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合战术:人们总喜欢有始有终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钢笔突然没有墨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会不会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煞是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只是重复动作,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有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能接上。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人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人演算中途,突然下令他们停止。然后让两组人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表明,乙组人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人。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等到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而不再在意,故很快便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人们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也就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最终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内驱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种心理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1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3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锻炼肌肉的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而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则可能会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
这类人只有减弱过强的内驱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不把工作做完就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其实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能使你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能让你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例如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因不能应付而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会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内驱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就像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像华尔德所说的这种事情:“我有个朋友她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现在,她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却觉得非穿不可。”所以,对于某些事,人们真的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那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内驱力”抑制住呢?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们就勇敢地放弃它。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花费的时间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账必须在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月25日付出。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开始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中间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那你还要继续看下去吗?
竞争战术:合作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3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双倍。”于是这个人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一大笔财产,第二个愿望还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一对夫妻离异了,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必须将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竟然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10美元的“低价”出售了。
人们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除了竞争的本性,还有很多条件也会对竞争的形成产生影响。战国时,秦昭襄王对范雎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商议共同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范雎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自己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使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雎带了5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3千金,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根本无暇再策划攻击秦国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匀,以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人们仍然会选择竞争。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的缺乏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副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才是“完整的我”。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因此,合作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观众效应:为什么人越多越兴奋?
当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时,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跟着你,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脚步;当你骑车上街买东西时,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的车子靠近并正打算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如果你是位老教师的话,即使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上了讲台,精神就来了;你还常常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激动,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这些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效应呢?
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对哈佛大学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反映要比没有观众时快一些、好一些。接着阿尔波特通过实验进一步阐明: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观众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单独完成的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
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1937年,我国学者在清华大学所做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3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3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3倍。
最后,社会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叫做“观众效应。”
那么,这种“观众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有关人正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都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受。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就会更为强烈。
比如你和很多人在同一个室内,你就会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或者正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这时,你会受他人的影响而出现一些行为。其实,这些观众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想到他或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
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达到目的的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因此,举重运动员在观众面前能举起他单独练习时难以举起的重量,自行车运动员在与他人竞赛时的速度要比单独练习时的成绩好。
个人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会在无意识竞争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自我表现。
承诺战术:最好的说服,是让对方作出承诺
正如政治家们所说,大选期间的候选人会处于极度压力下,不仅要说服选民支持自己,还要让支持者愿意去为自己投票。至少在美国,候选人会通过电视、传单和其他媒体为自己大力宣传。当然这所需的花费是不菲的。但真正聪明的候选人,才是最后的赢家,他们不仅懂得说服艺术,还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以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为例,布什以537票的小额优势赢得选举,这意味着人们会比以往更看重每张选票的价值。选举中,整个美国都在关注着大大小小的竞选演说,单个选民出席与否、支持谁,都会对选举结果造成很大影响。那怎样能最简单有效地说服选民前去投票呢?
其实只要事先问问选民会不会去投票,为什么会去投票,就能得到答案。有研究人员在某次选举前夜做了调查,那些被问到上述问题的人出席率比普通人要高25%。这是为什么呢?
有两个心理要素在影响他们的行为。第一,当问到人们是否会做出社会所希望的行为时,他们会觉得必须回答“是”以赢得社会认同。因为社会认为参加投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人们很难说出不想去投票,而想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话。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在回答会不会去投票的问题时,都说会去了。
第二,人们公开称自己会做出社会希望的行为后,为了言行一致,会去履行这个承诺。举个例子,一家餐馆通过更改订餐的接待用语,减少了订餐不到(预定了席位,但没有到场,也未打电话取消)的数量。其实餐馆只是把“如果你不能前来就餐,请致电我们帮你取消”改为“你若不能前来就餐,会打电话给我们取消吗?”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示会打电话。更重要的是,一旦作出了这样的承诺,顾客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履行承诺。因此餐馆的订餐不到率从30%降到了10%。
这样看来,政客要让支持自己的选民前去投票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让人给这些选民打个电话,问他们“是否会在下个选举中去投票”,你就等着他们说“是”吧。当然,如果打电话的人再加一句“太好了,我已经记下你的答案了。我会让其他人知道的!”那就更能保证支持者会去投票了,因为这句话有3个能巩固承诺的因素,即承诺的自愿性、活跃性和公开性。
这种方法能用在工作或其他地方吗?当然可以。如果你想在公司里组织一次郊游,但不确定是否会有足够的人参加。当你正在为这个问题犹豫,考虑到底要不要组织时,你可以先问问同事们的参加意向。这不仅会让你对活动的可行性心中有数,也能让同意参加的人到时真的出现在活动中。
又或者你是位经理,对你来说,新项目的成功不仅要有员工们口头的支持,还要有真正的行动。因此,请不要一味强调该项目能带来的收益,试着问问员工们愿不愿意支持你的项目。他们的回答多半是同意的,接下来再问问他们支持的理由。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会让你的项目受益不少。
不管你是经理、老师,还是销售员,我们相信这个说服方法会为你赢得重要的一票。
狼群战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在茫茫的非洲草原上,如果见到一群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群在躲避,那可能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景象,那是什么动物来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狼群来了!
这种像狗一样的动物,其个体力量在动物界并不是很强,但却是公认的强者。虽然独狼斗不过狮子、大象,但狼群却所向披靡,让那些其他的陆上动物见到它们的团队时战战兢兢。可以说,狼群就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的完美结合。
当狼群穿越雪地时,最常使用的队形是“单一纵队”,狼群里的头狼往往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由于需要在雪地中寻找猎物,又要警惕其他天敌的攻击,头狼往往要消耗极大的体能来不断推开眼前柔软无边的积雪。
当纵队的头狼疲累后,它会移向队伍的旁边,让下一匹狼担任开路先锋;它有时候也会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如此,不断替换开路先锋,让狼群的捕猎队员,能够在耗费最少体能的状况下,保留体力以应付即将面对的狩猎挑战。
狼从来不靠运气,它们对即将实施的行动总是有充分的把握。当狼群在雪地中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猎物时,单列行进的狼群会改变阵势,对敌人群而攻之,直到把猎物变为食物为止。在攻击时,每一匹狼都会尽全力,而不在乎自己是否会受到伤害。
狼群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围着猎物胡乱奔跑、尖声狂吠。它们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地沟通将其予以实施。关键时刻,每匹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并准确地领会到集体对它的期望。
猎人、摄影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幸目击狼群猎捕实况的人,都会被狼群当时捕猎的场景吓得目瞪口呆,那种震撼只有“大自然的力量”能比拟。下面就是狼群捕猎中最典型的一幕:
一个由6匹狼临时组成的团队,它们的目标是麝香牛群。狼群驱赶着牛群往高地平台上奔逃,当这群麝香牛到达高地顶端时,突然,狼群开始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