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月***刚入伍的时候,部队里新兵很多,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可***总是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显出一副倔强的神情。战友们都说,***好像有什么心事。
一天,战士们听说要打仗了,都纷纷递交请战书,要求参战,杀敌立功。
排长孙福生正在屋里看战士们送来的请战书,这时,忽的闯进一个人来。排长猛抬头一看是***。没等排长开腔,***涨红着脸粗声粗气地说:“排长,怎么还不打仗?!”排长见他急成这般模样,扶他坐下,并说:“你先说说,你为什么要打仗?”***急不可耐,又很激动,他率直地说:“我有半辈子的仇,一肚子的气,我要去打仗杀敌,为我家人报仇出气!”
排长听了,拍拍他的肩膀说:“为父母报仇出气,对!可是,你这仇啊,还小得很哪!”***听排长这么一说,跳了起来,声音也有点发颤了,他争辩道:“是血海深仇啊,排长!”接着他声泪俱下,跟排长诉说起来。
他家一贫如洗。祖父租种地主的土地,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头来连地租都交不起,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祖父就因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派去的狗腿子丢进长江里活活给淹死了。祖父一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父亲身上。父亲给地主扛活,不久,也被万恶的地主给折磨死了。临终时,望着***,带着期望的神情说:“你可要给咱家报仇啊!”父亲死了,母亲气得发了疯,也含恨而死。从此,***跟着哥哥过起乞讨的生活。后来,哥哥去上海谋生,他给地主当“牛倌”,更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5岁的***跑到上海找到哥哥,跟着哥哥在一家毛毯厂当童工。哥哥不久在老板的压榨下死去了。***逃出这鬼门关,去拉黄包车,受尽了人间疾苦。晚上,小小的***,常常坐在黄浦江的石头上,望着滔滔江水,想起祖父、父亲、母亲、哥哥,想起他们悲惨的遭遇,黯然泪下。他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发誓:“这血海深仇一定要报!”
后来,他听说家乡来了共产党、新四军,领导穷人闹翻身。他丢下黄包车,回到家乡,参加了新四军,巴不得一时扛起枪,去打仗,报这血海深仇。
孙排长听了***的诉说,非常激动,他说:“你有仇,你有恨,可像你这样苦大仇深的人有多少啊?天下穷人多得很啊!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报,要把国恨家仇结合起来,我们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化悲痛为力量,听共产党、毛主席的指挥,就一定能砸烂旧世界,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听了排长这一番话,心里感到特别亮堂,他好像成熟了许多。
临走,他紧紧握住排长的手,深情地说:
“排长,你以后看我的行动吧!”
***端正入伍打仗的动机,牢记国恨家仇,战斗中特别勇敢,多次立下战功。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偶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战斗中他勇猛善战,不幸光荣牺牲了。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刘胡兰侍奉母亲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32年10月8日生,1946年6月年仅14岁的刘胡兰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阎锡山匪徒逮捕,英勇牺牲。
刘胡兰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刘胡兰短促而光辉的一生。
刘胡兰生的伟大,其表现之一就是从小孝敬老人,为父母分忧解难。
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一年四季手不离锹,肩不离担,母亲操持全部家务,就连老奶奶也整天摇车纺线。一家人这般辛勤劳动,勉强度日。
刘胡兰体谅父亲的辛劳,每当晌午或傍晚,她知道是父亲该从田里回来的时候了,便乖乖地坐在门口,迎接父亲,帮他擦擦犁锹上的土,给他打盆洗脸水,递毛巾,然后再给疲劳的父亲点上一袋烟。父亲每当这时,深深地吸上几口烟,望着心爱的女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一天的疲劳即刻消除了。
她见老奶奶纺线,就偎在奶奶身旁,为奶奶唱歌谣:
交城的山来,
交城的水,
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
交城的大山里,
没有好茶饭,
尽是那个莜面烤饹饹,
和那个山药蛋……
有时她唱着唱着,听见奶奶长长地叹气,她好像懂得奶奶的心里,就不再出声了。
一旦奶奶停车出去,她便坐下来,学着奶奶的样子,嗡嗡地描起纺车来。奶奶听到声音进屋阻止她说:“胡兰子,这可不是孩子家耍的,糟蹋了棉花不说,弄坏了纺车可咋办?”刘胡兰淘气地看着奶奶,待她消气了,才说:“奶奶,你不说少不学老不会吗?现在你不让我摸纺车,我怎么学会纺线啊?”奶奶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鬼丫头,嘴犟!”
刘胡兰的妈妈是个勤劳而开明的妈妈。刘胡兰最早认识的字,“抗日救国”、“毛主席万岁”是妈妈一边纺线一边教她的。
根据斗争需要,党要培训大批干部,中共文水县委决定在汾河西的贯家堡村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各村选送妇女积极分子去学习。刘胡兰找到训练班负责人吕梅,要求参加学习。吕梅见她态度坚决,就说:“好吧,你回去说服你奶奶,她同意,你就来。”
谁都知道她是奶奶的宝贝疙瘩,奶奶说什么也不会让13岁的胡兰子离家外出学习去。“怎么办?”刘胡兰心急如火。可开明的妈妈帮了她的忙,替她说服了奶奶。刘胡兰该是多么爱她的妈妈呀!是啊,刘胡兰5岁的时候,就知道侍奉重病的母亲。她围在母亲身边,问寒问暖,察看病情。当她发现妈妈发烧时,就赶忙用湿毛巾给妈妈擦擦脸,当妈妈渴了的时候,她就给妈妈倒杯水。每当奶奶煎好了药,她就小心翼翼地把药端到妈妈跟前,有时用力把妈妈扶起来,给妈妈倚着,待妈妈把药吃完,扶妈妈躺好,然后再拿毛巾给妈妈擦擦嘴角。为了让妈妈安静养病,她又把妹妹爱兰子带到外面去玩。
后来,刘胡兰渐渐长大了,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了,对支持她、理解她的好妈妈,感情也就更加深沉了。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蒋筑英千里探母
蒋筑英是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科学家,对光学精密机械的研究有杰出的贡献,同时又是孝敬父母的楷模。
1967年初,蒋筑英的妈妈得了癌症,重病缠身,十分想念儿子。蒋筑英接到家书,请假从长春乘车南下,千里迢迢回到江南老家,探望母亲。
他回到家后,一方面为母亲寻医问药,一方面抽空挎起菜篮子到市上为母亲选购爱吃的菜肴。他拿回家洗净、切好,把各种佐料配全,然后用纱布盖好。等妈妈想吃时,立刻烧出来。接着他又提水,又收拾屋子。做完这些家务活,他才拿出一本书,守候在母亲身边,听候母亲差遣,总之,他不离母亲身边。
妹妹小林看哥哥晚上守半宿,白天又这样操劳,太累了,就劝他去躺一会儿。蒋筑英则说:“平常日子尽你们在家侍候,这次我回家住几天,就让我多干点吧,也算我对母亲尽一份孝心啊!”
说到这儿,他不由得回忆起往事:
1954年父亲被作为“历史反革命”判刑入狱,两年后,自己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母亲一人带着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依靠糊纸盒艰难度日,而自己靠助学金完成了历时6年的学业。他感到母亲太辛苦了!
如今,他回到母亲的身边,不仅满足了母亲日夜思儿之情,而且要多多侍奉母亲,以尽孝母之情。
蒋筑英假满回单位后,还非常惦着母亲的病,经常给家里写信,了解母亲的病情,要母亲多多保重。
不仅母亲有病时如此,就是平常日子,他也总是惦着家里老人和弟弟、妹妹,每月寄钱给家里。就是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省吃俭用,从每月40元的助学金中,给妈妈寄回15元钱,有时寄20元钱,贴补家用。
1967年母亲去世后,自己又成了家,他与爱人月收入百余元的工资,要维持四口之家,可他每月还给待业的妹妹寄去20元钱的生活费。
1982年,他父亲的错案纠正了。他得到消息,立即提笔给父亲写信。他在信中引用了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结局好,就一切都好了。还劝慰父亲,要向前看,争取美好的未来。而且开导家人,不要有怨气,父亲的问题是历史造成的。他体谅国家困难,告诉父亲不要伸手向组织要钱,父亲的生活由他和弟、妹负责。于是他每月给家寄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孝敬父母,补助家里生活,是儿女应尽的义务,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美德。”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