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勤俭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77700000012

第12章 井底之蛙(1)

比喻见识短浅,而又自高自大的人。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一只青蛙掉进井里,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便对海鳖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而你为什么不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青蛙这么一说,就想到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踏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海域宽广,一望无边,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正快乐呀!”

青蛙听了海鳖对大海的叙述,才知道世界太大了,自己太渺小了。

长城自坏

指杀害守卫边疆的将士。

此典出自唐·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叫檀道济,他奉宋文帝之命带兵跟北魏作战,在与北魏的30多场交战中,他每战必胜,因此之故,北魏军队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作战。

檀道济班师以后,进封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权力很大。因此朝廷对他非常猜疑害怕。朝中的一些大臣经常说他的坏话。当时,宋文帝连年生病。宋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刘义康担心宋文帝突然死去,这样檀道济就无所畏惧,无人能制服,因此彭城王想方设法要除掉心腹之患。

有一年,宋文帝病得很重,刘义康就借口北魏军队要入侵,召檀道济到朝廷商议对策。檀道济一进京城,就被关进监牢。刘义康又下令收捕檀道济的儿子和心腹大将,连擅道济一共八人,把他们都杀害了。

檀道济被捕时,怒火直冒,圆睁双眼,脱下头巾,掷在地上,大声说:“你们这样干,就是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长城自坏)!”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都高兴地说:“檀道济一死,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有一次,魏军一直打到京城附近,宋文帝登上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城墙,望着敌军旗帜,忧心忡忡,叹了一口气,悔恨地说:“要是檀道济还活着,怎会让敌人猖狂到这种地步!”

见异思迁

迁:改变。意为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

此典出自《国语·齐语》。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达理,不计小节,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国管仲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

“相国,你看我们齐国人多地广、行业繁杂,怎样才能让百姓都安居乐业呢?”桓公问。

“我们国家人口的确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着说,“他们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势必会相互影响,还可能引起混乱,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散管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其实,让他们散居,不仅可以使他们乐业、敬作,还有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那长大后就会专心致力于本行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这对我们国家将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手不释卷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着了迷。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汪引《江表传》。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一员大将。从小食不果腹,没有念过几天书。但从军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可由于没有文化,却无法记录成功的战例。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当专家,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你很聪明,更应该读些书。”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然后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过了一会儿,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忙中偷闲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坚持不懈。同时他还研究评论书中的一些观点。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当时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了。

吕蒙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和鲁肃共同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升堂拜母

进入后堂去拜见友人或故人的母亲。指结成深厚的情谊,如同一家。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他独断专政,不听他人意见,飞扬跋扈,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各路军阀的不满,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是其中积极的一个,可是他无法抛下家眷,左右为难,苦无良策。孙坚的长子孙策,那时才15岁,他结交了不少江东名士,很有些少年英伟的名声。舒城有个周瑜,年龄与孙策相仿,也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少年,慕名从舒城来到江东拜访孙策,两人在一起谈论时事经纬,武艺韬略,十分投合,成了好朋友。

周瑜见孙坚满面愁云,问明缘由后对孙策说:“我家有一所宅院空着,可安置你全家住下,伯母如果愿去,是很方便的。”孙策回去一说,孙坚和夫人也很赞成。这样,孙坚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了,就把搬家的事交给孙策去办。

孙策把母亲、弟妹以及家常需用器物搬迁到了舒城。周瑜对孙母吴氏十分尊敬,把她当作母亲侍奉,每天一早,必与孙氏兄弟一同来到堂上跪到孙母面前,一起向母亲叩拜请安(升堂拜母),每到这时,吴氏总是喜不自禁,伸出双手先把周瑜搀起,把他当作儿子看待。由于,周瑜与孙策年龄上相差无几(周瑜只比孙策小两个月),且志趣相投,故如同胞弟一样亲近,感情极好,如家人一般。

今是昨非

现在是正确的,过去是错误的。含有悔悟的意思。

此典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不愿同一些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因此辞官还乡,归隐田园。

丢官以后,他家中生活实在困难,又不甘心碌碌无为,因此在41岁时,又经他叔父推荐,出任彭泽县令。

他刚当了80天县令,郡守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工作,他不能忍受督邮的侮辱,又挂印而去。回到家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在这篇文章的序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动离职的情况,并发出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过去确实迷失了道路,但好在迷失的路还不远,现在已经觉悟到今天所作是正确的而昨天所作是错误的了。晚年,他致力于钻研学问,过着清贫的生活。

六出奇计

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秦末汉初的陈平,他是一个较有智谋的人,当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先后投奔魏王咎、项羽等,但由于不被重用,最后又归顺刘邦。

刘邦问陈平:“你为什么一会儿替魏王做事,一会儿替项羽做事,现在又来替我做事?”

陈平回答说:“魏王和项羽怎么能够跟您相比呢?我听说您能够知人善任,爱惜人才,所以来投奔您。”

后来,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里,刘邦问陈平怎么办。

陈平说:“只要你拿钱去收买项羽身边的人,挑拨他同范增、钟离昧等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解围。”

项羽身边的一些人被收买后,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要叛楚降汉,项羽从此就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见了使者,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范增将军呢,原来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叫人撤去酒席,换上粗食。使者回去报告项羽,项羽就对范增产生怀疑,把范增气走了。接着,刘邦又根据陈平的建议,夜里从荥阳城的东门放出妇女2000人,项羽以为汉军要突围,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东门,刘邦便从西门逃了出去。

韩信破齐后派人去向刘邦提出他要做齐王,刘邦当着那人的面要发怒,陈平暗中用脚踢他,暗示他叫他同意。那人走后,他对刘邦说:“你暂时忍着,不然韩信会起兵作乱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有人密告韩信要谋反,刘邦问计于陈平,陈平说:“你可以假装去云梦视察,在陈这个地方会见诸侯,等韩信来了就逮捕他。”韩信果然到陈的郊外来谒见刘邦,刘邦把他抓了起来。

汉高帝七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大军围攻晋阳,刘邦率军30万御驾亲征,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没能解围,最后陈平以重金贿赂冒顿的皇后,使刘邦得以脱险。

陈平投奔刘邦后,在六次关键时候,六出奇计使刘邦化险为夷,他因而也六次加官晋爵,深得刘邦信任。

斗南一人

形容一个人获得尊敬,被称为第一。

此典出自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是唐代名臣,在并州都督府担任法曹时,有一次,与狄仁杰同任法曹的郑崇质奉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出差办事情,他母亲却正在生病,而此时派他去很远的地方办事情,很不合时宜,狄仁杰很为郑崇质担忧,便想为其分担,便主动向上司——长史蔺仁基请命说明原因,愿意代郑崇质前往。

蔺仁基了解了真相后,不仅答应了狄仁杰的请求,而且深为感动。因为那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之间在闹别扭,常常意见不一。蔺仁基主动找到李孝廉说:“狄仁杰与郑崇质都是法曹,却能主动将困难揽给自己,对别人给予体贴照顾,对照狄仁杰的高尚品行,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从此,两个人又合好如初,并且对狄仁杰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他们给予了狄仁杰如此高的评价,不但没言过其实,而是恰如其分,在狄仁杰执政期间得到证实。例如,在他任大理丞时处理了一年之内积压案件涉及到的人数达17万个。

当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一株柏树。唐高宗李治认为他这样做,使皇帝成了不孝之子,定要杀头治罪。狄仁杰却认为只要撤去权善才的职务即可,不必杀头。皇帝一再坚持要杀权善才,别的大臣也都不敢再说什么,并劝狄仁杰也不要再说什么了。但狄仁杰仍争辩说:“汉文帝时,有人盗走了高祖庙的玉环,因为对判刑的轻重意见不一,廷尉张释之也曾与汉文帝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英明的君主是讲道理的,忠臣是决不会被威武所吓倒的。陛下如果不听我的建议,我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张释之呢?国家法律对犯什么样的罪,该判什么样的刑是有明文规定的,不能把未犯死罪的人当死罪处置,如果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千年之后人们怎么评价您呢?我也不愿屈从您的旨意而去杀权善才,以致让您成为无道的君主。”

李治听了狄仁杰的论述后深有感触,做为一国之君,怎能践踏国家法律呢,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并升任狄仁杰为侍御史。

狄仁杰还有许多政绩为人称道,传名于世,成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清官和政治家。

“斗南一人”就是“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简称。

以古非今

用古事非议当今的政事。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平六国,安天下,创下丰功伟业。有一年,为了庆贺自己的寿辰,在咸阳宫摆宴宴请众臣。

酒宴开始以后,仆射周青臣大肆称颂秦始皇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原来是齐国人,对秦始皇本来就怀恨在心,听了周青臣的话很是反感,嘲弄他说:“我听说古时传至千岁的圣君都是封子弟、功臣为王,互为辅政,可是陛下统一了天下,而子弟仍是匹夫,这是违反先君的古法的,然而周青臣还一味地阿谀奉承,这不是加重陛下的过失吗?我看他不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