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2695900000015

第15章 破窗理论:对人对己都有效的心理暗示术(1)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卓别林

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偷车实验”:

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地停放在中产阶级居住的帕罗阿尔托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街区,并将其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这辆车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那一辆汽车过了一个星期还安然无恙,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数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于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论”(或称为“破窗效应”)。

威尔逊和凯琳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一扇窗户上的玻璃,而破窗未得到及时维修,那么这扇未修的破窗就给人心理上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个无人关心、无人管理、没有秩序的地方,我们可以去打碎更多的玻璃。“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久而久之,这种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座大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规犯罪行为就会不断滋生和蔓延。威尔逊和凯琳还提出,类似公共场所内乱涂乱画、秩序混乱等较小的问题,都会和“破窗”现象一样,容易引起更严重的犯罪。

“偷车试验”以及“破窗理论”为我们揭示的重要思想有二:一是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可能只源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事件,重视细枝末节问题的处理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二是任何一种行为、信息或者是现象都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这种暗示和诱导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对于可能产生不良结果的行为、信息或者现象,我们必须抱有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积极警觉态度。这正印合了成语“防微杜渐”所揭示的真谛。

没有“窟窿”的东西,便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东西上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

干干净净的墙壁上,突然一天,有人在洁白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广告。结果不出几天,这面墙壁就被大大小小许多的广告纸所盖满。

广场上摆放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盆栽鲜花,很好看,也没有人去采摘、搬动。可是有一天,不知谁带头摘取了一朵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好好的鲜花“折磨”得遍体鳞伤;还有更绝的,某人干脆“连根拔起”,搬回自家几盆独自欣赏。于是第二个某人、第三个某人……均不甘落后,像搬自家东西一样大摇大摆地、有条不紊地将鲜花“私有化”。

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没有设置人行通道,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而走。于是不长时间,这条用无数人的双脚开辟出来的草地中的小路赫然呈现于世人面前。还真被鲁迅先生预言中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公司员工中已经发生的“小错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适当的时候也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重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覆辙。

日本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以诚信待客、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在所属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有一天,销售员村上井子误将一台没装机芯的样机卖给了一名顾客。经理在得知此事后,一刻也没有耽误,马上下令公关部门要尽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该顾客。公关部工作人员得到命令后利用仅有的两条线索:姓名(露丝)及职业(美籍记者),连夜打了35个紧急电话,终于找到了其在大阪的住址和电话,及时作了妥善的处理。避免了一场可能给该公司带来致命一击的报复战。

原来,当露丝将刚买的唱机抱回家发现其无法使用时,气愤之极,连夜写下了一篇旨在揭露事实真相、无情鞭挞该公司的新闻报道——《笑脸背后的真面目》,准备第二天见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露丝接到了该公司公关部人员打来的致歉电话。当她了解了该公司处理此事的全部过程后,深为感动,便利用仅剩的一些时间将瓦解稿件《笑脸背后的真面目》改为了感动社论《35个紧急电话》。

此报道见报后,这家公司的声誉陡增,一时间门庭若市。

这就是企业管理中防范“破窗效应”的典型事例。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不经意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灵魂和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建立一种防范和修复“破窗”的机制,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并严厉惩治“破窗”者,尤其是“破窗”第一人,绝不姑息纵容。同时也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只有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公司才能永远窗明几净,无失败之忧!

撩开衣服看自己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杜根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想成胜者,先要成强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并不是因为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人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心理暗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就看人们是抱着消极的心态还是抱着积极的心态。

“这恐怕不行吧?”“我哪有那么厉害?”……诸如此类的不自信的语言经常传入我们耳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暗示,悄悄提醒自己不能胜任,不能完成。久而久之,你也就真的不行了。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但这确实是事实。

胸怀信念,并坚信自己可以达到目标的人,其内心会因此而形成一股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既不退缩也不恐惧。即使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不会长久的不安和焦躁,差距反倒成为了他们自己超越自己的目标。

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情感兴趣,并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地完成大多数事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的人去医院复诊,一个被确诊为癌症,还有一个为误诊。结果,上帝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把诊断书搞错了,他们的病情也就因此而互相对调了。

那个明明健康的人,听说自己被确诊为了癌症,突然对生命没有了希望,甚至放弃了自己,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每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就这样,那个错背了别人病情的人由于精神负担过重,还没有到医生预期的死亡日期,就提前离开了人世。

原本真正患了癌症的那个人,在领取复诊单之前,他已经做好了离开人世的准备。“如果有来世,我一定好好珍惜生命和拥有的一切。”他这样安慰自己。当看到自己是误诊的复诊单时,他兴奋得跳了起来,他相信老天对他的眷顾,相信自己是没有病的,相信自己是正常人。

于是,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非常善良亲切。他珍惜早晨的太阳,珍惜树木花草,珍惜所有他觉得珍贵的东西。看到他仿佛每天都是吃蜜一样甜甜的心情,大家也非常喜欢跟他在一起。他就这样开心地活着,一直到老年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都是快乐的。大家以为他是老死的,去医院诊断时才知道是死于癌症。但是这个癌症患者竟奇迹般多活了三四十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由此可见,生理疾病通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心理疾病并非药物可以愈合。负面的心理暗示对生命的摧残极具致命性。

人世中的许多事情,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那些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买不到有座位的火车票是常有的事。可是无论长途短途,也无论车上的人群有多拥挤,他总是能找到空的座位。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

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找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一节车厢就在车厢中间发现了空位。用他的话说,就是“像我这样锲而不舍地找寻座位的乘客实在太少了”。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很轻易地就被一两节车厢内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火车在经过数十次停靠之中,从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有的乘客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有一方小小的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那个不确定的空座位而要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

人们心里都想为自己找到最好的位置,但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自信的人想要找到座位,没自信的人觉得能有个站的地方就不错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取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要永远记住,只有你才是你生命的主宰,只要你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你,任何事都可能为你而改变!如果你自信、执著、富有远见而又勤于实践,那么你一定会握有一张人生之旅的永远坐票。

是的,生命就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就像有一幅海报上画的。那副海报上面分别画着一个蚕茧、一条毛毛虫和一只蝴蝶。底下有一行文字:“选择——同样是一生,你愿意当哪一种?一条虫,一个茧,还是飞上枝头的蝴蝶?只要你想做,你就能做到。”

囚禁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70磅。换算一下,1磅=0.4536公斤,70磅也就是将近32公斤。

32公斤是一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3~5包水泥,一台电动跑步机,一只都江堰千年神龟,或是柔道比赛少年组一个小选手的体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庞大的家伙,它的身体却是非常柔软的,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一个它想去的地方。因为没有脊椎,它们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突然袭击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它是海洋里很可怕的生物。

除此之外,章鱼还特别喜欢钻进动物的空壳里居住。当它们看到肉美壳硬的牡蛎时,不是贸然进攻而是在一旁耐心地等待,伺机而动。在牡蛎开口的一刹那,已静候多时的章鱼迅速将准备好的石头扔进去,使牡蛎的两扇贝壳无法关上,然后大模大样地爬进牡蛎壳,尽情地享受鲜美的牡蛎肉,最后再钻进敞亮的牡蛎空壳里安家。这一点也足以说明章鱼并不是愚笨之辈,它们被公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的物种。

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在海洋里称王称雄的“霸王”,渔民们也有制服它们的办法。他们把用绳子拴着小瓶子沉入海底,章鱼见到了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当然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不,瓶子静静地躺在海里,它们不会走路,也不会去主动捕捉章鱼。是章鱼自己囚禁了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是一条死胡同,它们也永不回头。

在生活中,我们像章鱼一样,也常常遇到许多羁绊和束缚,无力挣脱。殊不知,真正囚禁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不健康的心态和偏激的态度。

当我还是一名“童子军”(“童子军”,一种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用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有用的公民)成员时,我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即:凡在有新成员加入“童子军”的时候,队长总是要求我们把椅子排成一圈,形成一道障碍,然后蒙上新成员的眼睛,让他走过一条预制的通道。在游戏开始之前,队长会给游戏参与者一两分钟的时间让他尽可能地记住所有椅子的位置,以便绕过这些充当障碍物的椅子,顺利通过通道。但是,一旦他被蒙上眼睛之后,我们就会立即悄悄地移开所有的椅子。

我总觉得人生就犹如这种游戏。或许,在自己的一生中,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地企图避开那些妨碍我们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却常常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并且其中有一些还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产物。

有时候,我们不敢去谋求某个职位,不敢去学拉小提琴,不敢去学习外语,甚至不敢打个电话给某位老朋友,等等。这种种的不敢,其实大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障碍,而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障碍,使得我们裹足不前,错过了许多我们本来应该去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

除非你真的已经撞上了椅子,不然,请不要费尽心思地想着如何去避开那些只存在于你想象中的椅子。哪怕你真的撞上了椅子,那也没有多大关系,至少,你还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地方。

毒蛇的心理威慑

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只是把他们带到了一间黑暗的房子里。

在弗洛姆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