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蟹肉饺,活血清热好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陪着刘姥姥闲逛时,小丫环们送来了两个点心盒子,其中一个盒子盛着两样炸食:一样是一寸大小的小饺儿,贾母因问是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答说是“蟹肉小饺儿”,贾母嫌这小饺儿“油腻腻的”,最后只挑了个卷子。实际上,这蟹肉饺本身是不油腻的,但是经过油一炸,像贾母这样的老人自然就嫌它油腻了。
其实这蟹肉在大观园里是颇受欢迎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曾写出了美妙的诗句来赞美螃蟹:“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另外薛宝钗还说:“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屋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
我国食蟹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宋代高似孙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研究蟹的专门著作,而傅肱所撰写的《蟹谱》也对蟹的分类、习性、储藏、食用、忌宜等作了详细的介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蟹的生活习性很特别,它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螃蟹在秋季长得十分丰满肥硕,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就是螃蟹的旺产期,因此民间有“菊花黄,蟹儿壮”的说法。所以,晚秋季节,菊香蟹肥,是人们品蟹赏菊的好时节。大观园的女儿们持螯赏桂,写菊花诗,正是在秋季进行的。
螃蟹分海水蟹和淡水蟹两大类,而贾府中所吃的螃蟹是淡水蟹。除了这儿所讲的蟹肉饺之外,大观园中还举办了以蒸蟹为主的螃蟹宴。我国食蟹之法有多种,可以整只煮食、蒸食、炸食,也可以剥壳取肉另作花式蟹菜或炒菜。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蒸蟹要比煮蟹好。因为螃蟹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水煮可使营养成分扩散水中,同时又失去了蟹的鲜嫩口感。蒸蟹要比水煮温度高,从而熟得快,既可缩短时间,又可杀灭蟹体内的寄生虫,还能减少蟹的胃肠排泄物对蟹肉的污染,确保肉质洁净、味道鲜美。另外,蒸蟹时无须翻动,可保持蟹体完整,干爽利落,含水分少,色泽红润明亮。
当然,把螃蟹做成蟹肉饺也是食蟹的一个不错方法:取蟹肉150克,白面250克,大油50克,姜末、冬笋共50克,精盐3克,绍兴黄酒25毫升,鸡精1克,清汤100毫升,花生油50克,葱油15克。将白面用沸水烫熟,用少许大油揉搓,使面团光滑不夹生粉,盖上布,冬笋切小丁备用。炒锅置火上烧热,放入少许花生油煸炒姜末,在爆出香味时放入蟹肉、冬笋丁煸炒,并加入盐、绍兴黄酒、清汤煮沸入味后收汁,再加入鸡精、葱油炒匀,出锅冷却后备用。将烫好的面团揪成小块,面案上抹少许的油,用擀面杖将面块碾成圆皮,把前面炒好的馅放在中间,捏成饺子。蟹肉饺煮食,蒸食,炸食均可,其味鲜美无比,并且营养丰富。
蟹肉虽好,但食之有许多忌讳:首先,买回的螃蟹必须洗刷干净,先把它体外附着的泥土脏物洗刷干净,再放人淡盐水中养几个小时,让其把胃里的脏物吐出来。其次,不要吃生蟹与死蟹,螃蟹往往带有一些寄生虫与致病菌,如果不经高温消毒或杀灭,则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重者还会危及生命,而死蟹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组胺,事后会引起食物中毒。而螃蟹的胃、肠、腮等部位也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有毒物质,所以在做螃蟹前应先剔除这些部位后再烹调。再次,吃螃蟹后忌喝冷饮,蟹肉属于寒性食物,如若吃了蟹肉再用冷饮,则会急剧降低胃肠温度,导致消化不良或胃肠炎,造成腹痛、腹泻等病症,而做好的螃蟹也应趁热吃,吃时最好加点姜和醋,一来可以调味去腥,二来可以制约蟹肉的寒性,起到发汗、散寒、解毒的作用。
螃蟹忌食过多,蟹肉味道鲜美,但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那些胃肠虚弱者更应注意。贾府的人深知此理,在螃蟹宴上,黛玉体质虚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夹子肉,就下来了。贾母还对湘云、宝钗说:“你们两个也别多吃了。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由此可见,食蟹时有所节制,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
奶拌茯苓霜,吃出冰雪肌肤
在《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中,芳官与柳五儿很要好,经宝玉允许,将剩下的玫瑰露连瓶子都送给柳五儿吃去。五儿的母亲柳家的见芳官拿了一个精致的小玻璃瓶来,迎亮照着,里面有半瓶胭脂一般的汁子,还当是宝玉吃的西洋葡萄酒,原来是玫瑰露。五儿和她母亲深谢芳官之情,当时五儿的姑舅哥哥患有热病,她母亲将玫瑰露倒了半盏,送给娘家侄儿吃。五儿的舅母,为了答谢五儿妈所赠玫瑰露,特意包了一包茯苓霜给五儿妈。后来当林之孝家的巡逻大观园时,将玫瑰露和茯苓霜当成了赃物。于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柳家母女面临毒打和发卖的处罚。最后由宝玉出面将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又亏平儿“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的处理,柳家母女才得以获释。
这奶拌茯苓霜究竟是怎么样的,五儿的舅母原话为: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宜外甥女儿吃。由此可见,这茯苓霜的确是好东西。
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茯苓为茯苓菌的干燥菌核,又名茯灵、茯零、云苓、松苓。《本草纲目》曰:“《史记·龟策传》作茯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茯灵,茯神也”。它的黑褐色外皮称茯苓皮,用于利水消肿;内部淡红色者称赤茯苓,用于清热利湿;内白色者称白茯苓,用于健脾渗湿;抱附松根生者称茯神,用于安神助眠。将生茯苓磨成粉末,或其它中药粉混合后,加水或鲜乳调成糊状,敷脸用,还可起到美白润肤的作用。
对于茯苓的来历,相传从前有个员外,家里有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小玲。员外家有一个叫小伏的长工,这小伙子勤快踏实,小玲暗暗喜欢上他了。后来员外知道后,非常愤怒,这是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啊!于是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小玲给关了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
在出嫁的前几天,小玲不幸患了麻疯病,那富家子弟知道了,赶忙把这门亲事给退了。员外也怕被传染上,就把小玲送到山里去了。小伏知道了小玲的情况,也住到山里,打猎做饭伺侯她。这时的小玲已经病得不成样子了,他也不嫌。后来小伏也被传染上了,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出去打猎。
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在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露出里面白色的东西,闻起来有一股诱人的香味。于是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成了晚饭两人吃。第二天,两人感觉精神好了很多,身上的烂皮也有脱落的迹象,这时两人知道,他们遇见宝了。于是小伏又在山里找到了这种东西,天天做来吃,渐渐的两人的麻风病竟然痊愈了。为了感谢这种白色的药材,两人便将自己的名字各取一字,把这种东西命名为“茯苓”。后来人们发现“茯苓”有驱风除湿的功效,所以后人常用它来治疗水肿,皮肤病等疾患。
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都很重视茯苓的养生功效,在唐宋时期服食茯苓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还将茯苓做成茯苓饼。并记录道:“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并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决”。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也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水湿证,眼看兵败垂成,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也区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病情子转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
枣泥山药糕点心,凤姐探病秦可卿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秦氏的病情已经一天比一天严重了,整个人变得干瘦无比,引得王夫人与贾母心疼万分,吩咐凤姐儿常去秦氏那儿坐坐,看看她想吃点什么。后来凤姐儿去探望她时和她拉了些闲话,又说了些这病无妨的话来开导她。秦氏对凤姐儿说:“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罢。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凤姐儿见她喜欢吃这个,就说明日再给她送些过来。
贾母赏的这山药糕,主要含有大枣和山药两种材料,能够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固肾,再加上这种点心药性平和,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所以很适合病中的秦可卿食用,以至于秦氏吃了之后,“好象克化的动似的”。在今天,枣泥馅的山药糕,仍可作为慢性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病人的滋补品。
关于大枣,本书前面以作介绍,此处重点介绍一下山药。山药又名淮山,有“神仙之食”的美名。《神农本草经》中称山药为薯蓣,将其列为上品。作为药食两用的常用滋补保健品,山药能滋养脾胃,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常人久服,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对于老弱体虚乏力,小儿消化不良,服之可调补脾胃,健脾止泻。山药还能补肺止咳,对呼吸道疾病功效显著,老人、儿童咳喘易发者亦可预防性进补。另外,山药具补肾益精固涩作用,凡中年肾虚,早泄梦遗,头昏目眩,健忘失眠;老人肾衰,耳聋目暗,腰腿无力,尿频尿多;小儿肾气未充,遗尿频仍;妇女脾肾不固,白带绵绵;以及病后虚损,赢瘦神疲,自汗盗汗,口干肤燥等,均可长期服用本品以调养补益。
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它含有足够的纤维,食用后就会产生饱胀感,从而控制进食欲望。另外山药本身就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会有发胖的后顾之忧。因此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它更是一种天然的瘦体美食。
相传在古代汤阴农村,有一对夫妇,这对夫妇非常的不好,这媳妇总盼着婆母早亡,于是每天给这个婆母吃的饭就很简单,就是一碗稀粥,结果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婆母就是浑身无力,卧床不起,结果这个事就让农村里边的一个老中医知道了,知道了以后这个老中医就想将计就计,有一天就把这一对夫妇叫来以后就给了他们一种药粉,就说你们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给这个婆母吃,我保管她百日以后就死,结果这小两口把这个药粉拿回去以后就照这个方法做了,就和在这个粥里边天天给她婆母吃,结果没想到的是十天以后婆婆就能够起床活动了,百天以后婆婆身体就养的白白胖胖的,后来这个婆婆就在村里边逢人就夸这媳妇对她好啊,再加上老中医的一番调教,这一对逆子竟然慢慢的变成了一对孝子。而这儿老中医用的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由此可见山药的滋补效果是多么的奇特。
关于山药糕的制作,明代《宋氏养生部》是这样记载的:“山药糕:山药蒸熟去皮,切片暴燥,磨细,计六升;白糯米新起浙,碓粉,计四升,白砂糖二斤,蜜水溲之,复碓,筛甑中,随界之,蒸粉熟为度。”而枣泥在清代的制法是将“红枣煮熟,去皮核,入洋糖擦烂”。综上所述,这枣泥馅的山药糕制作起来就十分简单了:取山药、红枣、蜜枣、香油、白砂糖、桂花适量。将红枣洗净,去核,和蜜枣一同上锅蒸烂,取出过细箩备用。起锅至火上,将锅烧热并放入香油适量,把过好箩的枣泥加白砂糖一同煸炒,炒至枣泥不粘手且出香味时出锅,并加放少许桂花制成枣泥,冷却后备用。山药洗净,蒸熟后去皮,过细箩,用消毒过的纱布反复揉搓过箩的山药,使山药成为细腻的山药面团。取一块山药面团包入适量的未泥后收口,放入消毒过的模具内压实,使之成型即可。
端午佳节话粽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黛玉见袭人、宝玉、晴雯三人哭起来,以为是“争粽子吃争恼了”。
粽子最早的记载是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端午吃粽子,原来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粽子的名称,历来颇多,有书可据的就有“角黍”、“黏黍”、“粽子”、“包米”、“锥粽”、“筒粽”、“菱粽”、“秤锤粽”、“九子粽”、“竹叶粽”、“裹蒸粽”等,大体上是依形状而名的。现今常见的粽子在制作式样上,有尖角“小脚粽”、长形“枕头粽”,以及方椎、宝塔等形态,有大有小,形状精巧美观。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的用料和风味也各具特色。如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少数也有采用果脯的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在北京农村中,仍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四川的粽子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半日,放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用粽叶包成四角粽,用旺火煮熟,吃在嘴里外焦里嫩,酥香脆粘,味道美不可言;广东的粽子个头较大,外形别致,状如锥子,品种很多,有蛋黄、什锦、豆沙粽子,其中猪油粽、叉烧蛋黄粽、烧鸭粽、椰茸粽等独具南国风味,久负盛名;山东的粽子是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粘糯,夹以红枣,风味独具,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湖州粽子有“粽子状元”之荚誉,主要品种有甜粽、肉粽以及香肠粽、排骨粽、鸡肉粽等,甜粽甜而糯,肉粽入口鲜荚,肥而不腻,都是选用上等糯米制成,以香糯鲜美而著称;苏州的粽子为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咸蛋等品种,配料讲究、制作精细,口味甜美,油润清香。
粽子虽然好吃,但也非人人适宜。粽子多用糯米做成,性温滞气,吃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老人和儿童如过量食用,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应少吃甜粽子。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吃粽子后会使血液中血糖急剧升高,加重体内糖代谢紊乱,甚至诱发糖尿病昏迷。特别是甜粽,所以要注意吃的份量,不能贪食。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肾炎患者应少吃咸味粽,咸味粽子含盐量较高,肾炎患者多食后会饮水过多而加重肾功能的负担,严重者甚至可诱发肾衰。因此,肾病患者慎食咸味粽子。胃肠功能不良患者也应少吃粽子,粽子主要是由糯米做成的,粘性较大,又不易消化,因此胃肠不适者不宜多食。
吃粽子最好选择口味清淡一些的,千万不要餐餐吃粽子,或只吃粽子忘了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碗清淡的汤,如冬瓜、竹笋、丝瓜汤等,最后再来一份水果,增加纤维质的摄取,达到营养均衡。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
中秋赏月品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贾府众人亦是如此。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正值中秋佳节,贾母儿孙绕膝,谈笑风生,吃月饼西瓜,不亦乐乎。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最后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从这句名谚道可以看出人们对月饼的喜爱与重视。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后来月饼有作为军队祝捷食品出现在史料中。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在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据《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尽是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有关月饼初见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酥油,饴是饴糖。
到了元代,由于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专门宫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详细的叙述了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的情形。
虽然在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是主打内容,月饼香甜味美,营养丰富,但是有些人却不宜多吃,否则易诱发疾病或使旧病加重。月饼不能当正餐,要在两餐之间食用,如果要在餐后吃月饼,就要在正餐中少吃主食及肉类,以平衡一天的膳食能量。月饼富含油脂,吃时不宜配冷饮料,否则会引起腹泻。月饼中的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不宜再喝含糖的汽水、可乐或果汁饮料。此时最好泡一杯热茶,边吃边饮。吃月饼的同时饮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此外吃月饼时还可以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老人和儿童也不宜过食月饼,否则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
宝玉逗欢林妹妹,耗子精煮腊八粥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和黛玉闲聊,编出了这么一个故事来逗林妹妹开心: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并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说着,便拧的宝玉连连央告,说:“好妹妹,饶我罢,再不敢了!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黛玉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
农历腊月初八,是民间的“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据传,释迦牟尼本是王子,他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一天,他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又饥又渴,终于不支倒地。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姑娘正好路过,见此情况便忙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煮成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醒来后,很快恢复元气,谢过牧女,继续前进,以坚韧的毅力苦行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以后,他的弟子们每到“腊七”,都要取来新谷果,擦干净器皿,熬粥至天明,这就是腊八粥,用这供奉佛祖,腊八这一天,还要集会,诵经演法。
据古书记载,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形成了风俗。到了清代,喝腊八粥更加盛行,宫廷中要向大臣及侍从宫女赐“腊八粥”,还要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供僧侣们享用。到了现代,腊八粥的品种变得种类繁多。北方人喜欢用红米、赤小豆、枣、薏米仁、莲子、桂圆、核桃仁、黄豆、松子等原料煮成甜腊八粥;而南方人则爱用大米、花生、黄豆、蚕豆、芋艿、荸荠、栗子、白果加蔬菜、肉丁和麻油煮咸味腊八粥;西北地区在粥内还要加入羊肉。
腊八粥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节令佳品,而且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在隆冬腊月,吃上两碗营养丰富的腊八粥,对人体大有裨益。制作腊八粥主要是选用豆类和谷物类作原料,这些原料除含有人体正常饮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各类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煮“腊八粥”所用的花生仁、黄豆、赤豆、干莲子都是锌含量比较高的食物,而白果、黄豆、赤豆等含硒比较多,另外腊八粥中的莲子可补气健脾,绿豆对高血压有辅疗的功效,赤豆能消水肿、治脚气,松子仁能滋润心肺、通调大肠、栗子能补益肾气、治腰酸腿软。
腊八粥对人体有如此多的好处,煮腊八粥所用的各种配料一年四季都有,而且现在很多超市都卖有配好的腊八粥原料,所以腊八粥不必等到腊月初八才喝,它可以作为日常营养配餐和调剂饮食生活的一道美食,尤其适宜年老体弱或病愈后脾胃虚弱者食用。试想一下,熬一锅香味浓郁、色泽美观的腊八粥,再加上几样小菜与家人团坐而食,生活该是何等的美好与温馨。
元宵佳节看大戏,贾母心慈赐元宵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贾府中的元宵节也是热闹非凡,在这一天大观园内又是宴请,又是看戏,一时上汤之后,又接着献元宵。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歇,说道:“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到了宋代,民间更加重视元宵节了,赏灯活动更加热闹,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在清代赏灯活动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相传还与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有关。据说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在御花园里赏梅,突然看见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于是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元宵虽然好吃,但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几点要注意:首先吃元宵要细嚼慢咽。元宵粘性很强,老人和小孩吞咽功能退化,易卡在喉咙里造成窒息,因此吃元宵要细嚼慢咽。其次煮好的元宵要及时吃,生元宵的糯米粉含水量较多,久放会变质,受冻易煮破,因此元宵最好现做现吃,不要存放时间过长。另外,由于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热量很高,对于身体过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都不宜过量摄取。
挑选元宵时也有一些小窍门。有的元宵看上去色白如初,烧煮后却成红色。这说明糯米粉已经变质。人们食用发红的元宵后,可能感到消化道不适,出现腹泻呕吐。如果食用量大,而体质较差,会引起心律紊乱、肝肿大、甚至昏迷。因此一旦发现煮好的元宵发红,就不要再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