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7200000002

第2章

强作解人

“强作解人”讽刺不懂真义而妄发议论的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晋代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阳夏人)在年少时,曾经向阮裕(字思旷,然而他金紫光禄大夫,又称阮光禄)请教“白马论”。阮裕的学识并不广博,但是对一些疑难问题善于钻研,并且长于归纳、提炼,再难的问题,经他言简意赅地讲出来,可以把道理讲的十分深刻明白,真是鞭辟入里。

谢安请他讲“白马论”,倒是找准了对象。

所谓“白马论”,就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名辨命题。这个命题揭示事物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也包含事物皆是可分的思想。阮裕认真地讲给谢安听,但是当时谢安不能立即理解阮裕所讲的内容,但又好像有所领悟似的,于是一再仔细探问。阮裕感叹说:

“不但能讲‘白马论’的人很少,能理解‘白马论’道理的人就更少了。”

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此典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淇奥(yù玉)》,是《诗经·卫风》的第一篇。《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周平王的卿士卫武公的。意在说卫武公“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也有人觉得,这首诗是古代贵族女子与丈夫离别后的思夫夸夫的诗歌。

《淇奥》共三段,第一段的原文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间兮,赫兮亻间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看那淇河岸边,绿竹葱翠一片。君子神采奕奕,有如细切细磋,有如精雕精磨。风度庄重胸宽大啊,威武英俊容光焕发啊,君子神采奕奕,永远不能忘记他啊!

万马齐喑

“万马齐喑”比喻人们都已沉默、不再表述意见。

此典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进士出身,官至礼部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回家,后来又北上接家眷,在往返的途中,写成一组《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等,有不少作品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性。

《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写道:“中国若要有生气,一定要靠风雷激荡的社会变动。

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这真是太悲哀了。

我劝天子要重新抖擞精神振作起来,不拘泥于以往森严的等级制度造就任用大批人才。”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比喻得失相当,或得失并不当。也用来比喻众说不一。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齐国与晋国打仗,平阿的余子丢失了戟拾得了矛想回去,又害怕回去,因此徘徊不定,接着他便问路人:“亡戟得矛,可以回去吗?”路上的人对他说:

“你太机械了,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了兵器,又拾得兵器,怎么就不可以回去?”余子走了几步,又犹豫起来,不知到底是回去的好,还是不回去的好。这时正遇上叔无孙骑着马走来,他便上前拦着马问道:“今天我出战,丢了戟,拾得矛,可不可以回去?”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也不是矛,丢了戟,拾得矛,怎么能以拾矛来抵消失戟的责任呢?”他听了这话后就又不敢回去了。

白驹过隙

“白驹过隙”形容人生苦短;也可用来形容时光流逝迅速。

此典出自《庄子·知北游》:“老聃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有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说:“今天没有什么事情,想向您请教一下关于大道的学问。”老子说:“人生活在世界上,如同飞驰的骏马穿过狭窄的道路,一转眼就过去了。世间万物,相与无恒,都是从变而生,顺化而死。生也好,死也好,全部是变化而已,造物主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因此,对于死,生物感到悲哀、人类感到悲哀,而非生物与非人类,既不悲也不哀。

人类喜爱生,厌恶死,因此才受到生和死的束缚。可是一旦对大道有所领悟,就会忘记生死,就像从天然的弓袋和束囊中解放出来,魂魄上天,骨肉归土,不管如何纷乱,自为皈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皈依啊。”

白往黑归

“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而不注重本质,或首尾不一。

此典出自《韩非子》:“杨朱之弟杨布,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

‘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杨朱,是战国时着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万事“为我”,反对“兼爱”,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他的弟弟杨布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狗,杨布很喜欢它。对杨朱说:“我这只小白狗非常讨人喜欢,一见到我,就摇头摆尾,亲热极了。”杨朱反驳说:“这并不表明什么,你经常喂它,因此它才对你亲热,这样可以骗得更多的食物。”杨布听了,心中很不痛快。“你那套‘为我’的自私观点,竟然用到狗身上!”他讽刺说。

杨布平时爱好穿白衣服,一天外出,淋了一身雨,就把外面的白衣换成黑衣。返回家里,那小白狗竟向他“汪、汪、汪”地吠叫起来。杨布十分愤怒,随手拾起一根棍子就要打,一道来的杨朱立刻劝住了他,并说:“何必呢?它把你认成了另一个人,因此要吠叫。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你的小白狗外出,回来时变成了一条小黑狗,你就不感到奇怪吗?你会认为是别人的狗,而别人的狗,不会对你摇头摆尾地表示亲热。所以,你也会表现出不能理解不认识的样子。”杨布知道杨朱在讽刺他,但细细一想,真的有一些道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已经败落的事物,但在一段时期内,尚能维持某些兴旺繁荣的景象。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夫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枝繁者荫根,条落者本孤。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委托曹爽、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曹芳。

然而,司马懿久有篡夺曹氏政权的野心,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那时候,有一个人叫曹冏,是曹氏宗室的人。

他看清了曹氏宗室存在的危机,就上书劝告曹爽,叙说了历代皇族统治灭亡的原因,劝说曹爽不但要同本姓的族人建立亲近的关系,而且要与异姓有才干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那样做了,才能巩固曹氏集团的统治基础,即使有什么变化,也能维持下去。

曹冏劝道:“如果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繁叶茂,树根才能得到庇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所因此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这种虫子脚很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这句话讲的是小事,却寓意深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物的变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此典出自《金瓶梅》九十二回:“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吴月娘的女儿嫁给陈敬济为妻。这陈敬济不是个东西,他又娶了个戏子回家做小老婆,反而总是欺负他原来的老婆,有一天把她打得鼻口出血,过了半天才苏醒过来。正妻哭到半夜,悬梁自缢身死。第二天,吴月娘听说了,她早已听说女儿受苦,又听说陈敬济娶了个唱戏的在家里,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接着,率领家人、小厮、丫鬟、媳妇七八口,往他家来,见了女儿尸首吊得直挺挺的,就大声哭喊起来,将敬济拿住,揪住乱打,有的竟用锥子锥得他全身都是小眼,接着把那个小老婆也打了个臭死。把门窗户壁都打得七零八落。最后状子告到县里,判了陈敬济逼死妻子,徒刑五年。

冰山难倚

“冰山难倚”说明依仗别人权势,不得持久。

此典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者,侠(陕)州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于人。人有劝彖令修谒国忠,可图显荣。彖曰:‘汝辈以谓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耳。’”

唐玄宗十分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也跟着沾了光,也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升任右相,独揽朝政,权倾天下。那时候,天下许多士人,为了谋取功名,争相拜谒杨门,巴结杨国忠。陕西一带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他知识渊博,名气很大,而且又志向高远,从不向权贵低头献媚。有人劝张象也去拜见杨国忠,为了博取荣华富贵。

张彖却说:“你们都认为杨国忠权高势大,如果能够投靠他就像倚靠泰山一样稳固。可是在我的心目中,看起来威威赫赫的杨国忠不过是一座冰山,如果太阳出来当空照耀,冰山马上就会消融,依靠它的人就要上当了。”后来,安禄山起兵叛乱,杨国忠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冰山果然消融了。所以,那时的人都称赞张彖有先见之明。

不得要领

“不得要领”比喻没有掌握住事物的要领或关键。

此典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骞(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的时候,在西域有一个大国叫月氏。月氏被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打败以后,不得不远远地往西逃避。他们痛恨匈奴,每时每刻都想复仇,但由于无人帮助,自己势单力薄,只好暂时忍受外族的欺凌。

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听到这些消息以后,打算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张骞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就从西汉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因此张骞一行路经匈奴时就被匈奴扣留,这一扣便是十一年,他在匈奴娶了妻子,生了儿女。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可是内心一直未忘武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到了后来,他们终于逃出了匈奴,继续往西寻找月氏。

再说月氏王被匈奴人杀死以后,又立太子为王。新王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并且占领了大部分土地。因为大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月氏人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就非常满足,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他们向匈奴人复仇的念头早已淡忘了。等到张骞来了之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已经不大感兴趣,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还是无法联合月氏去攻打匈奴,最后只好返回汉朝。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这句成语说明两种情况完全相反或差别迥异。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时期,苏秦是主张“合纵”的,他建议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抗击秦国。为了说服赵国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他从燕国来到赵国。赵王比较年轻,做君王的时间不长,很愿意听他的主张,于是便热情地接待了他。

苏秦十分委婉地对赵王说:

“现在贵国疆域有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千部,战马几万匹,粮食够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东有清河,北邻燕国。目前秦国虎视眈眈,一心想把赵国吞掉,然而迟迟不敢举兵来征伐,是担心韩国和魏国打他的主意。所以说韩、魏两国也是贵国的屏障。可是秦国一旦占了韩、魏,那么赵国就就十分危险了。这就是我为大王忧虑的事情呀!想当年,尧没有什么地盘,舜没有一点土地,却能领有天下。禹不足一百个部属,却成为诸侯的领袖。成汤和周武王也不过三千士卒,三百战车,也做了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都具有卓识远见。圣明的君主能够了解敌国的强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数目、将士的优劣,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战场上厮杀,对于胜负、存亡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哪有只听议论,就贸然地决定国家大事的呢?我计算过各国的领土,六国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国大五倍;六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你们六国合成一体,共同攻打秦国,那秦国必定失败。可是你们现在不做长远打算,只想着秦国,心甘情愿做人家的臣子。你们可应该知道呀,打败敌国和被敌国打败;别人当自己的臣子和自己当别人的臣子,这两种状况可是不能够放在一起比较着说的呀!我的建议请大王深思啊!”

赵王对苏秦的主张十分感兴趣,决定封他为武安君,并赐给他一百辆车子,二万两黄金,一百双白璧和许多绸缎、衣物,让他去劝说其他几个国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国。国王广早知班超的情况,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的产生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