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2670900000035

第35章 发明异趣(9)

很自然的,掐断“胡志明小道”,成了美国军方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出动了大批声名赫赫的“空中堡垒”——B—52重型轰炸机,丢下了数不清的炸弹,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份报告:目前每周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约为8000辆,仅比轰炸之前的9000辆减少九分之一!

这样的结果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为“胡志明小道”穿越之处,几乎皆有茂盛葱郁的热带雨林,美国飞机根本就找不准目标。再说,北越人组织了大批民工待命,一旦道路被炸中,也能很快加以修复。

看来,要用常规炸弹来掐断“胡志明小道”是不可能的了,那么,该发明一种什么样的炸弹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1970年初冬的一天,正当美国陆军武器研究所的专家雷利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新闻:巴黎奥列机场连日浓雾,飞机无法起降。后来,航空局长听了一位气象学家的建议,在跑道上一字排开8台喷气引擎,一齐开动。不过数小时,9万平方米的奥列机场上就雾散日现了。因为喷气引擎发动时要放散热流,雾其实都是些小水滴,经不起加热,一烘就没了。

这则新闻使雷利茅塞顿开:人工既然可以消雾,为什么不可以搞人工造雾、人工造风、人工造雨啊?如果真能搞出一些可以呼风唤雨的气象炸弹来,或许真能把“胡志明小道”掐断呢!

说干就干,雷利和他的同伴顺着这条思路开始了他们的“发明工程”。

首先是要确定发明方向。雷利等人花大量精力搜集了“胡志明小道”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料,分析后认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人工造风不能充分发挥威办;人工造雾呢,虽然能对车辆通行造成一些困难,但也不起决定性影响。这样,发明方向自然就要放到人工降雨上来了。因为这一地区西南季风盛行,季节多雨,如能发明出一种降雨弹,就可及时将飘过小道上方的厚厚的云层截住,并使它变成大雨降下来,那就会对这条铺筑简陋的道路造成破坏性影响。

发明方向确定之后,还确定了两点必要的发明要求。一是使用要方便,做到利用现有的军事技术手段,如飞机、火箭、火炮、探空气球就可以投放;二是成雨速度要快,不然,等发现云,投下弹,形成雨时,那片雨云或许早已越过小道了。

按照这样的要求,这些美国人决定将降雨弹设计成多种型号的,有炸弹,有炮弹,有定时爆炸的,有定高度爆炸的。他们还做了许多实验,最后确定在弹体内装入碘化银、干冰、碘经铅、硫化铜、聚乙醛以及碘酸银发烟基等填充料,因为它们的降雨速度快。当弹体炸开后,这些填充剂作为凝结核能促使过饱和水蒸气快速凝结成水滴或冰晶,造成降雨。

为追求多重效果,最后,发明者还在降雨弹的化学成分中掺入了有腐蚀性或致命的化学物质,使人、畜、设备在这种“化学雨”的浸淋中不知不觉地死亡或被消蚀。

1971年6月,降雨弹问世了。美国人连续出动了2600架次飞机,在“胡志明小道”地区投放降雨弹47400多枚,耗资2160万美元。

这些美元都丢在了“水”里——这期间,老挝、越南、柬埔寨毗邻“胡志明小道”的地区,不是阴雨绵绵,便是大雨滂沱。泛滥的洪水冲垮了路上的桥梁,被雨水泡透的道路泥泞难行。卡车轮子老在泥水中打滑,车上装的弹药全受了潮,地雷踩上去不响,炮弹打出去不炸。

军队再也没法在路上急行军了,一步一跤,走得比爬还慢。

效果报告很快就出来了:目前每周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仅为900辆左右,只有投弹前的十分之一,“小道”实际上已接近于瘫痪!

不实用的发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人类的发明史上,也记载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

100多年前的一天,俄国黑海畔的敖德萨军港人山人海,有海军官兵,也有达官贵人、绅士淑女。他们或站在高处远眺,或用望远镜观望,对着那遥远的水天交界处。他们在等什么?

等两艘军舰。昨天,有消息传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将黑海舰队的两艘军舰——“诺夫戈罗德号”和“海军中将波波夫号”调防至敖德萨。这一下,港口沸腾起来了。因为,这是两艘早已名声远扬的“怪舰”,谁都想亲眼见识见识,开开眼界。

“来了,来了!”两艘大军舰在天边露头后,缓缓驶来。舰越来越近了,人们的议论也越来越热烈了,“天哪,它们真是圆的,是两艘圆军舰!”“它们可真怪,是谁发明的?”

圆形军舰的发明者是海军中将波波夫。至于他是怎样想出这个怪诞的念头来的,那就是要花点笔墨才能说得清楚的了。

19世纪中叶的沙皇俄国在黑海沿岸,特别是在重要的第聂伯-布格湾及刻赤海峡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舰队防卫。因为这些海域水浅,一般的常规军舰无法在这里行驶。因此,海军部认为,应该为这些海域的防卫专门建造一些吃水浅、吨位大、装甲厚、稳定性高的军舰。他们还为黑海舰队未来的新军舰规划了这么3条原则:吃水不超过42米;装甲厚度不少于70毫米;主炮口径要超过260毫米。

听到这样的原则,造船专家不禁都愣住了:这是什么呀,简直是乱弹琴!装甲如此厚重,大炮这样大,吃水又这么浅,这军舰怎么设计?!

在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的辩论会上,造船专家几乎异口同声说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一个不是造船专家的波波夫独持异议,这位海军中将侃侃而谈,说只要把军舰造成与众不同的圆形,就能解决这一看起来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

波波夫颇有点自信。他父亲是造船工程师,他自小就在造船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对造船有了一些了解,产生了兴趣。以后,他曾与英国著名的研究船舶稳定性的专家李德有密切交往。当海军部下达了那个极矛盾的造舰三原则后,波波夫想起有一次交谈中李德曾谈起过,高原地区曾有人在水浅流急的河流中,使用过圆形的平底小船,这样的船不仅能平稳地通过浅水,还能装载比较多的货物。正是李德当年的这番描述,使波波夫产生了制造圆形军舰的想法。

1870年,波波夫的圆形军舰设计图纸连同模型在彼得堡的全俄展览会上展出。这一展出,舆论哗然,社会各界对这圆形怪物均表不满。可是海军部却力排众议,不但迅速批准了波波夫的设计,而且竟规划建造这种怪舰10艘。

1871年底,世界上第一艘圆形军舰“诺夫戈罗德号”问世了。舰上装有6台蒸汽机,共8台蒸汽锅炉,装有2门280毫米口径的重炮,舰身装甲厚达70毫米,排水量为2500吨。这样重的军舰吃水仅38米,就靠那个直径为308米的圆形舰身来支持。

不久,又制成了第二艘怪舰,它比第一艘更大。舰上装了305毫米口径的重炮2门,装甲厚至75毫米,排水量为3550吨,吃水41米,舰身直径达366米。这舰舰原名“基辅号”,为纪念发明者,后易名为“海军中将波波夫号”。

两艘军舰落成后,即加入到黑海舰队序列中去。它们每到一处港口,几乎都会引起轰动,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它们的名声传到国外,不少欧美的海军官员和造船专家大为诧异,还特地赶来参观、考察。

不过,非常遗憾,人们的青睐无法掩饰圆形军舰的缺陷:它的航行性能极差,不易操纵,如在宽阔的内河里行驶,上水倒还凑合,下水就很难控制,水速快的地方还要打起转来。到海洋里去就更不行了,如遇大的波浪,一般的军舰可以调转舰头,使之朝波浪涌来的方向骑波而行以减少侧晃,而它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常在波涛中乱晃,使体质最好的水兵也吃不消,人人都把到圆形军舰上服役视为苦差事。那么,锚定在海上,作为海上流动炮台使用如何呢?也不行。由于它圆形平底,稍有海浪冲击,舰身就会荡来荡去,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后来,竟连舰长都成了问题——他们在军校里未受过操作这种怪舰的训练,没人敢接受舰长任命。说到底,一句话:这圆形军舰除了给人看稀奇外,一无用处。当然,原先要造10艘怪舰的计划也就此中止了。

事后,人们是这样评价这项不成功的发明的:首先是海军部的3条原则十分荒谬;其次是波波夫也颇荒唐,虽说这发明满足了三原则,可那东西不能打仗只能看,又算什么军舰!这可称为在外行指导下由外行进行的发明,其后果如此实在是意料之中的。

“水变油”发明闹剧

1997年11月份,在中国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一些报刊上报道了一条消息:14日,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王洪成10年有期徒刑。

王洪成是什么人?他的判刑为什么会成为新闻?他的判刑为什么会引起中国科技界的注目?

这话,要从14年前说起。

14年前的王洪成是哈尔滨市公共汽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他养过猪,学过木匠。在1984年,他又成了科技发明家。那时的中国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全国上下都在热切地追求科技知识,也确有不少过去错过了学习机会、学历不高的人自学成才,做出了成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历不高的王洪成能成为一名发明家并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发明太伟大了,令许多亲眼目睹的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只要在一盆清水里加入几滴神秘的液体,那盆清水居然就变成了可以熊熊燃烧的油,可以开动汽车在马路上飞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人来到王洪成那里观看他的科技表演,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惊奇而去。一开始是王洪成的同行——汽车司机,后来是企业干部、记者、科学家,几乎没有人对“水变油”奇迹有疑问,一些科研机构甚至还作出鉴定、予以肯定。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传播奇迹;一些新闻媒体称之为“中国科技发明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大发明。

水为什么能变成油?对不起,“天机”不可泄露。王洪成绝不肯公开他的神秘配方,坚持“黑箱操作”,原因是“怕专利技术被人偷走”。王洪成说,只有见到某某级别的高官,他才肯公开这个可使人类彻底摆脱能源危机的大发明。

对此深信不疑的许多企业家跑到哈尔滨来,要求与王洪成合作开发“水变油”产业。先后有300多家企业为王洪成奉上了上亿元的开发资金,有一家部队企业还专门为此办了一个公司。数百家企业都将王洪成当做财神供奉起来,以为抱住了一棵摇钱树。后来,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也卷了进来,作为王洪成原来的工作单位,他们对他是非常了解的,但在众口一词的“水变油”神话前也昏了头,竟用王洪成变出的“油”——“水基燃料”将公共汽车开上了街头。

终于,有人出来说话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人向王洪成的现代神话发出了挑战——让他把“水变油”的科技成果拿到北京来进行科学鉴定。作为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何祚庥在这则神话刚制作时就不屑一顾,他本以为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神话不会有市场的。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神话竟越造越大了,这才使他感到事态的严重,不惜屈尊向神话制造者挑战。

不久,对王洪成的“水基燃料”,清华大学做了严谨的化学分析和燃烧实验,真相终于大白。

何祚庥向新闻媒体介绍:王洪成的骗术其实挺简单。他用四分之三的水加四分之一的汽油,再滴进一滴添加剂就成了所谓的“水基燃料”。水和油原本不相溶。但王洪成用“辅料”黑肥皂和“添加剂”高锰酸钾加进去搅拌,使水和油因大量的肥皂沫混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是变成黑乎乎的油,而且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对汽油的燃烧起促进作用。

王洪成按1∶3的比例混合汽油和水。汽油燃烧掉后,不仅可蒸发掉水,而且仍有水蒸发产生的热量。王洪成所用的骗术不过是偷龙换凤的障眼法而已。如果用他的“水基燃料”,结果是水变不成油,相反汽车发动机会因进水生锈而大大缩短寿命。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就吃了这个苦头,所有用过“水基燃料”的公交车都因发动机大量进水生锈而过早报废,损失惨重。

1998年4月8日,一批中国权威的科学家、法学家在北京召开“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信”专题研讨会。会上发出了呼吁:科学发明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当“知识经济”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词藻时,科学文明应以法律为武器去击溃迷信愚昧的挑战!同时,会议还呼吁要加强科普宣传,努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养,使“水变油”之类的“科学发明”不再有市场。

愿这可笑的一幕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