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与文化
2685400000015

第15章 历史文化名人(4)

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着持久的影响。实际上,他扩展了戏剧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叙述、语言的表达和文学的体裁多个方面。评论家乔治·斯泰纳认为从柯尔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国的诗剧都是“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微小变化”。

莎士比亚还影响了托马斯·哈代、威廉·福克纳和查尔斯·狄更斯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独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莎士比亚。他的《白鲸》里的亚哈船长是一个经典的悲剧英雄,含有李尔王的影子。学者们鉴定出2万首音乐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关。其中包括朱塞佩·威尔第的两部歌剧——《奥赛罗》和《法斯塔夫》,这两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逊色。莎士比亚对很多画家也有影响,包括浪漫主义和前拉斐尔派。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直到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只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是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和“欧洲的良心”。

人物评价

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民主制度,强调自由与平等。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思想观点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做“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称做“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但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

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并且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伏尔泰自己不是科学家,但却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是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实验观的坚定支持者。他是一位重要的、有才干的历史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的世界通史《论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该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与从前大多数历史书不同:一是,伏尔泰承认欧洲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亚洲的历史;二是,伏尔泰认为文化史一般说来远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书中主要是写关于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关于国王及其相互间的战争。

文学观点

伏尔泰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

他的史诗《亨利亚德》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具有特色鲜明的独到之处。

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

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人物简介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可谓经济学的鼻祖。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正式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广泛,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理论著作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亚当·斯密将经济思想学派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今天的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

亚当·斯密生在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国富论》一书也否定了重农主义学派对于土地的重视,其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价值规律。

除此之外,他还创立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如:

1.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因为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假定个人能够完成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力,那么剩余产品通过交换行为就可以促使个人财富增加,这个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到私利与公益的调和。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2.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3.价值论

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的功用,后者表示拥有这一财货而对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4.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制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这个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如果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资本利润的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的增减,资本增加固然可以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同行业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他还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5.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6.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原则。

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拉普拉斯假设。

人物简介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1.5米多点的矮个子。

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地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康德自小身体不好,他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方圆40千米的范围。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他读书、写作,准备第二天的讲课。晚上10点左右睡觉。

三大批判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个人功利目的而做的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就去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在政治主张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类学》,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对其整个学说的概括和总结。

由于康德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把它比做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做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康德不愧为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将康德、柏拉图和奥古斯汀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但是如果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就决不会产生黑格尔的体系。19世纪末,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人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