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军事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7800000011

第11章

伤弓之鸟

此典出自《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晋书·苻生载记》中的典故,叫“伤弓之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关于伤弓之鸟典故的最早记载。其实《晋书》中记载的并不是典源,而是引用《战国策·楚策四》中的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

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这段文字就是“伤弓之鸟”典故的由来。意思是指受过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遇事犹有余悸的人。

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兼并天下,频繁地向东方各国发起进攻。强大的秦国把各国的军队打得丧魂落魄,就连兵多将广的楚国也接连战败,楚国的临武君等人也都成了败军之将。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为遏制秦国,决定再一次合纵抗秦。这五国中,由于楚国的军事实力最强,便一致推举楚王为合纵长。

联军组建后,赵孝成王认为,如果没有智勇双全的大将来统一指挥,还是不可能战胜秦军。于是,赵孝成王就特意派魏加出使楚国,试探楚国准备让谁来担任联军的统帅。

当时,春申君黄歇执掌着楚国的军政大权。魏加见到春申君后,就坦率地问楚国有没有能当联军统帅的大将?春申君说他准备让临武君来领兵。魏加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射箭,我跟你讲个射箭的故事吧。”春申君说:“当然可以。”魏加说:“有一天,魏国有个叫更羸的人,陪魏王在主宫一处高台上游玩,天空不时有群群飞鸟掠过。更羸对魏王说:‘臣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射落天上的飞鸟。’魏王以为更羸是在说笑。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来。”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凄厉。更羸便把弓拉满弦,手一松,只听“崩”的一声,那只大雁就掉了下来。魏王惊叹不已,忙问其中的奥妙。更羸不慌不忙地说:‘实不相瞒,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我见它飞得很慢,是因为它的旧箭伤还在作痛;它的鸣叫声凄厉,那是因为它久已失群;它的旧伤还没有痊愈,心里还有余悸。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急忙高飞,结果引发了旧伤迸裂,支持不住,就掉了下来。’”

讲完“伤弓之鸟”的故事后,魏加这才言归正传,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被秦国军队打败,这不就像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吗?他至今还心有余悸,慑于秦兵的威力,又怎么能领兵抗秦呢?”春申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春申君听取了魏加的建议,但合纵抗秦之事,却以失败而告终。当秦国大军出函谷关后,屡战屡败的五国军队便惶恐不安,纷纷溃退,恰似一群“伤弓之鸟”。

今天,我们把这个典故通作“惊弓之鸟”,正是依据伤弓之鸟典故而来的。

画蛇添足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者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典故“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意思是画好了蛇却给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白费功夫;或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坏事。

楚怀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楚王派大将昭阳率军进攻魏国。昭阳大败魏军,并夺取了魏国八座城池。昭阳打败魏军后,踌躇满志,又移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齐宣王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急得团团转,一时不知该怎样来应付这一突发事件。

这时,一位大臣禀告齐宣王说,秦国的使者陈轸正在齐国,据说陈轸很有口才,不如请他去游说昭阳退兵。

陈轸也不愿看到楚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便答应了齐宣王的要求,去楚营见楚将昭阳。

昭阳久闻陈轸大名,连忙热情接待。陈轸先对昭阳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然后话锋一转,问道:“将军立下如此之大的功劳,不知回国能封什么官职?”昭阳得意洋洋地说:“楚王答应封我为上卿。”陈轸又问:“贵国还有什么官位比上卿更高的吗?”昭阳回答说:“那只有令尹这个位置了。”当时,楚国宰相的官位称令尹。陈轸叹了口气说:“可楚王不会设两个令尹呀!”

昭阳听出陈轸话中有弦外之音,一时又琢磨不透,便请陈轸指点。

陈轸说:“我给将军讲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吧,或许将军能从中悟出道理。楚国有个富翁,一天在祭祀仪式结束后,赏给几个仆人一壶美酒,这几个人仆人商量起来:‘几个人喝一壶酒,不过瘾;要是一个人喝,那才痛快!我们不妨比赛画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于是,他们每人折了一根树枝,开始在地上画了起来。其中有个人很快就画完了,拿过酒来准备喝。可他还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本领,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于是,左手拿杯,右手继续画蛇脚。这时,另一个仆人也画完了蛇,就一把抢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画蛇脚的仆人自知理亏,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把酒喝光了。”

陈轸讲完这个故事,单刀直入地对昭阳说:“将军大败魏军,夺得八座城池,功不可没,可以官至上卿。但将军自恃实力雄厚,又要攻打齐国,我看这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就算你打胜了,回国后仍然是上卿,楚王不会设两个令尹的职位;而如果你打败了,功名利禄会随之荡然无存,说不定楚王还会处死你。这不是‘画蛇添足’了吗?”

昭阳听后恍然大悟,立即停止进兵伐齐,返回楚国。

乐极生悲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

“乐极生悲”的意思是说,享乐到了极点,就会带来悲惨的结果。它的典源出自战国时代齐国大臣淳于髡与齐威王的一段对话。据史书记载,淳于髡是入赘到齐国的女婿,身高不足七尺,按当时尺寸,是个身材矮小的人。他非常善辩,喜好喝酒,多次受命出使各诸侯国,总是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很受齐威王的赏识。

齐威王也很喜欢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不免疏忽国事。在喝酒问题上,淳于髡想劝谏齐威王,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楚国举兵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援助。淳于髡说服赵王,借来精兵十万。楚国见到这情景,不得不撤兵。齐威王非常高兴,特意在后宫备酒宴,为淳于髡庆功。淳于髡正想利用这个机会劝谏齐威王喝酒之事,便欣然前往。

席间,齐威王问:“听说先生海量,那么能喝多少酒呢?”淳于髡回答:“一斗也醉,一石也醉。”齐威王觉得奇怪,忙问这是什么原因。淳于髡解释说:“如果大王赐我喝酒,旁边有执法的大臣,后面有弹劾的御史,喝的时候,怀着恐惧的心理,一斗就醉了;如果家里有宾客,父母命我喝酒,因为要庄重一点给侄子看,不敢放肆,那么就可以喝两斗;如果有知己的朋友,很久没有见面,突然相遇,谈天说地,讲讲私事,这时可以喝五六斗了;如果碰到宴会,猜拳行令,说说笑笑,毫无嫌疑顾忌,心情又很欢乐,就可以喝八斗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杯盘狼藉,大家放怀,最感欢乐时,就可以喝一石了。所以有人说:酒喝高了,就容易出乱子,享乐到了顶点,就会走向反面,出现可悲的结局,天下万事都是这样,凡事总有个度,过了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齐威王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细细琢磨,知道淳于髡是在劝诫自己,于是高兴地说:“你说得好。”他从此取消了昼夜的长饮,还命以后置酒请客,淳于髡站在自己一侧,以示警戒。

后来,人们根据这段故事,拿淳于髡讲的“乐极生悲”来劝诫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太任性,过分享乐,以免荒废了正事,招致悲惨的结果。

在封建时代,大臣劝谏君王经常采取迂回的方式,言词也较委婉,富有哲理。淳于髡劝谏齐威王可以说是典型的一例,效果自然也很明显。今天,乐极生悲这句成语已经使用得十分广泛,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一条准则。

人微权轻

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成语“人微权轻”的典源。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段故事。

齐景公执政时,齐国遭受到晋、燕两国的攻击。齐军连吃败仗,丢失了大片土地。齐景公毫无办法,赶紧找相国晏婴商量。晏婴说:“齐军所以连遭败绩,是因为缺少一位得力的将领。”齐景公深有同感,连问朝中哪位将军能够领兵退敌?晏婴想了想说:“我看田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可以担此重任。”当时,田穰苴不过是一名下级军吏,齐景公并不知道他。于是立即派人把田穰苴找来,齐景公当面问了他一些作战知识,用兵谋略,田穰苴回答得头头是道。齐景公十分高兴,立即命他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迎击晋、燕两国军队。

田穰苴拜谢了齐景公,但提出了一个请求。说:“我一向地位卑微,您把我从卒伍之间一下子提拔到大夫之上,恐怕士卒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因此,我请求君王派一位您所信赖的,地位又很尊贵的大臣,做我的监军,才好率军出征。”

“好啊,那容易啊。就派我的爱臣庄贾去一趟吧!”齐景公当即批准了田穰苴的请求。

穰苴辞别齐景公,又与庄贾商议,决定第二天午时在军门会合出发。

第二天清早,穰苴带领军队来到军门,整齐列队,等候庄贾。他命令侍从官在地上立下计算时间的“表”和“漏”。庄贾是齐景公的宠臣,一向狂妄骄横,平时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次随军出征,亲朋好友摆酒送行,他得意忘形,喝到日头眼看就要偏西了,还没有离开家门。穰苴全身披挂,站在全军前头,看看时辰已过,命令侍从官放倒“表”,倒掉“漏”中的水,宣布说庄贾大人失约了。

一直到傍晚时分,庄贾才大模大样地来到军门。他刚从车上迈下来,穰苴便迎上去,问道:“庄大人为何来迟?”

“哈哈,亲朋饯行,挽留些时候……”

“做将军的,从受命之日起,就应忘掉家庭,军人到了军营就应忘掉亲朋,战士听见战鼓就应忘掉自己。眼下敌军入侵,国内动荡,士兵战死在边疆,君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性命都系在我和你的身上,你怎么能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毫不在意地说:“别危言耸听了,你才当了几天统帅呀!”

穰苴正言厉色地喝道:“军正,约定时间而迟到者,按军法该如何处置?”

负责执行军法的军正响亮地回答:“当斩!”

两名武士立即上来把庄贾捆绑了。庄贾的随从看到情况不妙,骑马赶回宫廷报信。可还没等报信人回来,穰苴已经下令把庄贾斩首了。

一会儿,齐景公派廷卫官,带着“赦贾”的命令飞马赶来,直接闯入军中。可还没等廷卫官开口,穰苴又问:“军正,纵马驰人军营,该受什么处罚?”

“当斩!”

当时把廷卫官吓了个半死。穰苴说:“你是齐王的使者,不可以杀。我看就把你车上左边的马杀了,代替你伏法吧。”

这样一来,真可以说是三军为之震动。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不久就击退了晋、燕两国的军队,收回了失地。穰苴凯旋时,齐景公亲率百官到郊外迎接,并提升他为掌管全国军队的大司马。也许是这段典故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久而久之,人们把穰苴的田姓忘记了,直接用司马官衔称谓他,这样,田穰苴就演变成了司马穰苴。

成语“人微权轻”就是由此而来,后人常用它来说明资历名望浅、权威不足以服众。

这句成语后来又演变成“人微言轻”。意思也就转变为地位低的人,言论、主张不受人重视。

一言九鼎

成语“一言九鼎”的典源,来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意思是:平原君与楚国签订了联合抗秦的条约后,回到赵国对人说,毛遂一到楚国,一席话使赵国的地位一下子重要起来,毛遂的辩才真是胜过一百万军队啊。九鼎、大吕都是古代国家的宝器,后来人们就把起决定作用的言论称为“一言九鼎”。

战国后期,秦国出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小难以抵抗,决定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搬救兵。赵胜这个人平时礼贤下士,门下收养了数千宾客(也称作食客),赵胜决定从门下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宾客一同前往。他选来选去,只选中了十九名。这时,毛遂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要求与平原君同行。赵胜问毛遂:“先生你到我门下几年了?”毛遂答:“三年。”赵胜说:“我听说有能力的人,生活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示出来。先生来了三年,周围的人没有提起,我也闻所未闻,可见先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先生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我今天就请你把我放进布袋里,如果你早把我放进布袋,我早就脱颖而出了,问题是你过去没有把我放进布袋而已。”赵胜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同意带他前往楚国。以上也就是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源。

平原君赵胜到了楚国,拜见了楚王,陈述赵楚两国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早上说到中午,楚王就是不表态。赵胜的十九个宾客公推毛遂出面劝说楚王。毛遂按剑跨步上前先对赵胜说:“说明一件事的利害,有几句话就够了,今天说了这么久,还不能决定,到底为什么?”楚王见状就问:“他是谁?”赵胜答:“是我的门客。”楚王大声斥责道:“还不快退下,我与你的主人议事,哪轮得到你说话!”毛遂按剑挺胸说道:“大王你所以斥责我,是凭借楚国地广人多,但现在您和我相距仅十步之遥,楚国再大也帮不了你,大王的性命就在毛遂的手里,你还有什么威风可抖呢?楚国是大国,方圆五千里,军队有百万,却在以往与秦国的交战中三战皆败,有辱您楚王的先人,这是世代的怨仇,赵国都为你感到羞耻,而大王你却无动于衷。联合抗秦,说到底是为楚国而不是为赵国啊!”一席话说得楚王羞愧难当,又为毛遂的勇气和胆略所慑服,连声说道:“先生说得对,说得对,为了楚国的长久安定,我愿听从先生之言。”毛遂接着问:“条约可以订了吗?”楚王回答:“当然。”于是,楚王与平原君当场歃血为盟。平原君终于完成了使命,回到赵国后,他感慨地说出了文首的那段话。

后来,楚国的援兵迅速赶到赵国,秦国慑于楚赵两国的联合,退兵返回函谷关,邯郸之围终于解除。毛遂的一席话,挽救了一个国家,真可谓“一言九鼎”。

困兽犹斗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处在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拼死挣扎一番,何况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呢!

这句成语的典源与我们曾经讲过的“退避三舍”、“止戈为武”的典源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