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2671200000037

第37章 精彩瞬间(6)

王永民在自述中说:“从计算机软件的作用和影响来说,我的五笔字型和比尔·盖茨的WINDOWS都必不可少。如果五笔字型是产品,那我现在的财富也不比比尔·盖茨少多少。我这么说不是从财富上来比,而是从计算机软件的意义上来比。”从此番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五笔字型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人们之所以把王永民视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的原因。如果没有五笔字型,计算机就可能无法在中国普及使用。五笔字型的发明是文字书写方式的伟大变革。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使古老的汉字在电脑里杀出一条血路,人们已搞出了一千余种输入法,但没有一种可以与英文输入电脑的便捷相提并论,而五笔字型输入速度绝不亚于英文,甚至比英文还快。现在,中国90%的电脑用户都在用“五笔”输入汉字。

自从1987年美国DEC公司购买了五笔字型的专利使用权后,五笔字型不仅成了中国应用最广、装机最多的电脑汉字输入技术,甚至被国内绝大多数报纸、刊物、书籍乃至中文寻呼台所使用,而且还跨出了国门,进军世界上各种需要用中文的领域。

五笔字型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使王永民五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这种殊荣值得中国人骄傲。

多媒体:电脑魔术师

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于是电脑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与数字的处理工具,而成了丰富人们生活的“魔术师”。我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展现在屏幕上的景象。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新千年来临之际,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习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而现在在家里就能完成这样一项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一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

第一台多媒体电脑诞生于1984年,是由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距今不过十多年时间,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就能自如地掌握这一技术,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那么多媒体与普通电脑有何区别呢?电脑刚诞生时,只能处理文字与数字信息,只能称是单媒体。而现在则可以用来绘画、播音、放影视片,甚至还能借助相关软件和扫描机把自己也栩栩如生地编入画面和剧情之中。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信号的媒介。它无意中已把家中的多种家电,如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游戏机融为一体。原本呆板的计算机如今“能说会道”,这大大增加了对孩子的吸引力。难怪在电视节目冲击孩子正常学习的时候,一些家庭选购电视机时,已会考虑改买多媒体电脑。因为目前许多教学软件借助多媒体,学生跟着学,互动性很强,比请家教更合算、更有趣。

多媒体电脑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就像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小女孩,她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理解词义,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亲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的确,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构成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核心。

当然多媒体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其关键技术是数据的压缩和还原。能否高效及时地压缩视频和音频信号数据,是多媒体信息传递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中的专用芯片和多媒体操作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只要一张薄薄的光盘,读、听、说、写的虚拟空间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多媒体以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了90年代的信息市场,21世纪的多媒体将带给我们一个更奇妙的世界。

“生物圈”2号:去别的星球生活

1993年9月26日,在与世隔绝的“生物圈”2号中生活了两年之久的8位科学家,平安地走出了这一人造小世界。这不仅标志着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首次试验结束,而且,它在人类生存史上又书写了一个奇迹。

建造一个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地球”(即“生物圈”2号),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生态技术公司突发的异想。但是,这异想的发端,却是来自于该公司主席纳尔逊和美国生物圈投资公司执行主席艾伦合著的《太空生物圈》一书。他们在书中明确阐述了这么一个观点:地球难逃死亡的自然规律。届时,依赖地球为生的一切生命的惟一出路,就是移居其他星球。因此,在移居前,要做超长期的准备工作,为大规模移民创造全开放的生存必需的自然环境。

该书的观点极大地震动了科学技术界。如果作者的判断不错的话,就意味着拯救人类和地球生命的重任完全落在了科技界的身上。亿万富翁爱德华·佩利·巴斯闻讯后表示支持,慷慨投资3000万美元。美国国家博物馆委派海洋生物研究所负责人率众参与。

于是,在太空生物圈投资公司的主持下,“生物圈”2号工程开工了。从1985年起,250名科研人员历时6年,在亚利桑那州图桑市以北45千米的大沙漠里,建成了“生物圈”2号。

这个占在12000平方米,容积达141600立方米,由80000根白漆钢梁和6000块玻璃组成的巨型建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封闭性生态系统。整个建筑分为7个区域:热带雨林、草原、沼泽、海洋、沙漠、居住和养殖区。各区由计算机控制射入阳光,以调节各区所需的温度。

1991年9月27日,来自美、英、德和比利时等国的4男4女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志愿进行两年的全封闭研究。这8位志愿者在两年中与3800种动植物生活在一起,除依靠外界3.7兆瓦发电厂供电外,其余一切都按“生态系统”的“循环”准则,实行完全的自给自足。两年中,除伯恩特被脱粒机划伤手指暂离“生物圈”外,没有一人离开过这座玻璃城堡一步。专家们普遍认为,“生物圈” 肯定要比太空中冷冰冰的全金属轨道站要舒服得多,而且最大的优越性是不需要或极少需要物资补给。

由于设计、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目前,“生物圈”2号计划已经失败并终止了试验,但是,这个伟大的计划,还是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美国加州大学病理学家沃尔福特教授,是进入“生物圈”2号的第一批研究者之一,他说:“我们需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这是为以后某个时候地球上无居住地而作准备。现在开始并不为时过早。”这种看法和实际的努力或许会被一些人看成杞人忧天,但是实际上,现在抱有这种忧患意识的科学家已经越来越多了。

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

1993年,美国政府郑重其事地将信息高速公路列入了政府的建设计划。一时间,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的发达国家马上决定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如今,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信息高速公路是怎样被提上政府工作的议程的?1933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建设计划”(即通常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要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