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
杨继盛是明朝名臣,嘉靖年间时曾任南京户部主事。
杨继盛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寒,杨继盛没有机会读书。父亲让他每天到溪边放牛,但他每次放牛经过村里一所私塾时,总要站在窗外,踮起脚,听老师给学生讲课,然后用心记下来,放牛时再一遍一遍地背诵。私塾老师见他每天都趴在窗口听讲,风雨无阻,十分感动,于是就借给他一本书,让他在窗外站着听讲。
杨继盛对老师的殊遇十分感激,便想方设法为老师做事,以报答老师。他见老师每天做饭,缺少干柴,每天放牛回来就背一捆干柴送给老师。有时还帮老师挑水、打扫院子,把私塾里的桌子、板凳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老师年龄大了,眼睛有些昏花,看书困难。杨继盛听说野生的枸杞子能养目,放牛时见到熟透的枸杞子就摘下来,晾干后给老师送去。老师因此也十分喜欢他,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讲课。
这位老师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人。他教杨继盛读书时,时常针对社会的黑暗情况教导他,要他先学会做个正直的人,然后再用功读书,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后来,杨继盛学有所成,终于做了官。但他始终不忘恩师的教诲,坚决地同朝中的奸恶势力做斗争。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他并没有胜利,反而被捕入狱。
直至在狱中,他还念念不忘当年在私塾窗外读书时的情景,特地嘱咐家人转告恩师:“弟子杨继盛,一日受教,终身不忘。今日被诬下狱,决不屈从邪恶、辱没老师的教诲。”
如果老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老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并得到学生的尊重。杨继盛在被捕入狱时仍不忘恩师的教诲,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点便是从这位恩师那里继承来的。
管鲍之交
春秋初期,有一对罕见的知心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着名的政治家。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富有,本钱出得多;管仲贫穷,出的本钱少。但赚了钱后,管仲给自己多分钱。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他说:
“管仲家里等着钱用,是我乐意多分给他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怎么能说他贪钱?”
管仲领兵打仗,三战三败三次逃跑,有人说因为他心惊胆怯,贪生怕死,所以接连败下阵来。但鲍叔牙为管仲分辩说:
“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为的是母亲老了,又多病,不能不让自己活着去侍养她。”
最能体现两人友谊之深的,是在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争位之战中,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取得了皇位。管仲却因辅佐过公子纠成了罪犯,但是鲍叔牙却说服公子小白把自己相国的高位让给管仲,而鲍叔牙甘做副手。
后来,管仲感动地说:“在我为公子纠囚禁受辱的时候,鲍叔牙并不以为我无耻。生我者是我的父母,真正熟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与鲍叔牙可谓是真正的知己,他们能够相互信任,彼此理解,这是尤为可贵的。我们对朋友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友谊之树才能长青。
借壁余光
战国时期,甘茂受到排挤,想让苏秦替自己游说秦王,又怕苏秦不答应,就问苏秦:“先生听说过《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吗?”苏秦说:“没听过。”
苏秦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甘茂想要自己帮助他游说秦王,心想:如果帮助了甘茂对自己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为什么不帮呢?
但是苏秦却假装不知道,问甘茂:“那你就给我讲一下这《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吧!”于是甘茂就讲起了故事:
从前,长江边上住着一群姑娘,她们白天乘船打鱼,晚上聚在一间屋子里做针线活儿,大家共同出灯油。
有一个姑娘因为家里很贫困,出不起灯油,但也常和大家混在一起借光做针线活儿。
其他的姑娘觉得她占了大家的便宜,不合理,就商量把她赶走。
那个穷困的姑娘,看出了大家的意思,决定离开她们。
姑娘在临走时对她们说:“我因为拿不出灯油,所以常常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好,让你们都能舒舒服服地做针线活儿。你们何必吝惜这照在四壁上的余光呢?这点余光,不用也就浪费了。你们让我借点光,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我觉得我对你们还是有些好处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姑娘们一商量,认为她说得对,就留下了她。
苏秦听他把故事讲完以后,就对他说:“我要先帮助你在齐国受到重用,然后再去游说秦王。”
后来,甘茂在苏秦的帮助下,果然受到了齐国的重用。
苏秦又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位贤才,对秦国的内情、山川险阻了如指掌。他如果凭借齐国的势力,联合韩国、魏国,回过头来算计秦国,这对秦国非常地不利!”
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
苏秦给秦王出了个主意,秦王就任命甘茂为秦国的上卿,安排他留住在齐国。
能够帮助别人,又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善良是一种美德。小朋友如果能够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也一定能使自己更加幸福、快乐。
斗酒学士
“斗酒学士”指喜欢饮酒的文人。也可用它借指性情高傲、举止狂放的文人。
此典出自《新唐书·王绩传》:“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唐代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人。他性情傲慢,举止放任不拘,尤其喜欢喝酒。唐高祖(李渊)武德初年,王绩以以往所任官职的身份,在门下省(官署名)待诏。
按照以往的惯例,官府每天都要供给待诏的人三升酒,王绩也不例外。有人问他道:“王待诏有什么高兴事呀?”王绩回答道:“美酒使我恋恋不舍呢!”门下省的长官陈叔达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破例每天给王绩一斗酒喝,因此,人们都把王绩称作“斗酒学士”。
干卿何事
后人便将“干卿何事”作为一句成语,用来嬉笑别人多管闲事,表示与你有什么相干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唐书》:“元宗尝戏延巳曰: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
“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五代时期南唐有一位着名的词人,名叫冯延巳。他曾经在南唐中主李璟执政时,做过宰相,并写过一首《谒金门》词,全词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故事。春风把池水吹起了层层波纹。她逗引着水面上的鸳鸯,手里揉搓着红杏花瓣,独自倚在栏杆上,抬头听见喜鹊叫,但心上的人儿还是不来。
冯延巳的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大伙都争相传诵。南唐中主李璟也非常喜欢,经常吟咏着,有一天,李璟碰到冯延巳,就与他开玩笑说:
“哈哈,‘吹皱一池春水’与你有什么关系啊?”
冯延巳欢喜地回答说:
“不如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妙啊!”
李璟听见宰相在夸赞自己,心中更加得意。原来李璟也写过一首《山花子》词,词中写道: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小家碧玉
“小家碧玉”泛指平民家的少女。
此典出自晋代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晋代人孙绰写了一首诗,描写贫家少女的情思。这首《情人碧玉歌》写道:“我碧玉原是贫家少女,本不敢攀附富贵而与有才德的公子结亲。有感于郎君对奴家的千般恩爱之意,可又觉得自己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奴家献身于郎君之时,郎君为我的情意而神魂颠倒。奴家感激你,并不觉得羞愧,也不脸红心跳,回过身来投入郎君的怀抱。”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形容穷途受困,四面受敌,处境孤危。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
项羽和刘邦先前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县)东西两边为界限,互不侵犯。
可到了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当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公元前202年12月,汉王刘邦率领汉军,将项羽的楚军四面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楚军长期被困,军粮几乎吃尽,几次突围,都没能奏效。一天夜里,包围在四周的汉军阵地上,传来了阵阵歌声。项羽侧耳一听,大吃一惊!原来汉军唱的全部都是楚地民歌。项羽号称西楚霸王,不仅楚地是他的大后方。而且楚军中最精锐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兵,也都全部是楚地人。楚霸王听到这四面楚歌,暗想:“汉军难道完全占领了楚地?他们哪来的这么多的楚人?!”事实上,这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谋士张良为了扰乱楚军的军心,有意叫士兵们学唱的。楚军士兵听到四面楚歌,也都以为家乡被汉军占领了。有的为乡音感动,引起共鸣,也哼唱起楚歌;有的思念父老乡亲、妻子儿女,竟然泣不成声。楚军没有经往这四面楚歌的攻心战,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最后突围时,跟随在楚霸王后面的只有八百来人,于是到了乌江,仅剩二十余名骑兵,而追赶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人。楚霸王最后在乌江边自杀了。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形容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局面。
此典出自元代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一回,登上石头城四处了望,他不禁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因填《念奴娇·登石头城》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
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
唯有青山如壁。
这几句词的大概意思是:登上石头城的高处,遥望吴楚一带,天向下垂,空荡荡的一片,什么也没有。长江中下游,从来是豪杰争斗的地方,可现在豪杰不知何处去了。
指点汉魏六朝以来的兴盛地方,现在只剩下如壁的青山了。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原意是大家同坐一条船渡过江河,后来用它比喻在危难的环境中,大家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此典出自《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
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有人问军事家孙武:“如何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回答他说:“你见过蛇吗?你假如打蛇的脑袋,蛇会用尾巴来打你,你打蛇的尾巴,它会用头部来攻击你;你若是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
打仗用兵也要像蛇反击猎手一样。因此善于布阵的人,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式,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成为一个整体,互相能够照应对方,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么军队的将士们能够像蛇那样,首尾合成一体,互相救援呢?”那人又问。
孙武告诉他说:
“这是不必多虑的,战争的形势迫使军队一定是这样。比如说,吴国和越国是敌国,两国的人互相敌视,仇恨非常深。可是当他们同乘一条船渡海,遇到大风大浪,眼看就要船翻人亡时,他们立刻互相救援,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早已忘记吴国和越国是世代为仇的国家。连互相为敌的人在危难时都能相互相救,何况没有冤仇的将士呢?因此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相互救援的。”
王猛卖畚
“王猛卖畚”形容士人生活贫寒,仕途坎坷。
此典出自《晋书·王猛传》:“(王猛)少贫贱,以鬻(yù)畚(běn)为业。尝货畚于洛阳,及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北海人王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他得到前秦国君符坚的信任,在将相群中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王猛出身十分贫家,幼年时卖畚为业。一次,他到洛阳卖畚,有一个人要买畚,给的价钱很高,却说没有带钱来,家离此不远,叫王猛跟着他去取钱。王猛贪图价钱高,就跟随那个人去了。走着,走着,并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已经走进到深山之中。只见一个老翁,胡须和头发都白了,在床上坐着,两边有十来个随从。有一个人带着王猛去拜见老翁。老翁说:“王公为什么要下拜呢!”接着,用十倍的价钱还给王猛,又派人将他送出。王猛出门后,回头一看,后面原来是嵩高山。
低首下心
“低首下心”形容屈服顺从、俯首听命的样子。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
唐代中叶的大文学家韩愈,曾经因谏迎佛骨,惹恼了唐宪宗,唐宪宗要处死他,幸好宰相裴度为他求情,宪宗才改判他到潮州去做刺史。他到任之后,便到民间去了解人民的疾苦,他听说鳄鱼聚在恶溪,经常伤害路经那里的人畜,害得老百姓们不能够安居乐业。
于是韩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派部下们把一头猪和一只羊投进恶溪的潭水里,让鳄鱼们吃个痛快,然后又限令它们最迟一个星期的时间,要全部迁到南面的大海里去生活,如果不服从命令的话,就要挑选精明干练的射手,用犀利有毒的箭把它们全部射死。
冬日可爱
成语“冬日可爱”比喻人的慈祥可亲。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七年》。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问于贾季:“赵衰、赵盾孰贤?”
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