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专家答疑系列)
2666800000002

第2章 基础知识篇

常见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有何临床意义

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主任医师 汪明明

导读:

肝脏担负着人体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1.血清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受到损害,其肝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受到损害的最灵敏的指标。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急性重型肝炎)时,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白蛋白的水平可能会下降。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如果肝病患者的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水平持续大幅度地下降则表明其病情正在恶化。

5.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是反映其胆汁淤积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患者发生肝内外胆道梗阻时(如患有肿瘤或结石等),会出现胆汁排泄不畅,这时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可同时明显地升高,且常伴有直接胆红素水平的上升。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的缘故也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情况,但那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将其误认为是肝功能异常导致的。

6.甲胎蛋白:严格地说,甲胎蛋白并不属于肝功能的检测项目,但有时医生也会让肝病患者做此项检查。医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甲胎蛋白的轻度升高多提示患者的肝脏有炎症活动或者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比较活跃,这种情况对重型肝炎患者具有特别的意义,表明其病情有望缓解;二是甲胎蛋白长期显著地升高常提示患者有可能患有肝癌。

一般认为,当患者的甲胎蛋白超过500纳克/升的时间持续4周以上或达到200-500纳克/升的时间持续5周以上时,应高度警惕其有患肝癌的可能。

应该注意的是,孕妇有时也可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但它是由于其体内的胚胎发育所致,不要把它和肝病混为一谈。

总之,在临床上反映肝功能的指标还有很多,这里介绍的只是常用的几项,其正常值也会因各医院所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评价患者的肝功能时一定要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千万不能以偏概全。

怎样早期发现和预防肝性脑病

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 主任医师 王振坤

编辑同志:

我患有肝硬化已经3年多了。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出现头痛、失眠的症状,开车时还总是精神不集中,有几次甚至把车撞到了公路的护坡石上。到医院检查后,我被确诊患有轻微的肝性脑病。医生说,我发生驾车事故就是由该病引起的。请问,什么是肝性脑病,怎样早期发现和预防肝性脑病?

山东 刘奇

刘奇读者:

肝性脑病是由肝硬化(尤其是病毒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严重肝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中,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可达70%,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轻微的肝性脑病(隐性肝性脑病)患者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但此类患者在驾驶各种交通工具时,很可能会因为意识障碍而发生交通事故。肝性脑病患者若在发病的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待其病情发展到晚期时再进行治疗将非常困难,预后也往往不良。因此,近年来人们对该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工作十分重视。

肝性脑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主要病因只有一个,就是源于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肝脏除了参与人体内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类)的代谢,合成凝血因子、维生素等重要物质以外,还是一个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脏的解毒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分解和转化,将有毒的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因此,肝脏也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健康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特别是在肠道内)要产生许多的有毒物质(如氨等)。这些有毒物质会从门静脉进入肝脏,由肝脏进行解毒处理。人们在患了各种肝病后,肝脏的解毒能力会大大削弱,使肝脏内的有毒物质不能被完全处理掉。此时,肝病患者体内残余的有毒物质(特别是氨)便会经由血液循环进入脑部,从而引起脑病。这种脑病是由肝脏病变引发的,因此也叫做肝性脑病。该病与肺部疾病引起的脑病、病毒或病菌进入脑内引起的脑病等不同。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识别肝性脑病,医学家们根据肝性脑病的表现和轻重程度将其分为五期:

0期肝性脑病(也叫亚临床肝性脑病):此期的该病患者往往有注意力不集中、准确度差、智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性格发生改变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比较轻微,难以被人们发现,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检查(如数字连接试验、木块图试验等)才能被确诊。

Ⅰ期肝性脑病(也叫前驱期):此期的该病患者常会出现反应迟钝、烦躁、焦虑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睡眠倒错(白天困倦、嗜睡而夜间非常清醒)的情况。

Ⅱ期肝性脑病(也叫昏迷前期):此期的该病患者可出现嗜睡、昏沉、定向障碍、扑翼样震颤(让病人端坐,令其双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下,此时其双手可出现扑击样动作)等症状。

Ⅲ期肝性脑病(也叫昏睡期):此期的该病患者可出现昏睡(昏睡时可被唤醒)、语无伦次、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Ⅳ期肝性脑病(也叫昏迷期):此期的该病患者可出现浅昏迷(对刺激有反应)甚至深昏迷(对刺激无反应)。

在临床上,有的医生也习惯性地将肝性脑病叫做肝性脑病。其实这样叫并不准确,因为肝性脑病患者不一定都有昏迷的表现。从肝性脑病的这五个分期来看,只有最后一期的该病患者才会出现昏迷。患者在出现肝性脑病时,其病情已经到了晚期,被治愈的希望很小。因此,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做好对该病的预防也至关重要)。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患上肝性脑病呢?

1.肝硬化患者。凡是被医生确诊患有肝硬化的人,不管其肝硬化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都有可能发生肝性脑病。因此,肝硬化患者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并应得到监护。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若有头痛、顽固性失眠、嗜睡、表情淡漠、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以及对身边的人物、地点和时间经常搞错等症状,就很可能是患了肝性脑病,应立即住院进行观察或进行治疗。

2.有慢性肝病史的人。肝病患者只有在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才会发生肝性脑病。而有些肝病患者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可长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因此肝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尤其是在该病患者出现了异常的精神症状时,则必须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以确诊是否患有肝性脑病。

3.重型或亚重型肝炎患者。没有慢性肝病史而突然发病的肝病患者,若出现了极度乏力、高度腹胀、黄疸迅速加深等症状,或出现了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则很可能是患了重型或亚重型肝炎。此类肝病患者必须警惕肝性脑病的发生,并应急速入院治疗。

4.长期大量饮酒的人。人们若长期大量地饮酒就容易患上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和肝性脑病。因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应积极地戒除酒瘾,并应定期到医院做肝脏的相关检查。

5.长期服用药物的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人很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炎。长期服药者的年龄越大,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概率就越大。药物性肝炎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肝性脑病。因此,长期服药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6.患有丙型肝炎的人。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患有肝病,甚至患了肝硬化也没有察觉。这种不被察觉的肝硬化叫做隐匿性肝硬化。在临床上,由丙型肝炎引起的隐匿性肝硬化最为多见。这样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肝性脑病。有的丙肝患者突然出现了昏睡、语无伦次等症状,在做了血液检查以后才发现自己患了丙肝后肝硬化和肝性脑病。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丙型肝炎对预防肝性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丙型肝炎患者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而患上该病的,如使用各种血制品、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不洁的刺青和穿耳洞工具以及他人的牙刷和刮胡刀等。人们在使用过此类物品后应警惕丙型肝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各种类型的肝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肝性脑病。因此,肝病患者一定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防止或推迟肝性脑病的发生。专家认为,肝病患者为了预防肝性脑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肝病患者只有积极地治疗和控制原发病才能有效地预防肝性脑病。慢性乙肝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干扰素)进行治疗。丙肝患者必须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最佳的用药方案是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酒精性肝病患者必须禁酒。药物性肝病患者应马上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重型乙肝患者应及早选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核苷类药物有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

2.在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营养。肝病患者的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的热量、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专家认为,肝病患者适当地吃一些含有优质植物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等)还可促进氨从粪便中排泄。此外,较重的肝病患者不要进食生、冷、硬和油炸类食品,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和禁烟禁酒,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应保持肠道的通畅,防治便秘。肝病患者积极地防治便秘可减少肠道对有毒物质(如氨等)的吸收。有便秘习惯的肝病患者可服用“益生菌”类制剂。此类制剂可调整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减少肠道内容物的异常发酵和毒素的产生,降低肝病患者的血氨水平,从而可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4.应避免发生腹泻。肝病患者在严重腹泻后易发生低钾血症,从而可促使大量的氨经由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起肝性脑病。因此,肝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发生腹泻。

5.不要擅自用药或停药。肝病患者必须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或停药,以免使病情加重或出现各种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肝病患者若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其大脑和呼吸中枢可直接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昏睡、昏迷症状。有腹水的肝病患者若滥用利尿剂也可诱发肝性脑病。

另外,慢性肝病患者最好不要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汽车等工作,以免因患有轻微型肝性脑病而发生意外。

怎样有效地预防肝病

解放军302医院 医学博士 刘士敬

导读:

我国是各种肝病高发的国家。目前,许多肝病还无法彻底治愈,而肝病患者一旦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地步,其病情更是难以控制。因此肝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人们应如何针对各种肝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预防呢?

1.要接种肝炎疫苗:由于临床上尚无根治乙肝的药物,所以进行疫苗接种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减少乙肝危害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肝炎疫苗有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我国于2002年就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的范畴之中。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1个月及6个月时应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这样即可使其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成年人若注射乙肝疫苗同样也可以阻断乙肝的感染。丁肝病毒作为一种有缺陷病毒,必须有乙肝病毒的协助才能进行传播,所以预防了乙肝也就等于预防了丁肝。我国现有的肝硬化、肝癌患者几乎都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只要能够阻断乙肝的发生,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数量就会锐减。因此,注射乙肝疫苗可同时预防以上四种疾病。丙肝和戊肝的疫苗目前正在研制之中。

2.要慎用血液制品:乙肝和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的。现在的丙肝患者几乎全部是因为输入了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致病的,所以人们应尽量避免使用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白蛋白、球蛋白等)或输血。在注射药物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在使用各种医疗器械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另外,如必须使用血液制品或输血时,则一定要保证所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是清洁无污染的。

3.要少饮酒:控制饮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关键。在一天内饮用白酒不可超过2两,饮用啤酒不可超过两瓶。研究认为,酒精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人们即使少量地饮酒,也会对身体产生毒性。虽然每天少量地饮酒可以降低老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但也会增加饮酒者罹患约60多种疾病的概率,如神经精神性疾病、肝硬化和多种肿瘤等。人们在一次大量地饮酒后有可能发生急性酒精中毒,其肝脏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如果人们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超过40克,连续饮酒5年,则很可能会患上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其肝脏对脂肪酸的代谢会发生障碍而形成脂肪肝。75%-90%的慢性嗜酒者都患有脂肪肝。

4.要改善膳食结构和进行身体锻炼:近年来,脂肪肝患者明显增多。该病常与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共存。脂肪肝会引起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可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为此,人们应积极预防脂肪肝的发生:①应控制脂肪的摄入。要少吃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②应控制糖的摄入。过多的糖在人体内也能转变成脂肪。③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可以多喝奶,多吃大豆、鱼类等。④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可以多吃芹菜、韭菜、豆芽等。⑤应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人们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经常参加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运动可以消耗掉人体内多余的脂肪。已经患了脂肪肝的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坚持参加锻炼等措施可使其肝脏中的脂肪逐渐消退,肝功能也可逐渐恢复正常。

5.不要滥用药物:目前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升至我国各类肝病发病率的第五位。无论西药或中药,若使用不当都会导致用药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绝大部分西药,包括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降糖药等都存在肝毒性,大量或长期地使用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中药中也不乏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如川楝子、贯众、苍耳子、五倍子、雄黄、朱砂等。因此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也必须有医生的指导。

6.要保持饮食清洁、讲究个人卫生:甲肝与戊肝主要经消化道进行传播,因此,人们应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保持餐具的清洁。尤其是人们在生食水产类食物时更易感染甲肝或戊肝。若干年前上海地区就曾发生过数十万人因进食未经煮熟的毛蚶而染上甲肝的事件。一些能影响人肝脏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多是通过饮食使人发病的。

有蜘蛛痣和肝掌者就患有肝病吗

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龚经文

导读: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其颜色暗红,形似蜘蛛,是由于患者体内雌激素相对增多引起的。肝掌也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体征之一,其发生原理与蜘蛛痣相似,也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增多有关。一旦出现蜘蛛痣和肝掌应结合病史以及肝功能等检测结果判断确诊。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其颜色暗红,形似蜘蛛,是由于患者体内雌激素相对增多引起的。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此外,女性的卵巢也会分泌一些雌激素。雌激素通过血液周游全身,在肝脏内被灭除活性后,与体内的雄激素保持着动态平衡。当人们患了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时,就会引起肝功能减退,进而导致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久而久之,雌激素便会在体内愈积愈多,以致引起体内的小动脉扩张而形成蜘蛛痣。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确诊蜘蛛痣:用一根细小的火柴杆压住痣的中心,若红点及其周围的辐射状血管消失,且去除压力后又能恢复原状的即为蜘蛛痣。

虽然蜘蛛痣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体征之一,但它也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特别是处于青春期、月经期以及妊娠2-5个月的女性身上常出现蜘蛛痣。随着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蜘蛛痣可逐渐消失。此外,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人及B族维生素缺乏者也可出现蜘蛛痣。

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身体上的蜘蛛痣较女性更有临床意义。据研究,如果对有蜘蛛痣的男性进行肝脏活组织检查,约有85%的人可出现肝脏的病理性改变,其中1/3的人患有肝硬化。同时,蜘蛛痣的消长往往与肝病患者病情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即其病情好转时蜘蛛痣会缩小、减少甚至消失;其病情加重时蜘蛛痣则会扩大或增多。

肝掌也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体征之一,其发生原理与蜘蛛痣相似,也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增多有关。肝掌的表现是:在患者手掌的大、小鱼际上及手指掌面、手指基部呈现粉红色融合或未融合的胭脂样斑点,压之退色,去除压力后又恢复原状。若仔细观察肝掌,可见其上面有许多星星点点、扩张成片的小动脉。同样,肝掌也会随肝功能的进展而有所变化,而且可见于少数健康人。

综上所述,人们一旦出现蜘蛛痣和肝掌,应结合其病史、体征(有无肝脾肿大等)以及肝功能、肝炎病毒等检测结果来明确诊断。对于诊断困难者应为其做肝脏活组织检查,切不可盲目地进行诊断和用药。

出现在皮肤上的肝病信号有哪些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 医学硕士 易善永

导读:

据报道,目前我国已有数千万的肝病患者。肝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虽然肝病是人体的内脏疾病,发病比较隐蔽,但人们若能掌握一些有关肝病的知识,就可以早期发现肝病的蛛丝马迹,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下面就介绍一下临床上常见地出现在皮肤上的肝病信号:

黄疸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重症肝炎患者。此类患者由于肝细胞严重受损,使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减低,便会导致大量胆红素滞留于血液中。当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2毫克/分升时,在其身上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此外,有些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发生病变、肝细胞肿胀、汇管区炎性细胞出现浸润和水肿,使患者体内的胆汁排泄受阻,加之胆管上皮通透性增加、形成了血栓,便会产生黄疸。早期或轻微的肝病患者可见其巩膜及软腭部位的黏膜发黄,较明显的肝病患者可见皮肤发黄,并伴有瘙痒。

肝病面容

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此类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受累,多表现为皮肤干枯、面色灰暗黝黑,部分患者的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的皮肤也可出现色素沉着,尤其是眼眶周围的色素沉着更为明显。

腹壁静脉怒张

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它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体征。由于门静脉无瓣膜,一旦患者肝脏内的血液回流受阻,门静脉的各交通支将会显著扩张,从而会使患者出现腹部膨隆、腹壁皮肤紧绷且发亮,脐周围静脉突起或曲张,并向四周放射,其形状如海蛇头或水母头。

蜘蛛痣

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它是指患者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处扩张所形成的状如蜘蛛的血管痣。其出现的部位多在患者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蜘蛛痣呈鲜红色,其直径可由针头帽大到数厘米以上。所有的蜘蛛痣上都有一个中心点,在中心点的周围可见辐射状的细小血管扩张、扭曲。当用指尖或火柴杆压迫蜘蛛痣的中心点(中央小动脉干部)时,其辐射状的细小血管即褪色,去除压迫后又会恢复原状。

肝掌

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此类患者的手掌两侧边缘(大、小鱼际处)及手指末端呈斑状发红样改变,但加压后即可褪色。它是慢性肝病的又一重要体征。当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害时,其体内的雌激素就不能被肝脏灭活而积蓄体内。由于雌激素有扩张小动脉的作用,所以患者的手掌和胸前小血管便会因扩张而出现肝掌和蜘蛛痣。

此外,慢性肝病患者还可出现下列体征:①因长期营养状况较差,可出现皮疹、皮肤干燥、舌炎、口角炎等体征;②由于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或脾功能亢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加之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原因,易出现齿龈出血、皮下出血及皮肤紫斑等体征;③由于体内的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而易引起尿量减少或钠水潴留,也会出现水肿等体征。患者可根据上述的多种肝病信号,及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解读肝功能化验单

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 文江平

导读:

在临床上,由于每家医院的实验室条件、操作人员水平、检测方法的不同,所提供的肝功能检测正常值的参考范围一般也不相同。在这里本文不再罗列每个项目的正常值,仅就每个项目的中文名称、英文代码及主要临床意义向读者做一下介绍。

临床上检查肝功能的目的在于明确患者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的程度、肝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帮助患者判断预后和鉴别黄疸的病因等。目前,能够在临床上开展的肝功能检查种类繁多,但每一种检查只能反映患者肝脏的某一方面的某一种功能,却不能反映其肝脏的全部功能。因此,为了获得比较客观的诊查结论,患者应选择多种检测方法,必要时需多次进行复查,同时应结合其临床症状全面考虑,以避免出现诊断偏差。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

以血清酶检测为主,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俗称谷丙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俗称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A或GGT)等检验项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能敏感地反映患者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的程度。当患者发生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急性肝细胞损伤时,其谷丙转氨酶的反应最敏感。如黄疸出现之前其谷丙转氨酶就急剧升高,同时其谷草转氨酶也升高,但其谷草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不如其谷丙转氨酶的升高明显。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中,其谷草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却超过了其谷丙转氨酶。因此谷草转氨酶的化验反映的是肝脏的损伤程度。

对于重症肝炎患者来说,由于其肝细胞大量坏死,其血中的谷丙转氨酶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持续升高,出现了“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患者肝坏死的前兆。若急性肝炎恢复期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正常而其γ谷氨酰转肽酶持续升高,常常提示其病情正处于慢性期。若慢性肝炎患者的γ谷氨酰转肽酶持续升高,超过了正常参考值,则提示其病情正处于活动期。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

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等检测项目。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疾病的人,都可能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直接胆红素是指经过肝脏处理后,总胆红素中与葡萄糖醛酸基结合的部分。直接胆红素升高说明患者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后的排出发生了障碍,即出现了胆道梗阻。若同时测定了患者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指标,就可以鉴别患者是得了溶血性黄疸还是肝细胞性或梗阻性黄疸。即当患者总胆红素的指标小于85微摩尔/升,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指标小于20%时可诊断其患有溶血性黄疸;当患者总胆红素的指标小于200微摩尔/升,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指标大于35%时可诊断其患有肝细胞性黄疸;当患者总胆红素的指标大于340微摩尔/升,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指标大于60%时则可诊断其患有阻塞性黄疸。

另外,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5'-NT)对胆汁淤积的酶类也是很敏感的,它们的升高主要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胆道阻塞方面的疾病。

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的项目

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检验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查可检测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及贮备能力。若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的指标下降则提示患者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在减弱。各种肝病患者的病情越重,其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就越低。如果患者胆碱酯酶的活性持续降低且无回升迹象,多提示患者疾病的愈后不良。肝胆疾病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均会升高,若患者的两项指标升高且伴有胆碱酯酶降低,那么说明该患者的肝脏有病,而不是胆囊有病。胆碱酯酶增高也可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脂肪肝等患者。

此外,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则提示该患者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的能力在降低。

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

包括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单胺氧化酶(MAO)、血清蛋白电泳等检验项目。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的人血白蛋白和总胆红素会降低,同时该类患者会伴有单胺氧化酶升高。患者血清蛋白电泳中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其慢性肝病的演变情况和预后,并提示其枯否氏细胞功能在减退,且已经不能清除其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的抗原物质。

此外,最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等项目的检验。测定上述四种物质在血清中的含量可反映患者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如果它们的含量升高常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目前可以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生化检验指标只有甲胎蛋白(AFP)。AFP在肝癌患者出现症状之前8个月就已经升高,故AFP的检验主要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上,甲胎蛋白指标的检测还广泛地用于肝癌手术疗效的监测、术后的随访,尤其是对肝癌高危人群的随访。虽然生殖器恶性肿瘤、少数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孕妇等也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现象,但他们该指标升高的幅度不如原发性肝癌患者升得那样高。另外,有些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有时也正常,故对该类患者进行确诊时,在检查其AFP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影像学方面的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

值得提出的是,通过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来诊断原发性肝癌其诊断率可达到64%-84%,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特异性可达到90%左右。α-L-岩藻糖苷酶以其对早期肝癌的高度敏感性、对预测肝硬化并发肝癌的高特异性及其与甲胎蛋白测定原发性肝癌的良好互补性,已经被认为是肝癌诊断、肝癌患者随访和肝硬化患者监护的不可或缺的检测项目。由于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或子宫癌患者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会有所升高,某些非肿瘤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患者的α-L-岩藻糖苷酶也会轻度升高,在诊断时要注意鉴别。

肝病患者怎样避免肝损害

陕西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李增烈

导读:

目前我国患有各型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人约有四五千万。然而,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要想尽快摆脱肝病的纠缠不仅需要积极地用药治疗,还需要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注重保护肝脏,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肝病患者怎样避免导致肝损害呢?“不喝酒,少用药,免感染,勿过劳,莫太肥”,应该成为每一位肝病患者必须遵循的护肝守则。

禁绝喝酒

“酒伤肝”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医学界所公认。不过仍有一些人认为只有喝了白酒或喝得酩酊大醉时才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会代谢成乙醛,乙醛能直接损害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对糖、脂肪和蛋白质在肝脏中的代谢影响较大。乙醇还能增加对肝脏有毒害作用的氧自由基的合成,使肝纤维化的进程加快。研究证实,在所有导致脂肪肝的病因中,喝酒位居首位。因此,人只要是喝了酒(无论喝的是什么酒,也无论喝多少),都会对其肝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酒喝得越多或酒龄越长,对其肝脏损害的程度就越重。当然喝酒对肝脏造成的损害还与所喝酒的浓度、喝酒时佐餐食物的多少和种类及所患肝病的轻重等因素有关。

小心用药

治病用药是理所应当的。但药物对于用药者来说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人去病也可使人得病。在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中,肝脏受到的伤害最大。这是因为,大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都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这不仅加重了肝脏的负担,有的还会直接毒害肝脏。近年来,临床上因用药不当而导致肝损害的病例逐渐增多,因药源性肝病而住院的人数约占肝病住院患者的2%-5%,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也许有人认为,保肝药总不会伤肝吧,其实不然。保肝药若使用不当也会伤及肝脏。即使是中药若使用不当也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中药中的川楝子、蜈蚣、桑寄生、雄黄等都可引起肝损害。较轻的药源性肝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转氨酶升高等病症;较重的该病患者可有食欲差、厌油、腹胀、黄疸、肝大,甚至有昏睡、神志恍惚、躁动不安等病症。一般来说,药源性肝病患者若立即停用可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其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若再使用该类药物,则可旧病复发。

注意感染

人体某处发生感染时,往往会使体温升高,这容易导致肝脏缺氧。而导致感染的细菌或病毒会在人体内释放出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以直接伤害肝脏。临床证实,在导致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出血的诱因中,上呼吸道感染竟占首位。这说明重症肝炎患者由于抗病能力的下降,常常会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不可过于劳累

这里所说的劳累包括精神和体力两个方面的劳累,如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极度兴奋或悲哀以及长途旅行、劳动量和运动量过大等。临床证实,精神或体力上的过度劳累均可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从而使人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此外,人在过度劳累时必然会消耗身体的大量能量,这对已出现能量供应障碍的肝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避免肥胖

肝病患者通过加强营养来修复肝损害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摄入的营养过多或对摄入的食物种类缺乏控制则不利于身体的康复。这是因为,摄入的脂肪过多不仅容易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也可导致脂肪肝;人体内的糖主要来自于各种主食,适量地摄入含糖食物可以起到保护肝脏和供应能量的作用,但如果摄入的糖过量则容易使糖转变为中性脂肪,这也是导致脂肪肝的常见原因;蛋白质的代谢几乎都是在肝脏中进行的,摄入过多的蛋白质类食物必然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对于严重的肝病患者来说,有时摄入半斤牛奶或一杯豆浆或一条鱼都可能诱发肝性脑病(肝昏迷)。

肝病患者应忌吃哪些食物

北京 副主任医师 李艾海

导读: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营养丰富的食物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但有些食物则不宜多吃。

1.巧克力、糖等甜食

糖可影响胃肠道内酶的分泌,多吃可影响食欲。糖容易发酵,加重胃肠胀气。糖被人体吸收后,还可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2.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会消耗大量的胆碱,从而影响肝细胞的功能。

3.松花蛋

松花蛋中含有一定量的铅,因此经常食用松花蛋会引起铅中毒。

4.味精

味精是调味佳品,肝病患者如果食用较多的味精,可出现头痛、心慌、恶心等不适感。

5.方便面、香肠和罐头等食品

方便面、香肠和罐头等食品中都含有较多的对人体有害的色素及防腐剂。经常食用这些食品,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6.腌腊食品

各种腌腊食品中都含有较多的盐分,可影响肝病患者体内的水、钠代谢。

肝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治疗

山东省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于德奎

导读:

肝脏在人体中就像是一个“化工厂”,它主要负责加工、合成蛋白质和凝血物质,同时还能帮助人体将摄入的有毒物质清除掉。也就是说,肝脏具有解毒功能。患了肝病后,患者的肝功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肝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除了须按医生的要求用药治疗外,还可以合理地进行饮食治疗。那么,肝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治疗呢?

1.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肝病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既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也能避免肝脏的功能退化。一般肝病患者每天所摄入的蛋白质其所能转化的热能应占所摄入总热能的15%,尤其要多摄入些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动物性蛋白质、豆制品等。

2.要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肝病患者摄入高热量的饮食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也不可摄入含有过高热量的食物,以避免出现脂肪肝而导致病情加重。一般肝病患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应以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这些热量大致相当于一斤鲜奶、2个鸡蛋、400克主食和一斤水果所产生的热量。

3.不应过多地摄入脂肪:肝病患者对脂肪消化、吸收和转化的速度比较慢,如果过多地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则容易导致脂肪肝。

4.要保证维生素的供给:肝病患者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还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这是因为,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不仅有利于人体肝脏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肝脏的修补,还能减轻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肝功能受损所引发的疲劳和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5.要摄入充足的液体:肝病患者在平时应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和西瓜汁等,以加速体内毒物的排泄,并保证肝脏能进行正常的代谢。

肝病患者转氨酶长期升高该咋办

解放军302医院 黄显斌

导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氨酶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两项。健康人这两项转氨酶的指标均应在40国际单位以下。这两项指标超过40国际单位的人可被确认为肝功异常。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想解决转氨酶长期居高不下这个难题,首先要查出原因,之后才好对症下药。

山西阳泉的李女士两年前经查体发现转氨酶升高,为弄清原因她先后去过多家医院,做过多项肝炎指标的检查,但却没有弄清原因。在检查期间她的转氨酶时高时低,治疗时断时续。两年来她共花了4万多元的诊疗费。6个月前她来到解放军302医院求治,专家为李女士做了肝穿检查,确诊她患的是自身免疫性肝病。随即医生为李女士制定了以免疫抑制为主、保肝降酶为辅的治疗方案。经几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转氨酶已恢复正常,而且不再波动。

河北沧州的一位农村会计赵某,也是多年来转氨酶升高,但治来治去,始终不见好转。不久前,他来到解放军302医院,经做多项肝炎病毒指标的检查,被确诊患有慢性丙肝。专家立刻为他制定了以抗病毒为主、保肝降酶为辅的治疗方案。经一年的治疗,赵某的丙肝基本痊愈,其转氨酶已恢复正常。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确有相当多的人肝功能长期不正常,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其转氨酶反复升高。虽然几经治疗,但疗效始终不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为此,笔者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士敬博士。

问:许多人的转氨酶长期居高不下,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答:在肝功检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转氨酶的指标。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氨酶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两项。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原浆的可溶部分。当肝细胞发生炎症病变,引起肝细胞肿胀、坏死或导致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时,均可使谷丙转氨酶释放于循环的血液中,而使谷丙转氨酶增高。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的显著升高。

健康人这两项转氨酶的指标均应在40国际单位以下。这两项指标超过40国际单位的人可被确认为肝功异常。根据肝炎的诊断标准,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按照轻、中、重度进行划分。如果患者的谷丙转氨酶为40-120单位/升,则该患者患有轻度乙肝;如果患者的谷丙转氨酶为120-400单位/升,则该患者患有中度乙肝;如果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大于400单位/升,则该患者患有重度乙肝。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的大小对于判定病情的发展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病程短、肝细胞的实质性损害轻、预后较好的患者,其谷丙转氨酶升高显著,其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的比值会大于1.5。而病程长、乙肝的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的实质性损害重、预后较差的患者,其谷草转氨酶会显著升高,其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的比值会小于1。一般情况下,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的比值均在1以下。慢性肝炎患者的转氨酶若总是居高不下,说明该患者的肝细胞炎症及肝细胞的肿胀、坏死情况始终存在。

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想解决转氨酶长期居高不下这个难题,首先要查出原因,之后才好对症下药。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有:①肝脏本身的疾患,特别是各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②除肝脏外,人体内其他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等也都含有转氨酶,因此当人们患有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③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泄的,因此如果人们患有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也可使转氨酶升高。④若人们患有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及药物过敏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并可同时出现淤胆型黄疸和肝细胞损伤。⑤正常妊娠或患有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疾病的患者也常有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另外,人们在剧烈运动后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慢性转氨酶升高是临床上一个特殊的暂时性诊断,也是很多非病毒性肝炎、肝病患者唯一的临床表现。多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可通过了解其患病史、体检和一系列的化验指标来确定其是否有肝病。但仍会有一部分转氨酶异常的患者不能通过常规检查找到其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对这样的患者可通过肝穿为其做肝组织学的检查,彻底搞清其病因。只有搞清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才能寻根溯源,对症下药。

转氨酶反复升高的患者如经治疗后效果不佳,除了要考虑上述客观原因外,还要找到患者的主观原因,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等。转氨酶的反复升高是患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一种征兆,如果治疗时仅仅考虑到降酶,而忽视对疾病的治疗,那就是只治标,没治本,疗效自然不会很好。例如,由慢性乙肝造成的转氨酶居高不下,其祸根在于乙肝病毒无休止的复制和患者自身免疫机制的紊乱。因此,治疗慢性乙肝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必须“双管齐下”“标本兼治”。如果一味地使用降酶药物,治标而不治本,其转氨酶即使得到了暂时的控制,而一旦停药,又可再次升高。这种病情“反弹”的现象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要想使乙肝病情得到彻底的控制,必须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使乙肝病毒得到控制和杀灭。这才是根本性的措施。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虽经长期进行治疗,其转氨酶总是不正常,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患者没有选择好有效的降酶药物。因此,对这部分患者来说,选择有效的、作用力持久的保肝降酶药物至关重要。

问:转氨酶居高不下的患者该怎样进行治疗呢?

答:目前,各种保肝降酶药物种类繁多,而真正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却为数不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正确选择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有效的药物主要是某些中药及这些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物。一般应选择含有五味子丙素、甘草酸、齐墩果酸、水飞蓟素等化学成分的药物。六味五灵片是由五味子、甘草、连翘等药物制成的,具有益肝滋肾、解毒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各种慢性肝炎导致的转氨酶增高,是新一代的保肝降酶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只要患者正确使用以上降酶药物,其升高的转氨酶就可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效果会持久稳定。

第二,一定要保证应有的疗程。当患者应用降酶药物使自己的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应逐渐减少降酶药物的用量,但不能突然停药。使用降酶药物的疗程应在1年以上,即便患者的肝功已经复常也要维持最低水平的治疗,以巩固疗效。例如,使用甘利欣进行静脉点滴降酶时,若患者的肝功已恢复正常,可将每日输液改为隔日输液,之后还可改为隔两日输一次;如果把静脉点滴改为口服降酶药,则最好选用强效降酶药,如六味五灵片等,以避免出现给药方式转换不顺的情况。

第三,在保肝降酶的同时,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治疗由慢性乙肝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则必须进行抗病毒及免疫调整治疗。治疗乙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最好的治疗办法是联合用药、综合施治,也就是所谓的“标本兼治”。进行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根本措施。乙肝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问世,但是不乏一些有效的药物,代表最新研究成果的药物是核苷类抗病毒新药,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长效干扰素也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主打药物之一。经过长期有效的治疗之后,如经化验检查,患者的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已悉数转阴,其乙肝e抗原、e抗体之间发生了血清学转换,这就意味着该患者的病情已获得了根本性好转,其转氨酶也可获得长久性的稳定。再比如,治疗丙型肝炎导致的持续转氨酶升高,则首先应考虑联合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还可使用六味五灵片等进行降酶保肝治疗,疗程应在1年以上。对于由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则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六味五灵片等进行治疗,疗程也应在1年以上。对于因酒精肝、脂肪肝等引起的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则首先让其戒酒、减肥,改善其饮食结构,同时可选用六味五灵片等进行保肝降酶治疗。总之,要想解决好转氨酶总是居高不下这一难题,必须做到搞清原因,对症下药,坚持正确长期的治疗,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如何看待保肝和免疫调节治疗

解放军302医院 医学博士 刘士敬

导读: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为3%,5年的累计发生率约为16%。慢性乙肝、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在我国,85%以上的原发性肝癌都是由乙肝导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这种发展路径已成为肝病发展的“三部曲”。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由于:

治疗乙肝的根本方法是抗病毒,而保肝和免疫调节等治疗只是治疗乙肝的辅助性措施。但从目前临床上治疗乙肝的现状来看,很多乙肝患者对此并不知晓。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只有18%的人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余82%的人都没有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此外,我们还随机调查了前来我院诊疗的432名乙肝患者,其中有198人曾经符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标准,但这些患者中只有49人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余的人都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保肝治疗。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些患者平均每人使用了4.12种保肝药物,有些人甚至使用了15种保肝药物。而这些名目繁多的保肝药物所能起到的治疗作用仅仅是辅助性和暂时性的。如此看来,那些符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花再多的钱也只能换来暂时的病情缓解。他们一旦停止进行保肝治疗,其病情将会复发,甚至会在反复波动中向着肝硬化和肝癌的方向演变。

1.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性,它潜藏于肝脏,并伺机进犯身体的其他器官。乙肝病毒的嗜肝性是该病毒诱生肝病的启动因素,乙肝的发病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乙肝病毒的存在是乙肝患者病情持续、波动、恶化和复发的根源。

2.乙肝病毒基因可与肝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整合,当X基因与肝细胞核内的基因整合后,可导致原发性肝癌。这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乙肝病毒主要侵犯的是肝细胞,当肝细胞受到感染后,乙肝病毒会利用肝细胞外壳上的一些突起,附着于肝细胞的表面。当乙肝病毒的一些核心基因进入肝细胞以后,该病毒的基因可以自由地控制肝细胞的正常活动,强迫肝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导致肝细胞日渐衰弱,直至死亡。肝细胞死亡后,乙肝病毒又会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肝细胞。这一过程往往只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如此反复多次后,患者的肝脏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原来正常的肝细胞会逐渐被广泛纤维化的肝细胞所替代,从而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可以说,乙肝病毒对人体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不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乙肝患者就永无宁日。因此,治疗乙肝首先要消灭乙肝病毒,即要进行所谓的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慢性乙肝患者如能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除其体内的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的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延缓或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的时间。而进行保肝治疗和免疫调节只是乙肝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猖獗,而患者却一味地进行保肝治疗,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实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临床上,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或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或坏死的乙肝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适当地选用保肝和免疫调节药物,但不宜过多地应用这两类药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以下几种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的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药物,以改善肝脏的生化指标。此外,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药物可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特别是谷丙转氨酶的水平,乙肝患者也可适当选用。

饮酒对肝病患者有哪些危害

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 主任医师 王振坤

导读:

人们常说:少量饮酒有益,饮酒能活血化瘀,预防冠心病。但是,何谓“少量”饮酒?专家指出,所谓少量饮酒是指每天饮酒量少于20克。然而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则应禁止饮酒。这是因为少量饮酒对肝病患者的肝脏也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害。其道理是:

1.酒精能直接损害肝脏。饮酒后,乙醇可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被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氧化分解,形成对人体肝脏有极大毒性的乙醛。正常情况下,乙醛可被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分解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但是肝病患者肝脏内所含有的乙醛脱氢酶已大量减少,部分乙醛不能完全被分解,并可直接进入肝脏损害肝细胞。饮酒量越多的人,其体内的乙醛含量就越高,其肝脏受到的损害也越重。

2.酒精进入人体后会抑制肝细胞的再生。研究得知,肝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尽管肝病患者的肝脏都有肝细胞肿胀、肝细胞坏死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然而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为了修复受损的肝脏仍会不断地再生。酒精进入人体后,可明显地抑制肝细胞的修复功能,加重肝炎患者的肝脏受损程度。

3.慢性肝炎病人的身体内几乎都有肝炎病毒在活动。临床医生常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抑制其体内的病毒活动,控制其病情。酒精进入人体血液后能明显地抑制抗病毒药物发挥作用,因而可极大地削弱该药的抗病毒效能,使得临床医生不得不为此而增加肝病患者的疗程,这样不仅不利于肝病患者的康复,同时还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4.酒精可破坏人体的防御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对人体“信号系统”的诱导,使肝脏发生一系列病变,最终可使部分肝病患者的肝细胞发生癌变,而罹患肝癌。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

解放军404医院 主任医师 李长玉

编辑同志:

我今年48岁。不久前,在一次体检中我被查出肝脏上长有多个囊肿。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我也非常害怕。请问,肝脏上长了囊肿该怎么办?

威海 李爱华

李爱华读者: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变,分真性肝囊肿(也称先天性肝囊肿)和假性肝囊肿(由炎症、创伤、寄生虫所致),可单发也可多发,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为常见。患者中男女的发病比例约为1∶4。在临床上,肝囊肿常发生在患者的肝右叶上,囊肿内的液体量多的可达1000毫升,少的也有数毫升。在B超下可见患者的肝脏上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暗区。一般来说,先天性的肝囊肿生长缓慢,患者可长期无任何症状,只有当囊肿增大到压迫周围器官时,患者才会出现腹胀、恶心、右上腹不适等症状。

多发性肝囊肿又称多囊肝,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当该病患者合并有胆管狭窄时,可出现发热、黄疸等胆道症状。由于大多数肝囊肿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要肝功能正常,往往无需进行治疗,但应坚持定期进行检查,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肝脏,以避免肝脏受到挤压。而当囊肿的直径大于10厘米时,患者则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此时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即在B超的引导下将患者肝囊肿中的积液抽出,然后向囊内注入无水酒精或高浓度醋酸,以破坏囊肿的囊壁组织,使囊腔闭合。对于囊肿较大的患者可将囊肿切开,采用引流或实施囊肿切除手术,以使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何为肝豆状核变性,咋进行治疗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龚经文

编辑同志:

我儿子今年9岁。不久前,他出现了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家里人都怀疑他得了肝炎。于是,我领他去当地医院做了肝功能及B超等项检查。他的肝功能没有明显异常,也没有检查出乙肝病毒。但经做B超检查却发现他有肝硬化的倾向。根据检查结果,医生说他患的不是肝炎,而是一种叫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请问,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该怎样治疗?

长沙 高丽华

高丽华读者:

肝硬化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病之一。许多人的肝硬化都是由乙肝发展而来的。但有少数青少年所患的肝硬化不管怎样检测,也查不出乙肝病毒。其实,他们患的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这种病在临床上叫做肝豆状核变性。

据调查,肝豆状核变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患者的亲属中很多人都可能患这种病。笔者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曾见过多例兄弟、表兄妹等先后发生此病的病例。铜代谢异常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原因。

铜是人体内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内铜的正常含量为100-150毫克。铜分布于人体内各组织的蛋白质及血液中,其中以肝脏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成人每日需铜量为2-5毫克,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而成人每天从粪便中排出的铜亦为2-5毫克。肝脏是进行铜代谢的主要器官。当铜离子经肠黏膜吸收后,有90%会进入肝脏,并与肝内一种球蛋白结合成铜蓝蛋白。铜蓝蛋白会经肝的分泌进入胆汁中,并最终经胆管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微量的铜则由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铜的排出减少,使大量的铜沉积在肝细胞中而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同时,血液中、尿液中的铜含量也会增多,并在脑、肾、角膜等组织中沉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的患儿常在10岁以前发病,一般起病缓慢。起病初期病情隐匿,患者仅有乏力、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其肝功能经检查仅有轻度异常,甚至无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黄疸、肝肿大、发热(类似于肝炎)等现象。其病情时好时坏,并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出现腹胀、肝脾肿大、腹水、甚至因为出现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呕血和便血。此时对其进行肝功能检查可有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增高的现象,因而极易被误诊为由肝炎导致的肝硬化。

少数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此类患者常在10-20岁之间发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性格异常、孩子气、兴奋好斗、肢体震颤、手足多动、肌肉强直、发音不清、吞咽困难、流涎等。

此外,铜沉积在角膜边缘会出现角膜色素环。角膜色素环呈棕黄或绿褐色,这也是早期发现无症状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依据之一。角膜色素环可以通过眼科裂隙灯检查出来。在患儿经过排铜治疗后,角膜色素环的颜色会变淡或消失。因此,角膜色素环的改变也是判定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根据之一。

肝豆状核变性还可引起肾功能异常、溶血性贫血、骨质疏松、骨骼变形等病症。那么怎样发现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呢?

由于该病的早期症状较隐匿,容易被误诊。因此,对有该病家族史、原因不明的肝病、溶血性贫血、肾脏病变或有神经、精神症状的患儿,都要考虑可能患有该病。对于有典型症状和角膜色素环、血清中铜蓝蛋白低下的患儿,可明确诊断为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被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否则,未经及时治疗的患儿会在数年内死亡。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增加铜的排出。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一、要坚持低铜饮食

患儿每日食物中的含铜量不应超过1毫克,不宜进食动物内脏、海鲜、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二、可使用药物驱铜

能够驱铜的药物有:1.D-青霉胺。此药是最常用的驱铜药物,应长期服用。其口服剂量是每日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分3-4次于饭前半小时口服。患儿在使用此药前需先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测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此药的副作用是可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视神经炎等症状。因此,在长期使用此药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6,每次口服20毫克,每日服3次。

2.三乙基四胺。此药的用法是每次口服0.2-0.4克,每日服3次。对青霉胺有不良反应时,可改服此药。但长期服用此药可导致缺铁。

3.二巯(音求)基丙醇。此药的用法是肌肉注射,每次的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5-5毫克,每日注射1-2次,注射10天为1个疗程。此药的副作用是可引起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口唇及咽喉部烧灼等症状。注射的部位会产生硬结,此药不宜长期使用。

4.硫酸锌。此药的毒性较低,可长期服用。其用法是每次口服200毫克,每日服3次。服用剂量可根据病人的血锌浓度加以调整,以血锌浓度不超过30.6微摩尔/升为宜。若此药与D青霉胺合用时,两者的服药时间应间隔2小时。

三、可对症治疗

1.进行保肝治疗。可使用多种维生素及能量合剂等进行保肝治疗。

2.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可选用安坦或东莨菪碱治疗。安坦的用法是:每次口服2毫克,每日服3次。东莨菪碱的用法是:每次口服0.2毫克,每日服3次。

3.有溶血性贫血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用血浆替换疗法治疗。

四、进行手术治疗

有严重肝损害的患者可实施肝移植手术。

哪些药物最伤肝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副主任药师 李中东

导读:

肝脏是药物在人体内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最易遭受药物损害的器官。药物性肝损害一般发生在人们用药后的1-4周。此类肝损伤患者常见的表现是:乏力、恶心、呕吐、厌食、肝肿大、肝区疼痛、黄疸、发热、畏寒及转氨酶升高等。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非常多,常见的有200种以上。但下面这10类药物是最易损伤肝脏的。

1.解热镇痛药

此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若每日使用阿司匹林超过5克或每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2克,都易引起急性肝损害。

2.抗生素

此类药物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氯霉素、苯唑青霉素、制霉菌素、氯林可霉素、四环素、酮康唑、无味红霉素等均可引起明显的肝损害。在使用苯唑青霉素时若用量过大,用药5天即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门冬酰胺酶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4.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甲基多巴、奎尼丁、胺碘酮、非诺贝特、洛伐他汀等均会引起肝损害。其中,甲基多巴可损害用药者的肝细胞和胆小管。少数患者在使用甲基多巴1-3周后可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甚至会发生肝脏的肉芽肿样增生、肝硬化和肝坏死。

5.降糖药

此类药物如达美康、优降糖、糖适平、降糖灵等均可损害肝脏。

6.性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

此类药物如甲睾酮等雄性激素及甲地孕酮、炔雌醇、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均可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7.抗肿瘤药

此类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均可损害肝脏。其中,硫唑嘌呤可使用药者出现黄疸的概率达到20%-40%;甲氨蝶呤可使用药者发生肝硬化;而丝裂霉素可使用药者出现中重度的肝损害。

8.抗精神病药

此类药物如氯丙嗪、三氟拉嗪等均可损害肝脏。在使用氯丙嗪的病人中会有1%-4%的人在1-4周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9.抗癫痫药

此类药物如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等均可损害肝脏。

10.抗结核药

此类药物如异烟肼和利福平等均可损害肝脏。对异烟肼过敏者在使用该药1-2个月后就会出现严重的肝炎,甚至会发生肝坏死。若把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起来使用,更会大大增加这类药物的肝毒性。

另外,有些中药也会造成肝损害,如苦杏仁、木薯、广豆根、北豆根、毛冬青、苍耳子、大枫子、黄丹、川楝子、鱼苦胆、天花粉、麦冬、黄药子、千里光等。

为此,人们在使用上述这些可伤害肝脏的药物时,一定要权衡利弊,要尽可能避免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在使用这类药物一段时间以后,就要检查一下肝脏是否已经受损,如果受损明显,就要停用这类药物或进行对症治疗。

怎样看待药物性肝损伤

解放军302医院 医学博士 刘士敬

导读:

药物是造成肝损伤的三大原因之一。当今时代,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越来越多的药物,使肝损伤现象成为人们有病吃药中的一大问题。人们出现肝损伤的情况后,将无法再服用许多药物,因而导致有病不能治。这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由于不同的人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故目前尚无法预测什么人对哪些药物会有毒性反应。所以用药时,尤其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时,要多加小心。

人们都知道,酗酒和肝炎是当今导致肝损伤的两大主要原因。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药物是造成肝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人们使用药物时(无论是西药或中药),肝脏则承担着代谢药物的主要功能。某些药物或它们的代谢物有可能使肝脏受损。如果同时服用几种药物的话,复杂的药物之间的作用更有可能给肝脏带来难以预测的结果。

近年来一些已经上市的药品常常被制药厂从市场上撤回,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它们引起了肝损伤。尽管因用药造成肝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用药的增加,这种概率可能会变大。不论造成肝功能不全的原因是什么:酗酒、肝炎或药物,它的后果都是很严重的。

当医药公司在研究新药时,他们最先做的研究之一就是药物毒性的动物试验。尽管通过动物试验通常可以防止具有严重肝毒性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但有的时候对动物没有影响的药物对人却有影响。一般的药物经过动物试验后,还要经过人体试验。如果通过动物试验没有发现药物毒性的话,而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时,却发现了肝损伤现象,那么这些药品也不会被推入市场。

但是有时通过临床试验没有发现引起肝损伤的药品,在投入市场后却发现了它给一些人造成的肝损伤。从这里科学家们发现:药物的肝毒性作用有很强的因人而异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遗传基因。种族、性别、年龄都会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因而药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肝毒性反应。同样一个药品可能导致某人发生肝损伤,而对其他人则无影响。当一个药品投入市场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服用它。当病人服用多种药物时,一个药物可能会抑制另一个药物的吸收,减弱它对肝的影响。但有时一个药物又会帮助另一个药物的吸收,增加它对肝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临床试验时没有发现的肝损伤现象有时会在药品进入市场后发生。

如果一个药品投入市场后被发现会导致肝损伤,根据情况的严重性,药物管理部门和医药公司可能会停止出售这种药品。例如有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Rezulin,它导致某些使用者出现了致命的肝衰竭,最后不得不从市场上被收回。另一种可能性是药品仍然可以服用,但要警告服用者这种药物有造成肝损伤的可能性。例如常用的一种退热药——Acetaminophen,所有含有该药的药品都备有此药有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警告说明。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世界各国对于药物批准的情况不同。尽管一个药物由于有肝毒性在欧洲被禁止出售,却有可能在美国销行,反之亦然。例如Serzone——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由于引起部分病人发生肝毒性反应,已于本年初从欧洲市场撤出,但目前似乎仍可在美国市场出售。中国从国外进口一定的药物,也要考虑上述的情形。

那么消费者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药物性肝损伤呢?由于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目前无法预测什么人对药品会有肝毒性反应。所以用药时,尤其是长期使用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肝损伤的迹象,例如黄疸,食欲不振,胃肠不良,以及肝功能测验中转氨酶升高等等,这时一定要和医生讨论是否需要改换其他的药物。幸运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症状在停药后都会消失,不会造成永久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