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2695900000017

第17章 选择博弈:鲜花为何插在了牛粪上(1)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怎样找到一个好老婆

一天,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向老师求教道: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呢?苏格拉底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而是带他们三个来到了一块麦田旁。让他们依次穿过这块麦田,并在穿行麦田的过程中摘取一株最大的麦穗,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并且只能摘取一株。

第一个弟子刚在麦田中走了几步,便看见一株明显大于周边同伴且还算饱满的麦穗,心中一阵得意,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走运的人,便毫不犹豫地摘下了。反正时间还早,就再看看呗。于是,他继续前行。这一前行可不得了,真把他气坏了,前面竟有许多比自己摘的那株都大的麦穗,世间要是有后悔药就好了。可世间有吗?没有。所以,他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前面那位师兄的教训,“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下手,万不可重蹈师兄的覆辙。”他一再地这样告诫自己。左顾右盼,东挑西捡,每当他看到一株大的麦穗要采摘时,“要三思啊,后面可能还有更好的。”师兄失败的阴影又袭了过来,于是,他把欲摘麦穗的手又缩了回来。可他却忽略了先人的某句警言:“不要坐失机会,当时机把有头发的头伸出来而没有人去抓时,回头它便会伸出一个秃头来。”当他快走到麦田的田边时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将就摘了一株。一般来说,越靠近地头的麦穗,长得越干瘪,所以,他摘的那株当然称不上是最大的了。

有先下手而致失败的前例,也有后行动也不成功的后例,第三个弟子可以说是在心理上有了充足的借鉴,是有备而进麦田的。他是这样考虑的:把整个麦田分成三份,在前1/3麦田里将麦穗分成大、中、小三类;在中间的1/3麦田里对前面所分的类别进行验证;在最后的1/3麦田里下手,摘取属于大类中的那株最美丽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整块麦田中最大最金黄的那一株,但他迫于规则的限制,自己已经尽可能地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因此,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摘得了一株相对饱满的麦穗。

苏格拉底给弟子的这个无言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仔细一想,人生不正是如穿越麦田嘛,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株麦穗,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有的人下手太早,一进麦田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一株自认为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沾沾自喜。结果是往麦田里走得越深,发现别的麦穗越发的饱满,越发的美丽,但是自己却没有了再摘取的机会,徒留遗憾。

而有的人是考虑太多,一路走,一路挑,挑来拣去,埋怨这株麦穗不够饱满,抱怨那株麦穗不够漂亮,觉得大麦穗总在后面,始终没有摘取的勇气。走着走着,不觉已经到了麦田的尽头,发现自己身边的麦穗越来越少。最后,迫不得已,只好将就着摘一株充数(不用说,田尽头的麦穗肯定是又瘦又小的)。事后比较才发现,自己挑的这株是所有麦穗中最小最难看的,心中难免后悔郁闷。

“麦穗理论”是西方择偶观里的一条著名理论。该理论说的是:我们寻找人生另一半的过程就如同走进一块麦田,在趟过整个麦田的途中会有许多麦穗向我们招手示意,致使我们挑花了眼,不知道哪一株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自己应该摘取哪一株,因而就会有踌躇与彷徨,遗憾与悲伤。

生活就如同经济学上所讲的,任何一个问题从来都没有最优解,而只有最满意解,甚至是只有相对满意解。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白雪公主,但是现实生活总是存在着偏差,就如同你在麦地里摘取了一株麦穗之后,总是会发现比自己手中更大的麦穗。和我们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很可能不是人群中最出众的一个,但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就如同广告里所说的:“我选择,我喜欢。”这就够了。

其实,找到并摘取麦穗只是辛苦耕耘的开始,是漫漫长路迈出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你能否在麦穗被拔起后找到一片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并按时浇水、除虫、施肥,让它长得更大更壮。

鲜花为何插在了牛粪上

据某报报道,前段时间某城镇发生了一件“怪事”:该地区农贸市场一个卖米店的店主挂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另类招牌:顾客每买本店一袋大米,都要搭一小袋沙子。见过明目张胆抢劫的,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明目张胆索财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店主以一副无可奈何的妥协状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该市场上销售的大米中普遍掺有沙子,掺沙子率最高达到了30%,平均也达到了10%。这家店的店主刚开始怎么也不愿意昧着良心赚黑钱,可在周围同行都掺沙子的浪潮中,自家店的生意被排挤得举步维艰,连基本的生存都要维持不下去了。

在无情的市场法则和经济压力面前,他选择了同流合污。但店主还是不忍心把脏兮兮的沙子掺进白花花的大米中,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有人贬斥店主的这种类似于明抢的恶劣行为为缺德,店主反驳说:“真正缺德的是那些把沙子掺进大米里的人,我也是被逼无奈而出此下策啊。我这么做等于是把沙子给你们捡出来了,不硌你们的牙,省了你们的事,再说我也就搭了个市场上的平均数啊。如果不搭这沙子,我哪来的生意啊(因为不掺沙子的大米价格会高,卖不动),我又靠什么生活下去啊。”

这种现象套用一个经济学定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铸币时代,若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成色好、分量足的铸币)和劣币(低于法定成色或者分量的铸币),只要两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人们就倾向于使用劣币,而将拿到手的良币收藏起来,或者积累多了重新铸造成数额更多的劣币。久而久之,良币就退出了市场,只留下了分量不足的劣币在市面上流通。

通俗地说,“劣币驱逐良币”就是指人们更愿意使用“坏”钱而不是“好”钱,结果“坏”钱把“好”钱排挤出了流通市场。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选择性地先掏出钱包里的旧钱而留下票面较新的钱币。

在存在大量制度漏洞、缺乏监管的市场经济中,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是在经济生活中,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逆向选择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比如人们常说的“巧妇常伴拙夫眠”,就是那些巧妇的崇拜者之间以及和巧妇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而产生的逆向选择的结果。

举个有趣的例子:漂亮女孩的一般追慕者们会这样想:她是如此的漂亮,怎么会属于平平常常的我呢?她应该结伴比我有钱的阔佬,比如“世界股神”沃伦·巴菲特才对呀。于是,他们很有自知之明地放弃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妄想,转而追求自认为跟自己配对的女生去了。

巴菲特在华尔街上偶遇来纽约观光的漂亮女生之后,也颇为心仪,但他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轮到我来追呢?我虽然有钱,但有钱的却不止我一人啊,她应该属于比我年轻的阔佬才对,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于是巴菲特老人长叹一声,要是金钱可以换回逝去的年华就好了。今生无缘,再盼来生吧。

漂亮女生毕业了,揣着简历去微软公司面试。主考官比尔·盖茨面对如此世间难得的佳人,岂能坐怀不乱,脑海中翻起千层浪。但盖茨转念一想:我够资格去追求她吗?我不过是有点钱也不算老而已,她应该属于比我更强健、更有活力的阔佬,比如篮球巨星迈克·乔丹。比尔·盖茨面对自己貌不惊人的体形,长叹一声,要是当初我不选择IT行业而进军篮坛就好了,于是放弃自认为不属于自己的心仪女生,继续埋头工作。

漂亮女生参加工作之后有钱了,购得一张现场观看篮球比赛的门票,邂逅了飞人乔丹。飞人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面对漂亮女生再也不能正襟危坐了,心中一阵激动。但乔丹冷静下来一想:如此倾国倾城的美人,怎么可能会形单影只呢,肯定是名花有主了。可怜可悲啊,她要是我的邻家妹妹就好了,小时候我就把她预定了。

这就是漂亮女生的困惑。由于有自知之明的男生都预期漂亮女生的择偶标准肯定是一个极高的门槛,造成他们都退缩不前,反而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懵懵懂懂的普通男生追到了漂亮女生。真是造化弄人啊,逆向选择所形成的结果是如此的令人啼笑皆非。

霍布斯选择:切勿钻入别人设计的“马圈”中

夏娃对亚当说:“亲爱的,你爱我吗?”亚当叹了一口气,说:“当然了。除了你,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这一段对话反映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霍布斯选择”。这个名词来自于17世纪30年代英国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

霍布斯在卖马之前,会向所有顾客郑重承诺说:只要您给出一个低廉的价格,就可以在我的马圈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马匹。同时,他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顾客挑选好的马匹必须经过他设计的一个马圈门,可以牵出马圈门的,此笔生意就顺利成交;马匹过不去的,这笔生意自然就算黄了。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因为他设计的那个卖马专用马圈门是一个很小的门,大马、肥马根本就牵不出去,而能牵出去的都是一些小马、瘦马。很显然,霍布斯的这一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好马不能挑选。可还是有好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马圈里挑来拣去,自以为拣了个大便宜,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结果却大都不遂人意。

后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挑选”,就被人们讥讽为了“霍布斯选择”,它其实就是“没有选择”的变相说法。

在领导者的管理工作中,就存在着大量与“霍布斯选择”相类似的现象。

比如,一个公司老板在挑选部门经理时,打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大招牌,却往往只将目光放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选来选去,使得“霍布斯选择”的情况重新上演。

其实,公司老板作为为公司选择“千里马”的“伯乐”,应跳出“马圈”(公司内部或者说是老板自己的社交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去挑选真正的“千里马”。一般来讲,选取“千里马”的“大草原”越宽广,公司就越容易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又如,有的上级领导者在给下属布置任务时,嘴上说的是让下属们放手去干,给他们以充分的锻炼机会。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领导者们却并不放心,总是对下属们指手画脚,要求他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如果发现有谁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做,就很不高兴,甚至是“不换脑就换人”。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斯选择”的困境,谁就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道理很简单,在“霍布斯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了抉择,而实际上其思维和选择的范围都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限制,当然就减少了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也就不会产生创新。所以“霍布斯选择”可以说就是一个陷阱,让人们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进而丧失自主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因此,我们说“霍布斯选择”的这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实际上就等于扼杀创造,是阻碍企业壮大、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切勿被表象迷惑而进入别人为自己设计的“马圈”中。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霍布斯选择”曾被人们奉为一种成功的营销策略。

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Ford)在一次销售策略总结会上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订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但是我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

亨利·福特用语言和行动实践了“霍布斯选择”。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策略选择的正确性,但在变幻莫测的当今市场,如此好的销售位势已经越来越难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如下一些调查数据:

只有9%的观众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刚看过的电视广告的品牌名称;只有3%的散发出去的餐厅、购物等优惠券被使用;只有1%的互联网广告被人们点击;……

这种种数据足以说明,过去那种由卖方掌控的可以随意实施“霍布斯选择”的卖方市场一去不复返了,而由买方说了算的消费者越来越不容易满意的买方市场来临了。“如何与消费者博弈,以拿到进入他们心中的门票”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被公认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层面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竞争的若干维度,它们分别是需求、目标和场合。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些维度而存在。因此,只要我们稍稍对先前采取的营销策略的维度加以改变,以一个全新的维度替代另一个被淘汰了的维度,诸如“增加一个维度”“去除一个维度”“组合两个维度”“为某个维度换序”等,我们就可以得到新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从而使产品大放光芒,销量激增。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运用起来却非常简单。举例如下:

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在止痛剂市场有许多竞争对手。拜耳通过电视宣传阿司匹林除了有镇痛作用外,还有预防心脏病的效果。这一新效用为拜耳公司带来了额外的销售额和品牌忠诚度。

在游客不多的冬季工作日里,游乐园管理者想到了将场地租给公司开销售会议。会后,公司员工可以在游乐园里享受一段美妙的时光。这样,死气沉沉的游乐园的冬天又焕发出了夏日里的热闹。“开客”是一种24小时营业的小超市。它们的出现迎合了那些工作到深夜且白天没有时间购物的职业女性的需求。

……

虽然消费者不是摆在我们面前,任我们肆意雕琢的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手中的产品却是可以成就我们“大卖”事业的一块基石。塑造了著名雕像——《大卫》的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没有多做什么,大卫本来就藏在石头里,我只是把多余部分去掉而已。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产品的销路也不是固定的一条两条,而是有千万条,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发现销路的思维。如果你沉溺于“霍布斯选择”的迷魂阵中不能自拔,纵使有千条万条,你也看不见。

今天的生活来自昔日的选择

有3个不同国籍的人因为犯罪要被关进监狱3年,在入狱之前,监狱长告知3个犯人说:“按照本狱狱规,我可以满足你们每人一个要求。”

热衷于追求小资生活的美国人要了3箱雪茄,向来讲求浪漫的法国人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以精明著称于世的犹太人则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