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地球上最受欢迎的颜色。
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奥运会……绿色,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提及,科学家们甚至还有了绿色人类的梦想。
绿色,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一种信念、一种无声的语言。
用绿色来装点地球,已成为地球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地球需要绿色,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更多的绿色来装点地球,使地球这颗生命之星变成一颗充满绿色的生命之星吧!
关注地球,保护环境
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诞生了,这是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自此,人类意识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列中。
然而,地球所遭受的破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愈合的。目前,地球上仍存在着“十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营造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世界地球日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计划于1970年4月22日举办一次校园运动,主题是反对越战。可是,活动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议将此次运动的主题改为环境保护。
尼尔森听到海斯的建议后,感到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海斯的建议,并设想举办一次环保演讲会。
不久,海斯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在美国各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社区活动,将活动的主题定为“地球日”活动。此外,海斯还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
1970这年,海斯倡导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统计,在“地球日”当天,有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支持这次活动。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此次活动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
1971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团体参与了“地球日”的有关活动,总人数达2亿多。人们通过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方式,积极推广“地球日”精神,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并进一步向政府施压,希望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把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众望所归,世界地球日终于走向了千家万户。
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保护地球是一项很宏大的活动,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世界上所有人的能力加在一起就是无穷大的。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自己的能力,只要我们随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身作则地去爱护地球,相信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1.饮食
(1)平时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素食,少吃一些肉食。
(2)合理安排饮食,不要浪费食物,日常饮食最好在家吃。
(3)拒绝使用“泡沫塑料”,采用环保用具。
2.衣物
(1)尽量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做成的衣服。
(2)根据洗衣标准来购买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3.居住
(1)多选择二手家具。
(2)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来装饰房间。
(3)节约珍贵的水源。
(4)节约用电、用气等。
4.出行
(1)经常在楼中居住、办公的人,在不赶时间的前提下,不妨试着爬楼梯上下楼,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2)外出办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
拯救地球大行动
保护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面对不断污染的人类生存环境,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地球上的人类开始警醒起来,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自从环境污染问题被人类所认识,人类也就开始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开始了对环境的保护,生活在地球各个地方的人们团结协作,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拯救地球的大行动。
纵观人类与环境污染作斗争的历程,共经历了限制、治理、预防、规划四个重要的阶段。限制,就是限制污染源。19世纪中叶,近代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产生。当时,人们往往是在污染发生后对污染源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限制,这样做其实是非常被动的。治理,指的是治理污染。20世纪60年代,不少国家不断发生公害,治理污染成为迫切任务。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环保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并采取政治、经济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预防,是指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实际上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规划,就是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
世界范围的环保行动
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没有国界的,人类在与环境污染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一定要采取全球性的联合行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多次召开各种类型的世界性环境保护会议,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的宣言、公约和协定,杜绝污染,保护环境。
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也叫《斯德哥尔摩宣言》。它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文献,是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改善环境的纲领性文件。宣言中郑重宣布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和总结的七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七个共同的观点就是:
1.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具有空前规模地改变环境的能力。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的责任。
3.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为人民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地球上已出现许多日益加剧危害环境的迹象,在人为环境,特别是生活、工作环境中,已出现了有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缺陷。
4.在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致力于发展,同时也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是工业和技术发展产生的。
5.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起环境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进行解决。
6.当今历史阶段要求人们在计划行动时,更加谨慎地顾及到将给环境带来的后果。为了在自然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良好的环境。
7.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团体、机关、企业都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未来的世界环境。各国政府对大规模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
保护地球
198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签署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大纲约定,全球进行国际合作,保护和利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和财富。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重点进行“第三代环境建设”,制定了将经济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长远政策,以期达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中心”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大会上发了言。会议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又称《地球宪章》)和《21世纪行动议程》,154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条约》,148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森林保护的非法律性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
注重环保,珍惜绿色
绿色生活方式的首要任务——珍惜环境
如上所述,与我们生活密切接触的几乎一切都可能含有危害健康的环境激素,例如诸多食品、蔬菜、谷物、鱼虾、饮水、空气、日常用品、纺织品等。而且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的还远远不止环境激素这一类化学物质,还有其他化学物质,更有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微生物污染等。
我们面对这样严重的环境污染,怎能熟视无睹?怎能麻木不仁?怎能无动于衷?怎能袖手旁观?
所以,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珍惜环境。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哪里谈得上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想要外出锻炼,呼吸的却是污染的空气,精心设计了营养均衡的菜单,买回家的食料却受到了各种污染,这能保证健康吗?只顾着自己经营健康生活方式,而不参加环保活动,只能是舍本求末。至于有些人在家里讲究干净,出了门就随地吐痰、乱抛垃圾、破坏环境,既损人又不利己,这能说是真正的健康生活方式吗?所谓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大到所在社区、街区、省市直到全国、全球,小环境就是自己的房间、住宅及其周边。提高环保意识,珍惜环境,既要珍惜小环境,更要珍惜大环境。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也许有人会认为,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主要是国家的事,如同实行清洁生产是生产企业的事一样,个人无能为力,无可作为;或许会认为大环境污染面广,污染的程度严重,环境破坏的历史漫长,以个人的力量要去改善大环境,岂不像那位要与风车战斗的堂吉诃德;或者认为一个人怎么去珍惜环境也于事无补,甚至认为大环境已经这个样了,我再污染、破坏一点儿也无关大局。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有人说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诺亚方舟,地球的生物包括人类,我们与地球同舟共济,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从中亚卷起的沙尘暴掠过中国,越过黄海,造成韩国、日本都下起了酸雨;重金属、水银、杀虫剂等污染物随着季风和洋流甚至侵蚀到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难以寻觅不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净土,坐在这艘方舟上的每个地球人都不可以也不能置身事外。珍惜环境,有利于他人,最终也有利于自己;污染环境,害了他人,结果还会害自己。
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只有我们大家都参与环境保护,才能使环境保护政策更富有成效。善待地球是我们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是否有环保意识,是否参与环境保护,在当代社会是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
环境的污染、破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是我们一件件粗心、随意和自私的行为造成的。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哪怕只用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也得砍掉15万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而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木筷1000万箱消耗林材高达200万立方米。因此,环境保护并不需要我们进行轰轰烈烈的运动,只需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改正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例如,只要每个人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以每个重0.4克计算,全国就可以少产生520吨“白色污染”。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珍惜环境,尽量以最低的生活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尽量节约能源、资源,尽量避免污染、破坏环境,尽己所能地去珍惜、改善环境,我们终究会唤回昔日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中国保护环境和资源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采取有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过程,增加森林资源,尽快扭转林业落后的局面,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地球变暖带来的变化
北极的永久冻土和海洋冰缓慢减少,海平面升高。云杉林的生长区从美国中部转移到了加拿大南部,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的河床干涸。这些和其他的环境变化影响了全球人类社会。最近的全球气温上升5摄氏度用了数千年的时间,相反,由人类活动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未来气候变暖,预计将在100年内发生,换言之,可能比过去快5~10倍。
全新纪综合勘测计划的研究结果也指出,中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似乎与地球轨道的微小改变有关。由于夏天辐射增强,地表变热,导致海洋和陆地温差增大。这些使6000年前的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出现强季风,北美和中亚地区内陆干旱。因此,当美洲沙漠盆地干涸时,现在北非被流沙所覆盖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却是湖水泛滥。这些湖泊在沙漠的低洼地形成。在北非和中东的一些地区,气候变得更适于农业,这些变化仍在继续。
人工造林
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是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主要途径。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把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基本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在植被配置上,坚持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造林方式上,实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在林种布局上,凡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要营造各种防护林,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气候、雨水条件适宜、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可合理发展一些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树种选择上,以适生、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尤其是干旱地区,应主要选择耐旱树种或草种并积极引进适宜的优良品种。
在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加大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责任制,并加强监督检查。绿色通道工程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绿化要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建设水平。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林业六大工程
下面是我们该知道的林业六大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