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年轻时就远近闻名,曾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他中年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仅对我国,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孔子从事教育活动几十年,“弟子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弟子中大多数出身贵族,但也有一些出身于接近平民的“士”的阶层,个别的还有出身于“贼人”、“野人”或“鄙人”。而且各诸侯国的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比较广泛地传播了古代文化知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他以自己为例,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又说“多学多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提倡在学习态度上,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还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不猜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些都是孔子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归纳而得到的,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是十分可贵的。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提倡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他提出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论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只思不学就会陷于空想。他还强调“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即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把知识积累升华到理论思维的层次,它包含了关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的见解。
孔子的许多见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他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美国纽约出版的《人民年鉴表格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其中孔子列为榜首,书中说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思想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