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2688500000036

第36章 马丁·路德:使宗教改革取得成功

马丁·路德1483年生于德国艾斯勒本,半年后全家搬到曼斯菲尔德。父亲汉斯·路德开始当矿工,以后成为小矿主、镇会议员。家庭宗教气氛浓厚。路德7岁进入当地一家拉丁文学校,以后在马格德堡、埃森纳赫读书。

1501年进入埃尔富特大学,1505年拿到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校攻读法律。

一次遭遇改变了路德的一生,那是1505年7月的一天,他在埃尔富特附近的斯托膝海姆旅行,遇到一场暴风雨,雷电交加,路德恐怖地大叫:“救救我,圣安娜!我将去做一个修道士。”这时天空中出现希伯来女神圣安娜(圣母玛丽亚之母),而不是法律保护神。路德平安回家后,不顾父亲的忧伤和同学们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进入一家埃尔富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潜心修习神学。1512年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被聘为维登堡(一译维滕贝格)大学圣经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他反复研读(罗马书),认为人的灵魂得救仅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不在于遵行教会规条。这就是以后形成路德教义核心的“因信称义”神学理论。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派人到处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其中一个叫特策尔的修士,特别卖力,他周游德国,在兜售中大叫:“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马上就可以从炼狱升入天堂。”他甚至要人们就是只剩一件衣服也应脱下来卖了买赎罪券。这种巧取豪夺、无耻欺骗的伎俩遭到各阶层群众的广泛谴责。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正门贴出用拉丁文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兜售赎罪券,并要求在维登堡大学就他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马丁·路德的行动揭开了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的帷幕。

《九十五条论纲》一贴出,有如火星落入火药桶,引起极大反响。论纲被译成德文,争相传抄,两个星期内传遍全国。一个当时的人说:“它四个星期内飞传整个基督教世界,好像天使在传送它们。”马丁·路德得到广泛的支持,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也庇护着他。1518年8月,教皇命令路德到罗马受审,等待他的将是监禁或死刑。萨克森选侯利用自己的影响,使审判改在奥格斯堡。10月,审判由红衣主教、教皇特使卡杰旦主持。法庭上,路德引经据典,慷慨陈词,驳得卡杰旦无言以对。他在事后对同伴说:“红衣主教像驴子弹竖琴。”

当时有谣传说红衣主教将下令逮捕路德,朋友们劝他赶快离开奥格斯堡。路德给教皇和红衣主教各写了一封信后,乘着夜色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回维登堡。卡杰旦要求萨克森选侯送路德到罗马或将他驱逐出萨克森。1519年,教皇派特使米尔蒂茨请求萨克森选侯支持,特使同意选侯在赎罪券收益中可获利更多作为条件。特使同时与路德周旋,企图把路德骗离萨克森以惩治他。路德一面表示对教皇屈从,但坚持自己是在拯救腐败的教会;一面拒绝离开维登堡。7月,路德与神学教授约翰·艾克在莱比锡就教皇权问题进行辩论。艾克是一位辩论老手。他将教会已定罪的案例如威克里夫、胡斯(两人为宗教改革的先驱)等案重新提出,把路德引入“异端罪”。路德毫不妥协,公开抨击教皇神权,肯定圣经权威,并为胡斯辩护。

1520年,马丁·路德先后发表3篇文章:《致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教会的巴比仑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阐述了自己的神学观点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原则和礼仪规定,为路德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2月10日,许多学生和教师聚集在维登堡城外,高唱赞美上帝的歌,路德当众烧毁了教皇限他60天内低头认罪,否则开除教籍的通谕以及各种支持教皇权的著作和教会法令集。1521年,教廷正式开除路德教籍。

1521年初,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主持帝国会议,召路德到会。会上,各地诸侯纷纷发泄对教廷的不满,提出上百条意见。路德有恃无恐,拒不认错,还在会上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查理五世面对如此形势,只好让路德先逃离沃姆斯,然后再下逮捕令。萨克森选侯则暗中派人“绑架”路德到瓦特堡,大家心照不宣。路德在瓦特堡避居期间,把圣经译成德文(1522年9月德文本新约出版。1534年全部圣经译完,1542年出版),这对宗教改革、新教传播和德意志语言统一都有重大贡献。

从1521年开始,群众性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在托马斯·闵采尔领导下发展为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1522年路德回到维登堡,连续8次讲道,反对暴力,阐述了不愿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持新教福音的观点,呼吁和平,甚至要诸侯无情地镇压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很快地被诸侯残酷地镇压在血泊之中,正当其领袖闵采尔等人头颅被示众之时,路德正新婚燕尔,以力行自己的教义。1525年6月,他与一位修女博拉结婚,夫妻俩感情弥笃,共生有6个子女。

1529年,帝国会议在斯拜尔召开,会上天主教诸侯要求:

天主教在新教地区享有全权,而新教在天主教地区将不受宽容;禁止教会财产进一步世俗化等。6个路德派诸侯和南德14个帝国城市提出抗议,以后路德宗和新教被称为“抗议派”。1530年,皇帝查理五世在奥格斯堡召开帝国会议,谋求天主教和路德派新教和解。会上,路德派提出信仰声明,天主教诸侯反对,路德的好友梅兰希顿答辩。皇帝支持天主教会,路德派以拉丁文、德文公布此声明,这就是梅兰希顿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路德仍受通缉,未能到会》。

1531年2月,7个新教诸侯和11个帝国城市组成施马尔卡登同盟,与皇帝及天主教诸侯作战。1537年新教诸侯与神学家再次在施马尔卡登开会,由于路德因病缺席,大会由梅兰希顿与黑森的新教诸侯菲力普主持,会议采纳了梅兰希顿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及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的答辩,路德起草的《施马尔卡登信纲》未被采纳。后来路德将自己未被采纳的信纲加以修改,并于1538年出版。此文共21条,主要列出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区别,成为路德宗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正式宣言。

1538年施马尔卡登同盟由于丹麦参加力量增强。同年皇帝与天主教诸侯组成天主教同盟。双方时战时和持续了10多年,1555年达成妥协,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确认:各邦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随国定”),但教会诸侯一旦改变信仰就丧失其教会职位;帝国城市允许两种信仰等。

路德本人未能看见路德宗的胜利,他于1546年2月18日卒于艾斯勒本(他的出生地),安葬在维登堡教堂。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路德宗逐渐传播到挪威、丹麦、瑞典各国并向世界各地发展。目前路德宗信徒总数近8000万人,约占新教总数1/4,是新教诸派中信徒最派,世界上有百余个国家有该宗信徒。

路德一生著作很多,后世陆续整理出版。包括论文、讲道词、圣经导论、注释、圣诗和笔记,以及圣经释文、桌上谈和书信等,内容涉及神学、灵修、伦理、教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路德为路德宗奠定了基本神学理论,归纳如下:1.因信称义。信徒只要信仰基督就可得救。这也成为新教各宗的理论基础,2.圣经权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否认教皇的权威。3.廉俭教会。仅保留两项圣礼:洗礼与圣餐。4.平信徒皆祭司。反对教阶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5.“灭职”观。路德重视现世生活,反对修道、禁欲,提倡教士自由结婚。主张完成日常工作即可达到最高道德准则。6.建立民族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断绝组织联系,以德文传教与举行仪式。但路德把教会管理交给了新教诸侯。

路德发动了德国宗教改革,并使宗教改革在德国取得成功,建立了民族教会——路德宗,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翻译圣经成德文,不仅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德国语言的统一作出重要贡献。诚然,由于农民战争的失败,建立统一德国和消灭封建制度的任务未能完成。但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席卷西欧,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终胜利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