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与地球
2685600000020

第20章 打造绿色地球(5)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发展。

6.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保护地球之肺

人类的肺的功能就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我们身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我们的生命就是靠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的。

地球上的森林和别的植物把人呼出的废气作为养分利用起来,然后制造出对人类性命攸关的新鲜氧气,森林也在呼吸。森林被形象地称之为“地球之肺”。

森林对环保的作用

森林对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据测定,一亩森林一般每天产生氧气48千克,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

森林能吸收有害物质。1万平方米的柳杉林,每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贞、丁香、梧桐、垂柳、桧柏、洋槐等对减轻氟化氢危害有很大的作用。

森林能够保持水土。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万年,草地要8万年,耕地是46年,裸地只要18年。这说明,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

森林能涵养水源。树冠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中国一向有“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的说法。树木好像抽水机一样,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洒到大气环境中去。一亩杉木林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可蒸腾17万千克水。在同一纬度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森林比海洋蒸发的水分多一半。

此外,树木们还能防风固沙,降低噪声。

森林是地球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草原和农作物都忠于职守,共同支撑起地球这个生命家园。

如果没有森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森林,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

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科学家还发现,森林和原野里有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物质——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因此,经常到森林中活动,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

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摄氏度;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以提高周围空气的湿度。

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又最可珍贵的“绿色财富”。

保护森林的意义

森林这个地球之肺,对地球、对人类的作用真是太大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想到了利用森林植被的一面,而忽视了保护的一面,滥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又导致沙漠化土地日益扩大。现在,全世界每年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沙漠。森林减少也使气候恶化,灾情剧增,农业减产。

同样,森林的组成部分——植物,其种类也因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而减少。现在,已经灭绝和濒于灭绝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了。

保护森林,保护“地球之肺”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特别对一些濒于灭绝的珍稀植物更要加强保护,同时,还也搞好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植被的面积。

倡导低碳人生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发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世界,绿色地球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全球的低碳努力

全世界都在为实现“低碳”而努力。

日本一家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日本消费者愿意购买获得认证的“低碳”农产品,并愿意接受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

德国社会积极推动“电动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系统、整体地推动电动车发展。德国人将发展电动车看成是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的重大事务,同时也是一个彻底重组整个社会能源与交通的契机。因此,德国社会不仅革新电网、突破技术、还非常重视能源结构调整,依靠清洁的、可循环的方式发电。

俄罗斯正在探索走上节能发展的新道路。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俄罗斯曾长期缺乏节能动力,对建设节能型经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此导致的经济能效低,成为俄罗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大劣势。2009年11月,俄罗斯在第24次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上同意,到2020年俄罗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25%,目前俄罗斯节能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而中国,也一直在为低碳世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的低碳努力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

经国家能源局核定,2009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相当于年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亿千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千亿千克。

创新低碳技术和制度

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另外,还应利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推广利用太阳能,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还要以“低碳技术”来支撑“低碳经济”,短期内,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则应重视主要行业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总之,只有全人类一起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突破气候变化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困局的瓶颈,才能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

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并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作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