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人,汉初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熟谙兵法,常能创造性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在楚汉战争中,他战功最大。刘邦称赞他“战必胜,攻必取”,列为兴汉三杰之一。先被封为齐王、楚王,后贬淮阴侯,最后为吕后所杀。韩信善于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统兵“多多而益善”,曾参与整理汉前兵家著作;并著有兵书三篇,及收集、补订军中律法,可惜都已失传。
韩信未从军前,家贫,既无善行可以推荐为吏,又不能经商务农,常寄食他人,为人所厌恶。
一日,韩信在城外淮水钓鱼,一年长洗衣妇女见他饿得可怜,连续供养他数十日,韩信非常感激,说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老妇听后非常生气,对他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见你可怜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望你报答?”这一出于恳切期望的指责,给了韩信以极大的激励和鞭策。
有一次,一个青年屠户成心侮辱韩信,指着他说:你虽然个子高大,常佩刀剑,但心里是胆怯的。你如不怕死,就拔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注视了好一会儿,还是忍气吞声地从青年胯下爬了过去。后来韩信当了楚王,回到淮阳时,把这个屠户年找了来,授予他中尉官职,并对诸将说:“这人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就不能杀他吗?只是杀之无名,所以忍受。”由此可以看出,韩信确实“志与众异”,不肯因小不忍而乱大谋。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各地群众奋起响应,韩信也参加了项梁的反秦军,项梁死后,即随项羽,被任为郎中(管理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的小官)。韩信虽曾向项羽献策,但未为项羽所用。
韩信因不被项羽重用,遂投奔刘邦,但此时韩信尚未出名,在汉军中也仅任连敖小官。一次韩信坐法当斩,同犯十三人已斩,仅剩韩信时,他见到滕公夏侯婴,急向滕公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遂将其释放,通过谈话很赏识他,即将韩信情况向刘邦报告,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未认为韩信的才能有何过人之处。
韩信与萧何交谈数次,萧何也很赏识他。汉军到南郑时,一路上逃走的将士已有数十人。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几次推荐自己,而刘邦仍未重用,于是也不辞而别。萧何认为韩信是一难得的将才,遂亲自将韩信追回,并向刘邦推荐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这才下决心重用韩信。拜其为大将军。刘邦向韩信与项羽争夺天下统治权的策略,韩信首先对项羽进行了分析,他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接着又分析了刘邦的有利条件,他说:“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楚怀王曾与诸侯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韩信过晚。
韩信在首任大将时就提出了上述《汉中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刘、项的优劣作了精辟的分析及对比。指出项羽在政治上“所过无不残灭,天下多怨”;以坑害秦卒的三秦王王关中,秦民恨之;分封不公,诸侯不平;不能任贤,士不为用。而刘邦入关,秋毫无犯,除秦苛法,深得人心。结论是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其强易弱”,非常中肯,实为《汉中策》的精华。韩信又指出项羽舍关中都彭城,以反用不得人心的三秦王去阻挡刘邦,是战略上的两大错误,判断“三秦可传檄而定”。纵观整个楚汉战争,《汉中策》实起了首要的战略指导作用。明人唐顺之认为比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史记评林》也说可与《隆中对》媲美,有一定道理。
韩信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指出汉军“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宁,不可复用。”建议“不如决策东向。”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开始准备还定三秦。
还定三秦的战役方针是:“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是章邯的封地,在咸阳之西,首当汉军之冲,故先袭雍。战役指导是采用突然袭击。刘邦就国时,采纳张良的建议,烧绝了关中至汉中的栈道,以麻痹项羽,现汉军突然秘密出陈故道,这就保障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
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田荣起兵反楚,夺占三齐,自称齐王,项羽亲率军北击齐。八月,汉军开始行动,第一个袭击目标是位于陈仓故道北口的陈仓(陕西宝鸡),雍王章邯仓促应战,被汉军击败。汉军再击好峙(陕西乾县),雍军又败。汉军遂围雍都废丘(陕西兴平),同时遣诸将分兵略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降。刘邦遂定关中,实现了还定三秦的目的。
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刘邦率军出函谷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及魏王豹等先后降汉。乘项羽率主力在齐之乱,刘邦于当年四月间袭取了彭城。但由于骄傲轻敌,疏于戒备,被项羽返军击败,退守成皋、荥阳一带。原已降汉的魏王豹等诸侯,不少又叛汉投楚。刘邦决定以主力坚守成、荥一线,同时联络英布,争取彭越,命他们扰乱楚军后方。当时魏王豹据东,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切断荥阳与关中的联系,对刘邦威胁最大,于是决定以韩信为丞相,与灌婴、曹参首先击魏。魏王豹集结重兵于蒲坂(山西永济西,黄河东岸),塞临晋渡口,企图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的战役指导是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在临晋黄河西岸调集大批船只,布置佯渡,以牵制住蒲坂的魏军;自率汉军秘密向北转移至夏阳(陕西韩成西南,黄河西岸),出其不意地用木罂(以木料夹缚陶瓮做成的木筏,浮力大,可载人马)渡河,奔袭魏军后方要地安邑(山西夏县西北)。魏王豹仓促返军迎战,兵败被俘,魏地悉定。
此外,汉军不仅消除了对左侧背和关中后方的威胁,而且收魏降卒,加强了汉军,并得以控制荥阳以北黄河北岸地区,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韩信破魏,是一次渡河进攻的战役。河川进攻,双方被河水所隔,进攻一方容易隐蔽企图,可以秘密调动军队和渡河器材,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区渡河,如再增加一些佯动措施,实行声东击西则更易成功。所以声东击西成为后来河川进攻的常用样式。这次韩信主力在夏阳实行远敌渡河,距佯渡点临晋在百里以上,成功的公算更大;且魏国的重兵在蒲坂,国都却在平阳(山西临汾西),由夏阳渡河袭安邑,正好切断魏军的后方联络线,可以把魏军聚歼在安邑西南黄河拐角处。韩信所选的主要突击方向也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