玩具,要主动赔偿;碰痛了邻家的孩子,应主动登门向家长道歉,慰问邻居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吃了亏,被对方打了,他又占理,也不要对打人的孩子吼叫,这样显得大人太没有涵养了。你可以找到打人孩子的父母说明情况,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打人的事,对孩子管教也是不利的。再如自己的妻子(丈夫)与邻居发生争执时,无论是妻子(丈夫)有理与否,做丈夫(妻子)的都不应感情用事,公然出面与邻居对着干,或在暗中推波助澜;而应劝阻自己的家人并向对方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出言不逊,扩大矛盾,即使对方不认错也不要恶语相加,甚至动手。假如对方认识到自己错误,向你表示歉意,则应握手言和。

邻里之间成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的喜怒哀乐、送往迎来、吃喝穿戴,邻居都能看得见,听得到。有些人就爱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地议论张家长李家短。今天把孙家的矛盾告诉王家,明天又把赵家的家丑告诉李家,后天再把江家的新鲜事告诉何家,甚至制造流言飞语,弄得平地起风浪,四邻不安。可见,拨弄是非是搞好邻里关系的大敌。大文豪乔史说过:“拨弄是非的舌头是魔鬼,所以上帝要用嘴唇和牙齿两道栅栏把它关在里面。”要防止“魔鬼”出来兴风作浪,大家应自觉抵制,而不是津津乐道、推波助澜,不给拨弄是非者以市场。说闲话、嚼舌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其结果都是不好的。邻居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要说伤和气的话,不做损害人的事儿,不去打听邻居的私事,也不偏听偏信。听到对自己的是非之言,要冷静分析,不去过多计较,如有人恶意中伤,毁人名誉,应严肃纠正,必要时还可诉诸法律。

实际上,邻里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遇事毫不相让,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事闹大,矛盾加深,结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决。在邻里相处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若每个家庭都能经常注意自己的涵养,邻里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里仁为美”强调的是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这种选择虽然有些遥远,但选择一个相处得来的邻居却是在我们的能力之内的事,只是这种选择往往是双向的,你若要想得到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自己须掏出一片真心对人。

教育孩子要以引导为主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兴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意】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叫因材施教。

如果你是学者,就应该选择学术探讨的对手,掌握谈话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弹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家长,就应该分析孩子的潜质,并善加引导,尽量将其引上一条适合其自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强调大学、知识,虽然这些也很重要。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必然带动升学、就业和生存方式的转变,跨世纪的一代面临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剧烈的生存竞争、频繁的职业变动、下岗失业的威胁等现实问题,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要求现代家庭首先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独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将他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大师、专家学者、政坛新秀或世界冠军,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学会放弃在许多时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教育子女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情商又称情绪商数,它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事业、爱情、婚姻、人际关系及整个人生的起落浮沉。

家长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孩子未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机遇,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命运的影响。这种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引发了孩子越来越多的情绪化问题,如离家出走、自杀、焦虑、厌学、厌食、孤僻、恐惧等,一些从北大、清华名牌学府出来的高材生,由于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会挫折的应变能力,走上社会后同样有不少人连最基本的工作都不能胜任。

因此,在开发少儿智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挠的品性,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焦点问题。

生存环境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调整必然引发教育模式的革命,这场育儿革命呼唤现代家庭走上智力开发和情商启蒙教育并重的现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师叫到学校听“批评”,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这都是育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饱览群书、未雨绸缪,很多事情也并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顺理成章。也许你会认为孩子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孩子应该对父母诚实,孩子应该懂事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应该”式的埋怨:孩子不应该不会,孩子行动不应该这么慢,孩子不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应该”的事多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面对孩子的“过错”,许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动武”与“软禁”。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变得“苍白无力”后,往往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孩子被“打”后几日难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动武”的意义。但很多时候,“动武”只让孩子记住了“痛”,而忘记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只强调“以后还做不做”,却忘了教给孩子“以后怎样做才好”。如果日后又犯了错,孩子还可能因为“痛”而“说谎”,这样一来非但未解决前面的问题,还让孩子多了一个让父母“深恶痛绝”的毛病。

因此,面对孩子的“过错”,请慎“动武”,愤怒时的打骂,最大的好处可能只是出了口气,但害处却是无穷无尽的。

“软禁”则是父母将孩子“监控”起来:孩子做作业,父母在旁边陪;孩子要出去,父母陪伴左右;孩子去学校,父母变“密探”。总之,为了避免孩子“犯错”,尽可能不让他单独行动。结果是“孩子没有主动性”,“孩子连基本的时间观念都没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没有父母在,不管做什么都一塌糊涂。那么到底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过错”呢?

其实,“过错”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无知”。“过错”只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当的方式。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败而对父母说谎,只是因为他不想挨批评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功课,只是没有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孩子爱看电视,只是没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过错”,实际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面去引导他,教给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时气急痛打一顿或者干脆取消孩子的“独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长中,请允许“过错”发生,请包容“过错”,先不要发怒、失望与伤心;请放弃完美的构想,而应拿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的“过错”,孩子也不会接受您“应该”式的教诲。

常回家看看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意】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要出外游历的话,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在当今天交通便捷的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来回,手机漫游全国,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或紧迫有事,难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还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时机。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要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父母在家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是一日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至少“游必有方”在今天看来还是适宜的。

孔子刚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十几岁时母亲又死了,对母爱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没有时间看父母;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有一天回到家中一看,才发现父母老了,病了,甚至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回家看父母!

其实,孔子强调“孝”的重要性,这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我们人生起源的严肃思考,更是对自我的肯定。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自己的父母其实比想象的更接近。因为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一种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

家和才能万事兴

【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孔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尚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将这个道理用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中,就是既要讲团结,讲和睦,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的目标,但又不能无视家庭矛盾的存在,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要敢于正视家庭问题的存在,并妥善地将其处理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有人将家庭比作避风的港湾,有人将家庭比作温暖的火炉,也有人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摇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人都关注家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古也罢,今也罢,大凡一个人生活的乐苦,心情的好坏,乃至事业的成败,都与家庭是否和谐紧密相关。幸福的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得之不易的。

托尔斯泰说:“幸福家庭皆相仿,不幸家庭各不同。”

幸福家庭的共同特点是:

(1)夫妻恩爱;

(2)子女成材;

(3)敬老爱幼;

(4)丰衣足食;

(5)成员之间坦诚和谐;

(6)业余生活高雅;

(7)声望良好;

(8)睦邻友好。

假如你忙于工作,无暇顾己,每次总是妻子娇嗔地拿着洗净熨平的衣服催你脱旧换新;假如你在外面受了闲言中伤,回家后,丈夫倾心地劝慰你“别理它”;假如你去学校参加家长会,一进校门就看见光荣榜上你的孩子名列前茅……这时候你就会充分享受到幸福家庭的快乐,并感受到成功人生的快乐。

你愿意为这样一个幸福家庭做一些事情吗?比如:

(1)经常举行家庭聚会;

(2)和家人经常谈论彼此的希望、志向、生活的恐惧和烦恼,成功的喜悦和庆幸;

(3)随时公开家务状况,让每个成员帮你分忧排难;

(4)设计一个全家合作参加的计划,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成功和快乐;

(5)组织一些家庭娱乐活动,如卡拉OK大赛、游戏比赛等等;

(6)经常陪家人散散步、打打球,一起锻炼身体。

创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就创造了自己的成功人生。因为,不管你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有多大,有多成功,但如果你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你的人生也会充满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