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与发现
2685100000005

第5章 环球探索(5)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又是另一番景象。考古学家们断定大约建于4500年前,由于建在海边的峭壁上,可以在上面俯瞰苍茫无际的地中海。这个庙宇的底层呈扇形,是典型的马耳他巨石建筑的特征。那些大石块由于峭壁的掩护,很少受到侵蚀风化,保存得相当完好。

太阳神庙

最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名为“蒙娜亚德拉”的一座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它的结构很奇特,人们在惊叹之余又觉疑雾重重。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绘图员曾对这座庙宇进行了仔细的测量,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他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这座庙宇实际上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保罗·麦克列夫指出,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节令。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座神庙是在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也就是说离现在已经1.2万年了。

1.2万年以前,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石器时代的马耳他岛居民真有这么高的智慧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它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是什么因素激发了他们建造巨石建筑的疯狂热情?而这些知识又为什么莫明其妙地中断了?这一切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回答。巨石无言地耸立着,把一切高深莫测的疑问保持在一片沉默中。

失踪的罗德岛巨像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寿命最短的一个,存世仅有56年便在一次大地震中被摧毁,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秘密和想象的空间。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罗德岛人为什么要修建它?它被摧毁后的遗迹去了哪里?围绕这些热门话题,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进行着探索发现之旅。

罗德岛的神话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代,希腊诸神为争夺主神之位展开了大战,宙斯最后获胜,成为万神之王。宙斯登上宝座后开始分封诸神,但忘了给当时正出巡天宫的太阳神阿波罗留下一块封地。阿波罗回来后大为不悦,宙斯于是施展神力,指着隐没于爱琴海深处的一块巨石分封给阿波罗。巨石欣然浮出水面,欢迎阿波罗的到来。这块晚到的封地被蔚蓝色的海水所围绕,风光秀丽,气候温暖,阿波罗颇为满意,便用爱妻罗德斯的名字将此岛命名为罗德岛。

空前绝后的阿波罗神像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国王安提柯的儿子达摩瑞斯率领4万军队入侵罗德岛,罗德岛居民面对强敌英勇奋战,最终凭借天险打败了马其顿军队。为了庆祝这场战争的胜利,罗德岛居民准备修建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巨像。因为传说中太阳神阿波罗是罗德岛的保护神,是他护佑罗德人战胜了入侵者。于是他们把缴获的马其顿军队的铜制武器统统集中起来,共收集了12.5吨,然后把这些枪械予以熔化,并由雕刻大师哈列塔斯负责神像的修建。哈列塔斯进行了细心的构思和设计,于公元前294年开始修建工程,用时12年才宣告完成。

公元前282年之后,一座巨大的塑像便开始矗立在罗德岛港口的入口处。据记载,这座太阳神巨像高达33米,重12.5吨,一个手指头就比人还要高。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石头和铁柱加固,外面用青铜包裹。传说太阳神雕像头戴太阳光芒的冠冕,左手拿着一副神鞭,右手高举着一把火炬,两脚分开站在罗德港的两边,来往船只从其腿中间穿过,非常雄伟壮观。

不知去向的太阳神像

公元前227~前226年,罗德岛连续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岛上的城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太阳神像也从它的膝盖处断裂开了,倒塌在地,只留下台座和两条小腿。900年后的公元653年,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巨像残骸,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残骸运送到叙利亚,卖给了一位商人。据说那个商人用了880头骆驼才把残骸运完,以后巨像就不知去向。

由于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在世时间非常短,历史文献中对他的具体形象记载的非常少,人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的零星文字和考古发掘来想象他的模样。11世纪时,人们认为太阳神巨像右手举着投枪,左手按着长剑,站立在港口上,但也有人认为太阳神是驾着马车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又认为太阳神手持火把,两脚分开站在罗得港两侧,威严的注视着远方。

争论不休的神像外形

1919年,法国历史学家弗·普洛萨提出,罗德岛巨像应该是太阳神驾驭着四马二轮的战车的形象,巍峨的矗立在罗德港口。1932年,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阿里别尔·加布里埃尔则指出,太阳神巨像为正立的裸体像,他右手举着火炬,左手紧贴体侧夹着长矛。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盖尔别尔特·马力安认为太阳神巨像应该是站在地上,右手挡在前额,双目远眺,左手则是背搭着一件长衫的形象(如上图)。

如此种种的猜测争论不休,没有一种能够取得普遍的认同,因此到目前争论仍在继续,较多的看法是太阳神左手执神鞭,右手举火炬,双腿分跨罗德港两侧,然而也有人从力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这样的雕塑根本不可能站立,因为12.5吨的重量和33米的高度早就把它压垮了,但从仅存的资料上看这种设想最为接近文献记载。也许只有找到罗德岛巨像的残骸才能最终确定它的真实面目。

消失在地图上的楼兰古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诗句,句中所描述的楼兰是中国唐朝时期的边陲重镇。然而,大约在距今1600年前,曾经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竟然神秘地消失了,只是给后人留下了在戈壁大漠中一处残垣遍野的古城遗迹。

神秘的楼兰古国

楼兰古国位于新疆若羌县北边,罗布泊的西北角处,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我国西汉时期,楼兰城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汉书·西域传》说,鄯善,本名楼兰。张骞在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节频繁地往来于丝路,楼兰成了必经之地。但是楼兰王经常攻劫汉使,又做匈奴的间谍,于是,汉武帝派兵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归属汉朝。楼兰虽降了汉朝,但是又常常摇摆于汉与匈奴之间,对汉朝的态度时降时叛。故西汉中央政府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王,更立其弟尉屠耆为王,并改楼兰为鄯善。鄯善国得名由此开始。公元442年,鄯善国被北方消灭了,国民分成了两支,一支由国王比龙率领迁往且末,最终消失在戈壁沙漠中。而另一支由其世子率领归降了沮渠安周,后又随安周向北迁居高昌和伊吾(今哈密)。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个神秘古国的记载简短而含蓄:“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楼兰古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和中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商旅云集,热闹非凡。但在唐朝之后,楼兰古国如同昙花一现般突然消失了,与中原失去了联系。

重见天日

正当楼兰古国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时候,1900年3月,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探险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埋藏在沙丘下的古城,这就是消失多年的楼兰古国。如今的楼兰古国已经变成了一堆残垣断壁,多年以前的繁华景象早已被苍凉、悲壮的墙垣所代替。这里的城墙土质粘性很大,经过层层夯实,专家介绍,城墙和城门的夯土都是典型的来自中原的营建方式。

从古城的遗迹中能够发现楼兰古国是标准的汉代建筑风格,城市功能齐全,布局分明。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内的房屋全部是用胡杨木搭建,用柳条编织成墙壁,上面再抹上一层厚厚的黏土。残留的城墙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古城高大威武的模样。

消失的原由

在人们为发现楼兰古国而欣喜之余,一个更大的谜团又映入了人们的脑海。繁华昌盛的楼兰古国为什么突然就销声匿迹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座城市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各种说法纷纷而至。有人说是因为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也有人说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还有人认为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但是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罗布泊的游移是造成楼兰古国消失的主要因素。罗布泊的河床中堆积了大量河水所携带的泥沙,当泥沙越积越多之后,就淤塞了原先进入罗布泊的河道,堵塞了水源。丧失了水源供应的罗布泊只能开始向北边移动,形成新的湖泊。而北移的罗布泊使得楼兰古国的水源开始枯竭,城中的百姓无法生存只好纷纷弃城而走,留下一座被肆虐的沙漠风暴湮没的空城。

秦兵马俑之谜

1974年3月11日,对整个世界的考古界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的日子。在这一天,在中国陕西西安市东35千米处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发现了沉睡千年的秦兵马俑。这个消息立刻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全中国,也震惊了全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秦俑的概貌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面有2门,东、西、南3面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等。陵墓地宫中心位置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在陵墓东1.5千米处有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到目前为止,到目前为止,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等大小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考古人员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谁是秦俑的主人

关于“秦俑坑是谁的陪葬坑”这一问题,有人认为兵马俑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现已证实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墓不在俑坑附近,所以此说法不正确。秦俑考古队在1975年明确提出:秦俑坑是始皇嬴政陵的陪葬坑,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内已出土吕不韦戈6件、寺工戈1件、寺工铍16件,这些兵器都带有始皇纪年的铭文。另外,还有寺工矛5件、寺工錞10余件。在马络头的革带上有朱书“寺工”二字,“寺工”是秦始皇时代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中央官署机构。一号俑坑出土的铺地砖上已发现陶文70余件,均属于始皇时代。

谁是秦俑的设计制作者

兵马俑的设计者是谁,文献没有记载。按照当时的规定,古代皇帝陵园的规划蓝图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设计的。兵马俑是在公元前221~前210年修建的,在此期间的丞相有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人。这几个人中由谁主持设计兵马俑是很难断定,只能猜测是由负责具体工作的右丞相主持设计的。

俑坑内为何没有铁兵器和盔甲

数十年来,兵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铜兵器,铁兵器只出土铁矛一件、铁镞两件。秦俑坑内为什么没有铁兵器呢?考古专家经过论证以后得出结论:战国和秦王朝时虽然已经出现了铁兵器,但因为当时利用炼铁制造钢铁兵器费时费工,不能大规模地制造铁兵器。到汉代由于炒钢和灌钢技术的发明,为铁兵器大规模地生产创造了条件,铁兵器才渐次取代铜兵器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这一取代过程始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才完成。

秦俑车马为何不披甲

考古专家说,车马披甲为重装车,用作冲车具有较大的威力,这种车不但臃肿、笨重,而且行动缓慢、不便。所以战国及秦王朝时多用轻车,马不披甲;到汉代伴随战车的没落,车马的马甲逐渐消失。俑坑出土的骑兵马不披甲,应是轻骑兵,这与当时时代的潮流是一致的。

兵马俑发现纵火痕迹

在最新对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发现兵马俑全部被一种黑色的物质所包裹着,那么这些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经过专家考证,这是木头被焚烧之后所留下来的木碳。经过对现场的勘测,这里被人大规模的破坏过,并被人为纵火焚烧过。是谁干的呢?这个最大的嫌疑应该就是项羽,因为当年鸿门宴就在这个地方的不远处。

武则天与无字碑

在西安市西北80千米的乾县梁山上有一座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在这里。令人奇怪的是这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的女豪杰,在死后她的墓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十分耐人寻味。

壮观的无字碑

乾陵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武则天留下的谜团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是聪明之举,况且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二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这种说法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二是,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迫害了很多的人,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所以不写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