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与地球
2685600000012

第12章 文明与灾难(3)

虽然这场爆炸式的增长势头正逐渐趋缓,但离结束还远得很。现在人类寿命得到延长,而且,尽管与前代人相比,如今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但现在全球大量妇女(18亿)进入生育年龄,因此,至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仍会持续增长。2050年,总数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留在80亿——差距取决于每名妇女多生还是少生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采取中庸路线,作为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当下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将达到90亿。最终数据究竟是多少,还得取决于每对夫妻在生育子女数量问题上所做的抉择。

人口增长的后果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势必引起人们警惕。当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蚀,冰川融化,鱼类逐渐灭亡,每天都有近10亿人忍受饥荒。几十年后,可能会多出20亿张吃饭的嘴,而且多数来自贫穷国家。将多出数十亿抱有脱贫愿望与权利的人,如果他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砍伐森林、焚烧碳和油、随意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他们同样会对地球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究竟该如何采取对策?人口警报早已拉响多年,得知这一消息或许能让我们略感欣慰。

臭氧层空洞

什么是臭氧层“空洞”

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穿的衣服可能会出现破洞。同样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同样会出现“破洞”。这种“破洞”一般位于臭氧层,称为臭氧层“空洞”。

臭氧与人类呼吸的氧气是“同胞兄弟”,它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下呈淡蓝色。由于这种气体略带臭味,因此被称为臭氧。

臭氧层中的臭氧密度会随着季节发生改变,春季的时候密度最小。从1970年以来,科学家们发现每年10月份左右,这时正好是南极春季,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会突然减少30~40%,形成“臭氧洞”。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观测,又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截止到2008年9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曾达270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的面积。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大致有三种原因:

1.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

2.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

3.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科学家们认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氟利昂。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氟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尽管数量很少,但足以使臭氧分子减少,直至形成“空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世界保护臭氧层行动计划”。1985年,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联合行动,保护臭氧层。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加强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人类为什么如此重视臭氧层空洞

臭氧在人类化学工业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通常用来消毒饮用水或用作漂白剂,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残余物质。

臭氧最大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侵害。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导致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严重影响地球生物的正常生存。

恐怖的紫外线

1.难以抵挡的紫外线

太阳光由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组成。进人大气层的太阳光有5%是紫外线。

紫外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中、短波紫外线则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伤害。

紫外线强烈作用于人的皮肤时,可使人类皮肤患光照性皮炎,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水肿等,严重的还可能诱发皮肤癌。紫外线强烈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等症状。紫外线强烈作用于人的眼部,则容易让人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还有可能诱发白内障。

2.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臭氧层

地球母亲的外衣出现了打不上补丁的空洞,人类作为地球之子,千万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帮助地球母亲护理好她的外衣,再也不能让母亲外衣上的“空洞”越来越大。

人类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尽量减小对臭氧层的伤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1)尽可能地购买带有“爱护臭氧层”或“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2)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应该去除其中的氯氟化碳和氯氟烃制冷剂。

(3)技师维修空调、冰箱或冷柜时,尽量不要将冷却剂释放到大气中去。

(4)积极宣传保护臭氧层的必要性,参加保护臭氧层的活动。

地球水荒

严重的水荒

地球的淡水储量仅占地球水资源总储量的2.6%,其中99%以上蕴藏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其余不到10%的淡水又有将近一半含在土壤和空气中,余下部分分布在江河湖泊中。今天,全世界淡水使用量是50年前的4倍,水荒正逼近人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水荒可能会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样,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自然资源难题。

衣衫褴褛的印度农夫望着龟裂的大地与干枯的禾苗,脸上露出恐惧与苦涩,不得不加入7000万饥渴大军,为些许饮水和食物背井离乡。

近几年,美国西部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旱季,西雅图市要求居民减少用水23%,减少淋浴次数和马桶水量,并拟订对超量用水者进行惩罚。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则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用水制度。

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曾汇成颐和园的一潭碧绿,明朝诗人曾吟诵道:“碧降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如今,这里的夜晚特别清静,人们只闻草虫低唱,再难闻泉水奔涌之声。

泉水枯竭!泉水枯竭!水资源短缺已向人类亮出黄牌警告。

有限的水资源

人类不论是利用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只能限制在水文循环允许的范围内。一个特定地区的用水量绝不能超过降水量。因此,水资源虽可以再生,但仍是有限资源。

世界人口增长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大了对淡水的需求。在以往的50年里,世界用水量增加了4倍,达到每年4130立方千米,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了1/3以上。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专家波斯泰文在《最后的绿洲:面临水源奇缺》一书中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源奇缺的时代。随着湖泊面积缩小,江河断流以及地下水位日渐下降,缺水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可见。”

大自然的报复

21世纪初,由于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冰川不断缩小。中国冰川总面积为5.9425万平方千米,目前正以年均131平方千米的速度在缩小。预期到2050年,1/3的冰川将会消失。亚洲的大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均源于此,如冰川消融势头得不到遏制,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整个亚洲大陆将会面临水危机。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则滑落至第88位,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只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年均11万亿立方米。据专家统计,21世纪初,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近200个城市淡水紧张,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贫水国的缺水状况

世界水荒首先发生在贫水国。中东的埃及、以色列、阿曼,亚洲的印度和中国,欧洲的波兰,非洲的利比亚、南非等国家的名字在贫水国的名单上赫然在目。在这些国家中,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中国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的淡水量远超过北方,因而使贫水国中又出现了特贫水地区。

农业灌溉用水过量。人口增长刺激了粮食生产,农业开发加大了淡水消耗,农业生产占去人类淡水消耗的75%以上。近50年来,世界灌溉面积增加了4倍。灌溉用水的一半是来自地下,地下水的过量开发使水源短缺,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又回到干旱状态。

城市用水贪得无厌。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管道像无数触角,伸向地下,伸向江河,贪婪地吮吸着有限的水资源。没有一件商业产品不以消耗淡水作为代价,例如,炼1吨钢,消耗淡水1500吨。生产1吨纸,需淡水900吨。

21世纪初,工业用水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200多立方千米上升至700立方千米。令人不安的是,城市和工业用水往往集中于某一地区,极易造成区域内的淡水枯竭。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渣,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

不在沉默中灭亡

不过,大量的垃圾集散地还在城郊。多少世纪以来,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垃圾被填在了城郊的沟坑洼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时间推移,过去堆放的垃圾堆上面又种上了蔬菜,盖起了高楼大厦,或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以及成年人们消遣的高尔夫球场……就这样,随着城市向外扩张,一堆堆垃圾被埋在了地下,悄无声息。

在沉默中爆发

可不知从哪一天起,这些一向沉默的垃圾终于不再沉静,而是在沉默中爆发了。

1994年8月1日,湖南省岳阳一垃圾堆放场突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1.5吨垃圾抛向高空,将20米以外的泵房和污水大堤摧毁。

1994年12月4日,四川省重庆市垃圾场爆炸,9名同场作业工人被当场埋没。

1995年10月27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县阳坊镇一公司员工宿舍爆炸,造成4人严重烧伤,其中1人烧伤面积达95%。爆炸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位于宿舍旁边的垃圾场。

以上仅仅是发生在中国的几次爆炸事例。而实际上,垃圾爆炸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闻,垃圾“爆炸”也不仅仅限于此。

城市里的垃圾隐患

首先,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增加,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因而导致垃圾在城市“无处藏身”而“爆炸”。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垃圾约100亿吨,其中大部分产生于城市。因此,许多城市垃圾爆满,大量的垃圾何处去已成为了众多城市的一大隐患。

以中国的几个城市为例,1993年飞机航测表明,在北京郊区垃圾占地面积有46.7公顷,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500多个。

因此,北京曾一度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上海市日产生活垃圾约1万吨,在城郊堆放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垃圾堆有2000多个;长沙市湘江两岸垃圾乱堆乱放曾形成了有5000米之长的垃圾带;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均有类似情况。因此,有人戏称“垃圾围城城欲摧”。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主要成分早已不是过去的尘土灰渣,取而代之的是菜叶、纸张等有机成分。因此,堆放垃圾产生的危害日益增大,成为了埋在城郊的一颗颗实实在在的炸弹。

城市垃圾的危害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已引发了许多“爆炸”事件,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后果。如塞拉里昂首都弗里敷,由于垃圾在大街上经常堆放,导致1977年连续发生两次霍乱,大量人口因此而死亡。

印度著名城市孟买,由于居民垃圾随便丢弃于狭窄的房屋过道,年复一年,这些垃圾堆积如山,加上这里天气炎热,垃圾分解腐烂迅速,成了蚊子、苍蝇、老鼠的滋生繁殖场所,严重危害了居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再如埃及首都开罗,由于管理不善,裸露堆放的垃圾常常发生自燃现象,致使该市空气污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在中国,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由于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垃圾处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发生污染,因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于江河湖海,或裸露堆放于城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许多城市郊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冲天,出现了许多触目惊心、令人难以容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贵阳市曾因垃圾污染,使该地居民饮用水大肠杆菌超过标准770倍之多,含菌量超过标准2000倍,从而暴发了1983年痢疾大流行。

人类采取的措施

面对垃圾的困扰,人类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垃圾大战。日本东京市长会议曾七次提出:“不是垃圾把我们淹没,就是我们把垃圾消灭掉,这一场严重的战争,必须采取紧急对策,晚一天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美国废弃物专家研究会向国会提出:“必须克服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自发性,加强对治理城市废弃物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科学性,应同城市整体规划、区域地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计划结合起来,制定出近斯、中期、远期的综合治理城市废弃物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达到全面治理城市废弃物的目的。”

在这场垃圾战中,人类已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发展了多种垃圾处理法,如利用垃圾制沼发电、垃圾热解制取蒸气、垃圾制造复合有机肥等。

白色污染

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塑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的家里到处都有塑料的影子。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塑料更是占尽了风光。

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与塑料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但是,塑料也是令人类头痛的环境污染源之一。

白色污染物来源

市场上的食品袋,可以盛放干、湿、生、熟食品,是安全无毒的。食品厂、蜜饯厂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当然也是无毒的。用来包装日用商品、衣服鞋袜、电气用具、五金零件的塑料袋,就可能有毒,不宜盛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