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2670900000013

第13章 机遇故事(5)

派朋进而想到:增大气压能使水的沸点升高,煮熟食物的时间一定会缩短。能否采用人工增压方法,缩短煮熟食物的时间呢?想到这里,他决定试试看。他亲自动手用金属制成一密封容器,内装一些水,外面不断加热,容器内压力不断升高。沸点果然升高了,里面的水温超过100℃才沸腾。后来,他又对这个密封容器加以改造,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那时的人们称它为“派朋锅”或“消化锅”。

他发明的蒸煮锅是圆桶状的,上面有一个能扣紧的盖子和一个自动安全阀。这个安全阀也是派朋的发明。高压锅传到英国后,英国的贵族们举行过一次名为“加压大餐”的宴会,宴会上的食物全部用高压锅制成。出席这次宴会的约翰·伊夫林在日记中写道:“不管是鱼是肉,在派朋先生的消化锅的处理下,就是最硬的骨头,也变得像乳酷一样柔软。”这件事引起了查尔斯二世国王的浓厚兴趣,让派朋亲自为他制作一个高压锅。这时的派朋倒有些发怵,因为他的高压锅缺少安全设施,弄不好就成了“炸弹”。为了防爆,派朋除了加厚锅体、锅盖外,还特地在外围装置了一个金属网罩。

1679年,派朋又为英国皇家学会做了一次“压力锅秀”,用这种锅烹制了一些食品,建筑师C雷恩觉得这些食物美味可口,建议派朋写一本小册子介绍这锅的用法和特点。派朋写道:“这种锅能使又老又硬的牛、羊肉变得又嫩又软,并能保护菜和肉的香味和营养。”

1927年,法国工程师奥蒂埃对派朋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改进,研制出可控高压锅。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类似于这种形式的压力锅。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现行压力锅的安全装置很简单——锅盖中心有一出气孔,孔上放置一个实心重锤。只要称出重锤的重量,测出出气孔的直径后,就不难算出这个压力锅的最大压力了(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10336千克的压力)。

虽然这种压力锅有许多优点,但是直到二次大战期间,这种锅才在需要考虑节约问题的家庭主妇中普及起来。

1953年,费雷德里克·莱斯居尔三兄弟对国内外40多种压力锅进行了一番研究的,研制出SEB型超压力锅。这种压力锅即使当限压阀气孔发生堵塞时也不会发生爆炸和任何危险。

现在,压力锅早已出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厨房中,但谁也不曾想到它却是一位年轻法国人于300多年前的一项“不务正业”的发明。

巧遇车祸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外,还需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汽车大王福特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

1905年的一天,美国伊利河畔繁忙的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两辆汽车头尾相撞,后面又有一连串的汽车发生追尾,转眼间,公路上一片狼藉,碎玻璃、碎金属片满地皆是。

事故发生以后,现场除了警察以外,还有一个汽车厂的老板,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福特为什么也急匆匆地赶来呢?原来,这位精明的老板希望从撞坏的汽车上找到一点别人的秘密。

福特仔细地搜索着每一辆撞坏的汽车。突然,他被地上一块亮晶晶的碎片吸引住了:这是从一辆法国轿车阀轴上掉下来的碎片。粗看这块碎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它的光亮和硬度使福特感到,其中必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于是,福特把碎片拣了起来,悄悄地放到了口袋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回到公司以后,福特将这块碎片送到了中心试验室,吩咐他们分析一下,看看这块碎片内究竟含有什么东西。

分析报告很快出来了,这块碎片中含有少量的金属钒;它的弹性优良,韧性很强,坚硬结实,具有很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而且不易磨损和断裂。

同时,公司情报部门送来了另一份报告,其中认为,法国人似乎是偶然使用了这块含钒的钢材,因为同类型的法国轿车上并不都使用这种钢材。

这一下,福特高兴极了。他下令立刻试制钒钢,结果确实令人满意。接着,他又忙着寻找储量丰富的钒矿,解决冶炼钒矿的技术难题,他希望早日将钒钢用在自己公司制造的汽车上,迅速占领美国乃至世界市场。

福特终于成功了。他的公司用钒钢制作汽车发动机、阀门、弹簧、传动轴、齿轮等零部件,汽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几十年以后,福特汽车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厂之一,福特曾高兴地说:“假如没有钒钢,或许就没有汽车的今天。”

战争逼出来的发明

1853~1856年,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和沙皇俄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战场上人声呐喊,炮火纷飞,硝烟滚滚,双方战斗十分激烈。历史上把这次持续三年的战争叫做“克里米亚战争”,也叫做“东方战争”。战争如何激烈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战场上必然有流血、牺牲。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疆场上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攻击的一方总是突然停止炮击,命令士兵退出战场待命。这是什么原因呢?士兵都在猜测这一军事秘密。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军事秘密,只是作为重要武器的大炮常常发生破裂,使战斗没法继续的缘故。

大炮常常发生破裂,对于战争来说,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英国政府责令国内的科学家,迅速解决韧性和强度较好而又能大量生产的铸炮用钢。国内的科学家以及冶金方面的专家们都在积极努力,苦心研究。这时,贝塞麦正值40岁,他专心致力于改进军事装备的研究,着重研制高效率的大炮和炮弹。为了使大炮射得更远、更准,他发明了来复线结构,然而战争需要的不是这个,前线急需的是耐用而不破裂的大炮。他不是这行的专家,纯粹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可是,接到政府的命令,他不得不去探索炼钢的新方法。贝塞麦跑遍了所有的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资料,又去英格兰考察炼铁厂,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创办了一个实验工厂。经过研究,贝塞麦终于找到铸铁发脆的根本原因——铸铁含碳量高。为了降低铸铁的含碳量,贝塞麦开始了实验研究。

一天,贝塞麦同往常一样用鼓风箱往坩埚里送风,突然发现一块铁片粘在坩埚的边上,当他取下这块铁片时,又发现它很异常,仔细观察后,证实这是一块炼成了的钢片。怎样变成钢片的呢?经过长时期的冥思苦想和实验,他终于弄清了原因:由于吹进的氧气,才使生铁中的碳氧化而变成了钢。

连日辛苦操劳的贝塞麦病倒了。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怎么能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呢?更何况发明正处于刚有头绪的时刻。病中的贝塞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他想:“应该加大氧气量……对,从坩埚底部进氧气可能最好!”他恢复健康后,按照病中的设想,创造了一个从底部吹氧并可以回转的新式炉。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铁水倒入转炉,同时加入其他物料以清除杂质。然后强烈的热风通过炉底鼓入。空气中的氧首先与锰与硅杂质化合,生成褐色氧化物烟雾而沸腾逸出,其次氧与生铁中的碳化合,生成的二氧化碳从上边排出。

1855年8月16日,贝塞麦公开发表了他只需15分钟炼成纯钢的新技术;1860年,他正式完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贝塞麦转炉”。这时克里米亚战争早已经结束了,贝塞麦转炉生产的钢虽未派上这场战争的用场,可是它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女孩的糖纸

1886年,18岁的海尔离开了芝加哥来到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他勤奋刻苦地学习,积累了大量知识,掌握了当时科学家们在太阳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成果。此外,海尔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哈佛天文观测站充当研究人员的助手,增加实际经验。在这些基础上,他开始为实现少年时代的愿望而努力了。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科学家们把太阳外部的大气分成三个层次:最下层是光球,约有500公里厚;光球上面是色球,约有几千公里厚;最外面是日冕。我们平常用肉眼通过遮黑的望远镜观测太阳时,只能看见光球,因为它发出的光最强,把其他部分发出的光淹没了。这对研究工作十分不利,因为太阳上一些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现象,都发生在色球之中。

当时很多科学家都在考虑:怎样找到一种给色球拍照的办法呢?

海尔也在琢磨这个问题。1889年的一天,他趁学校放假,坐火车回芝加哥。海尔没有心思去欣赏窗外秀丽的景色,他的眼前总是闪烁着太阳的光芒……这时,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把一张透明的红色糖纸遮在眼睛上,顽皮地叫着:“妈妈变红了,这位先生也变红了!”周围的乘客都笑了,海尔也笑了。突然,海尔的笑容停滞了,他在想:红玻璃纸把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都滤掉了,透过它只能看到红色,能不能设计一种滤光的仪器,把太阳其他部分的光滤掉,而只让色球发出的光通过呢?

火车上的小姑娘给了海尔很大的启示。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制成了一台“太阳单色光照相仪”。这种仪器可以把光球辐射出的光清除掉,只让色球的影像出现在照片上。1892年,海尔用它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太阳单色相片。

后来,海尔成了世界闻名的天文学家。

天衣无缝

1986年,美国著名的《科学世界》杂志根据广大读者的推荐,从成千上万件发明中,选出了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十大发明。这十大发明中有飞机、火箭、尼龙、电视、电冰箱、飞艇、集成电路等赫赫有名的科技成果,可是名列榜首的,却是一件小玩意儿——拉链。

小小拉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拉链的发明是在1890年前后,那时有个名叫惠特科姆·贾德森的美国人,对当时用缝纫方法制成的生活用品有一种感觉——使用时总有某种不便。例如,手提包、口袋等物,除了用绳、带捆扎外,就是用扣子封口,既麻烦又不美观。

有一次,贾德森带着事先买好的生日礼物去看望他的大表姐。快下火车时,车门口比较拥挤,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不慎跌倒,胳膊肘压在她携带的一个鼓胀的布袋上,按扣封住的袋口被胀开,内装的大米撒了一地。贾德森放下自己的手提包,去搀扶那个老太太。当他回过头拿起自己的提包时,发现轻了一些,并且有一段未封严的包口张大了。打开一看,里面的一盒生日礼物不见了。

这件意外事情的发生,给贾德森以很大刺激。他认为老太太那袋大米的撒出以及他那盒生日礼物的丢失,主要是由于布包或布袋的口封闭不严所造成。因此他决心搞出一个可以把对接缝严实封闭并且开合方便的闭锁装置。然而,这种装置并不是一想就能想出来的,贾德森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贾德森看见一个木匠正在做一个木箱,木匠用带有间齿的两块木板拼接箱子缝,他对这一举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进而想到:在布袋或包的开口部采用类似这样的间隔齿装置,一定能把开口部位封锁严实。关键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开合自如呢?

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后来有一次,他到一家铁匠铺准备购买一个饭勺。

这里的铁勺子吊挂得不但整齐而且巧妙:一根被支架在水平位置的钢筋棍上吊挂着上下两行,上面的一行是由钢筋棍直接穿过勺柄孔,而下面的一行是勺柄朝下,通过勺部“咬合”在一起的。贾德森选中了下行左起第五把铁勺,他使劲朝下拽,却是拽不下来。看来咬合得很紧。后来,铁匠师傅告诉他,把左边的四把勺子向外扒开。果然见效,他需要的那把就轻而易举地取下来了。

买饭勺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那种紧紧咬合在一起的两行铁勺成了他设想中的“拉链”的雏形。以后,他就根据这种咬合原理设计出了拉链装置。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拉链齿除了采用等距离间隔排列以外,它的齿形有个特点,即一面凹下,一面凸起,宛如一个微型饭勺。这两排齿在一个滑动链的作用下开合。这个滑动链前头宽,后头窄,当它向前滑动时,窄的一端压迫两边的齿,使两相邻的齿的凸凹部密合到一起,闭锁得很结实;向后滑动时,它的前端的挡头迫使两边的链齿张开一个角度,拉链就逐步被打开了。

在现代人看来,拉链的结构简单得很。然而,当年的贾德森在煞费苦心地想出凸凹齿错合原理,并设计出这种开合机构后,在制作过程中又遇到了重重困难。1893年,贾德森在完成这项发明后申请了专利,并与沃尔特律师合建一个公司进行拉链生产。12年后,这个公司的拉链制造机才开始运转,制出的产品很粗糙。

又过了7年,瑞典工程师纳逊德巴对贾德森的发明很感兴趣。他意识到“可移动的扣子”若能克服缺点,其用途将不可限量。他对贾德森的发明进行改革后,制出的拉链才使用户感到满意。1924年,美国固定公司从纳逊德巴处买进专利,将它投入生产,并在商品交易会上当场表演。新的可移动扣子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大家看到它使用十分方便牢靠都很赞赏。

根据它开合时发出的摩擦声,固定公司为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ZIPPER”,也就是拉链。

拉链很快在世界上流行起来,从最初只用在雨靴上,一直发展到鞋、帽、服装、书包、提包、钱包等许多生活必需品上,甚至于枕套、沙发垫、公文包、笔记本……众多物品都用上了拉链。拉链已不再局限于服装鞋帽业,在人类生活的众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

有人曾在相声中针对那些粗枝大叶的外科医生,调侃地建议在开刀的刀口上装根拉链。谁曾想到,美国外科医生史栋在人体胰脏手术中,真的用上了拉链。以前,病人胰脏开刀以后常会大量出血,因而必须在腹部反复开刀、缝合,以便更换纱布,这种方法使病人痛苦不堪。

史栋把普通裙子上用的7英寸拉链缝在伤口上,换一次纱布只要5分钟,不需要反复开刀了,病人痛苦减少了,治愈率也更高了。

詹金斯医生发明了一种“皮肤拉链缝合术”,用粘在皮肤上的拉链使伤口两边贴紧,不必缝针,肌肉和皮肤愈合很快,伤痕还很小。

“拉链式香肠保鲜技术”又是一项用拉链的新发明。为了保持香肠的鲜度,外面的套膜要厚,但厚的套膜很难切开。为此,德国柏林大学的科学家将拉链便于“开、合”的技术移植到香肠上,提高了香肠鲜度,延长了保鲜期。你看,拉链不仅为人类的衣着带来极大的方便,还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它不愧是20世纪一项最伟大的发明。

令人作呕的发现

在古代战争中,许多士兵并非直接死于枪弹,而是被伤口细菌引起的坏疽病和毒血症夺去了生命,为此军医们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