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勤俭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77700000014

第14章 鸟尽弓藏(1)

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废弃或遭害。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越世家》。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朝政,积蓄了二十年,终于使国家转弱为强,最终打败了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书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

“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紧接着会被杀掉煮了吃掉;敌国消灭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

“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了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还活在人世,只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勾践最后还是逼文种自杀了,文种临死前很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指牛的肛门,比喻宁可在一个小地方说了算,也不在一个大地方受他人领导。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时秦国大肆向外扩张,其余六国随时有灭亡的危险,为了保国,著名政治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但是韩国要向秦臣服,苏秦向韩国国君讲道理:“宛穰洧水,南边的陉山,也都是易守难攻的好地形。你们有几十万军队,又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士卒能把箭射出六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你们的剑戟锋利异常,在地上能砍断牛马,在战场上能刺透敌人的甲盾。以韩国士卒的英勇来看,那是以一当百。韩国具备这些优势,又有像大王这样的贤明圣主,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您却要向秦国投靠,这不仅是韩国的奇耻大辱,而且还要被天下人笑话呀!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宁可做小鸡的嘴巴,也不做牛的屁股(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嘴虽小,但能遍尝食物的味道;牛屁股虽大,只能排放粪便。今天您想投靠秦国,这与做牛屁股有何区别呢?以大王这样圣明,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兵力,然而却招来牛屁股的恶名声,我苏秦也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苏秦的话说得韩国国君汗颜、羞愧。未战先降,愧对臣民。为表决心拔剑起誓:“寡人宁死,决不屈服秦国!”

半部论语

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此典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北宋名相赵普原先是后周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下。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他不适合再当宰相。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清楚得很。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这我就不相信了。”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微臣确实只读过一部《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赵普逝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仅一部《论语》。

市无二价

做买卖没有两种价格。形容生意无欺诈行为。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在汉元帝时期,王莽利用手段,得到元帝信任被封“安汉侯”。他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为了称帝他毒死汉平帝,为掩人耳目,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实行监国。又为登上宝座,派出八个风俗使了解民情,看看是不是利于他登基。

半年以后,风俗使回京复命说:“现在八方民风已经比前些年大大改善,社会秩序非常好,跟文景之治那时候差不多了。百姓们丰衣足食,看不到饥民饿殍。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厚向善,几乎没有民事纠纷,所以官府也没有案件要办。市场上买卖公平,同一种商品没有两种价钱(市无二价),也没有以次充好、擅自提价的欺诈现象……”

风俗使的话给王莽以极大的欢喜,这一切的一切意识着王莽的登基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民众反抗的。

于是,他制造了一个天命的神话,假借一块深井挖到的白石,上刻“安汉公为皇帝”六字宣示上天的旨意,终于“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礼顺人情

指人们的人情往来,是合乎情理之事,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府里有个府吏,叫卓茂。在一次坐车外出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硬说卓茂拉车的马是他丢失了一个月的马。

卓茂心想:“这马我已经使用多年,怎么会是他的呢?”但性情宽厚的他没有吱声,把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回去,走了几步,回头说:“以后要是发现这马不是你的,请送到丞相府。”

过了几天,那个人果真把马给卓茂送回来,原因是他的马已经找到了,并真诚地向卓茂道了歉。

卓茂后来到地方上做县令,一天,有人来报告卓茂,说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是他向你索要的么?”卓茂问。那人说不是。“是你托他办事,他收受的么?”那人又说不是。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我送给他的。”

卓茂很纳闷问:“这不是你情我愿的吗?那你要告什么?”

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官吏收受老百姓的东西么?”

卓茂说:“人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有仁爱,懂得互相敬重。人与人之间是以礼、义相维持的,法律禁止的是索贿受贿,而你送米肉是属于礼,礼是合乎人情的(礼顺人情)。”

立地书橱

两脚立着的书橱。称赞学识渊博的人。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了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让枣推梨

形容兄弟之间相互谦让友爱。

此典出自《南史·王泰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王泰是南朝时人,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礼貌。

有一次,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块儿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他们的奶奶非常疼爱这些可爱的孙子们,每当她看到孙子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她就会快乐得咧开没牙的嘴巴呵呵地笑。

奶奶那儿还总是留着许多好吃的东西,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总是拿来分给孙子们。这天,奶奶看着孙子们玩了一阵,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端出一盘枣子来分给他们吃。小伙伴们一见又有好东西吃,都赶紧围着奶奶,伸着小手向奶奶要。只有王泰仍站在一边,一点也不着急。

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欢吃枣子了,见他站在一旁不动,就叫王泰过来,问道:“你不是很爱吃枣子吗?怎么不过来拿呢?”

王泰用手指着小兄弟们,回答说:“奶奶,您让他们先拿吧!剩下的给我吃就行了。”

奶奶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宝贝可真懂事!”

比王泰更早的孔融也有一个礼让的故事。孔融是汉朝人,是个很有名的文学家。他小的时候也很懂事,从不和哥哥们争抢东西。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妈妈经常拿梨来分给他和哥哥们吃。每次分梨时,妈妈都让他先挑。一般的小孩四岁时知道什么呀?吃起东西来肯定是挑最大的,可是孔融却每次吃梨都挑最小的。妈妈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就问他:“你怎么老是挑最小的吃呢?”

孔融很认真地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当然应该吃大的。

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嘛!”

妈妈听了,赞叹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这些道理,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让枣推梨”也作“推梨让枣”。

奴颜婢膝

奴颜:奴才的谄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敌人卑躬屈膝,献媚求宠。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陈仲微传》。

陈仲微是南宋度宗时的著名谏官。宋度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师贾似道。

贾似道见度宗十分昏庸,就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而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吞金灭辽,又迅速占领了北方大半个中国,南宋危在旦夕。

陈仲微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急万分,他大胆上书,严厉指责贾似道误国,并认为宋度宗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谏书中又从宋朝的历史上进行分析,认为北宋徽宗时代和南宋高宗时代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些奸相都是对敌人奴颜婢膝,以致误国误民。

他还在谏书中希望宋度宗和贾似道以历史为镜子,能够彻底悔悟,改过自新,共御外敌。

但是,宋度宗不听陈仲微的劝谏,继续重用贾似道。直到度宗死后,谢太后当政,才将贾似道放逐。没过多久,元军兵临城下,南宋灭亡了。

发踪指示

指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踪。比喻幕后操纵。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从刘邦封为沛公以后就协助刘邦,处处与刘邦一致,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高瞻远瞩,在一次占领秦都咸阳时,看到秦保存的文献档案的重要性而保存下来,事实证明了萧何这一行为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又因举荐韩信,而得到刘邦更加的信任。

刘邦引兵东出,平定三秦,又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均留守关中。萧何不仅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为刘邦军队源源不断地供给军粮和新兵,确保了刘邦在一再军事失利之后仍能东山再起,并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邦认为在打天下时萧何应居首功并准备奖赏于他,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将的反对,说萧何功劳不能与他们相比,一个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只不过在后方,能有多大功劳,实在相差太远。

刘邦听后,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都打过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