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
敢于面对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派军阀为扩大势力范围,互相混战不休。担任荆州刺史的皇族刘表,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采取观望的态度。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争战。袁绍派人要刘表支援。刘表口头答应,实际上按兵不动;对曹操他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从事中郎韩嵩认为刘表采取这种态度不妥,对他说:“曹、袁两公相持不下,将军的行动举足轻重,应慎重选择一方。若是继续犹豫暧昧,后果必然得罪两方。”
韩嵩向刘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胜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议刘表归附曹操,才是万全之策,其他将领也赞同韩嵩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决,他考虑再三对韩嵩说:“目前,曹公已经迎天子到了许都,请先生到那里为我去观察一下实情如何?”
韩嵩严肃地说:“我是您的部属,自然应该听从将军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汤蹈火也会奋不顾身,死也不推辞。不过要请将军郑重考虑,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我去京都是正确的;如果将军主意还未定下来,就派我进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望将军到时不要使我为难。”
刘表对此没有明确表态,就让韩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他到京都见到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马上被任命为零陵太守。韩嵩赴任前,去向刘表辞别。
刘表知道韩嵩已接受汉献帝的任命一事后,勃然大怒,认为他是对自己的背叛,当场要将韩嵩处死。文武官员都非常震惊,纷纷为韩嵩求情。但是,韩嵩却神色自若地对刘表说,他进许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刘表现在这样处置他,是负了他,而不是他负了刘表。接着,他当众把先前对刘表说的话重说了一遍。刘表只好不杀韩嵩,而将他囚禁起来。
背城一战
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决心与敌人战斗。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战乱不断,齐国经常欺侮弱小的鲁国和卫国,后来鲁卫两国就同晋国结盟。三国联手与齐国交战,齐军大败而退。晋军主将郤克统率三国联军紧追不舍。齐在无奈之下,只得派大臣宾媚人专向联军求和。
宾媚人来到晋营向郤克表示,愿意献上珍宝,同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以此作为与三国讲和的条件。
但是郤克却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把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送到晋国去当人质,二是齐国境内的农田垄亩和道路沟渠全部改为东西向。
郤克提出这两个条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齐国时,萧同叔子曾经讥笑他一只脚有点跛,他要乘机报仇。至于将农田等改为东西向,那是为了今后可以方便地进攻齐国。
宾媚人不卑不亢地说:“萧同叔子是我们国君的母亲,也是你们国君的母亲,怎么能当人质呢?先王划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据土地的特点来分布所种植的东西,有的东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东西向,违背了先王的意向,违背先王就是不义,不义怎么能当盟主?晋国如果能平等相待,与我国重续旧好,那是我们国君的荣幸,珍宝可以赠予,土地也可以归还。
如果晋国不答应,那么我们齐国就要收拾余部,背城一战,借以求得生存,如果侥幸能取得胜利,仍然不敢违背贵国命令;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其结果也不过是任君摆布。”
郤克与鲁、卫两国的主将商量对策,他们都认为,晋国与齐国实力相当,再打下去晋国也未必能再胜,不如适可而止,与齐国讲和。郤克觉得他们说的道理对,就把宾媚人请来,同意按齐国的条件讲和。
虽死犹生
人死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此典出自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元禧传》。
北魏时的咸阳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当他还在做冀州刺史的时候,就极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废除原有鲜卑族的陋习,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倡导学习汉族的文化。当时在元禧所辖范围内特见成效。
元宏对他的几个弟弟都怀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职后,元宏总是教导他要谦虚谨慎。元宏死后,元禧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当初跟随元宏那样兢兢业业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边拥有美女数十个,仍不满足,还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元恪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亲自执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结一些人准备谋反。一日,元恪出城办事,元禧乘机集合人马,但准备不充分,没来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报,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仓皇出逃,只有一位随从尹龙虎跟随身边。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尹龙虎出了一则谜语让元禧猜:“要睡则一起睡,要起则一齐起,贪婪的样子就像豺狼,但自己从来不把东西据为己有。”
元禧想了一阵,因心乱如麻,猜不出是什么,尹龙虎告诉他是筷子。元禧看着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对他说:“你可要作好与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龙虎郑重表示与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后来他们一起被元恪赐死。
响遏行云
嘹亮歌声阻止了天上飘动的云彩。
此典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秦青是战国时有名的歌唱家。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
在他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薛谭的人长得很帅,也很有唱歌的天赋。他在秦青这儿学了几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快要赶上老师,没有必要再向老师学习了。有一天,他就向老师提出回家的要求。
秦青很喜爱薛谭,有心要把他培养成为出名的歌唱家。
这时,他见薛谭前来辞行,知道他有点骄傲自满,但他也没有当面批评和挽留薛谭,只是说:“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为你设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备了酒菜,在大路口设下酒宴为薛谭送行。席间,秦青对薛谭说:“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给你留作纪念吧!”
秦青说完,就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这是一首专为送行而作的歌,歌声雄浑悲壮,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那些树木仿佛被他的歌声震动了,连天上飘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止住了脚步聆听着,不再飘动。
薛谭听了老师的歌,感到非常惭愧。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无法与老师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诚恳地请求老师的原谅,表示自己还想继续跟老师学习,不回家了。
秦青见薛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高兴,就让他留了下来。从此以后,薛谭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歌唱家。
昭然若揭
昭然:清楚明白;揭:高举。形容事情的真相或本质都已披露出来,暴露无遗。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孙休是春秋时鲁国人,他的老师名叫扁庆子,师徒俩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其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修身处世的学问。一天他又来到扁庆子家,进门后就唉声叹气地说:
“我的命运真不好。在田里种庄稼,却得不到好收成;到朝廷去作官,又遇不到贤明的君主;我被放逐到乡间,还要遭到乡官的嫌弃。
我究竟有什么过错得罪了老天,才遭到这样的恶运?”
听了孙休的话,扁庆子非常同情,安慰他说:“你知道圣人如何确定自己的行为吗?他们非常清高,所以能忘记腹中肝胆的存在,对外面发生的事情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胸中坦荡荡,一粒灰尘也没有,就像生活在尘世之外。”
接着,扁庆子谈到了孙休:“可是你呢,尽想着俗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欲望,炫耀自己的才能又是那么明显,就像高举着太阳和月亮行走那样明白清楚。这怎么能做到像圣人那样呢?你的身体长得很完全,五官一个也不少,生下来后没有因为病或天灾变成聋子、瞎子、跛子,又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是已经很好了?你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你回家冷静地想想吧!”
郢匠挥斤
斤:斧子。比喻技艺高超。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徐无鬼》。
春秋时,楚国有位名叫匠石的木匠,技艺高超,他用斧子砍东西,说砍哪儿就砍哪儿,从来不差分毫。
匠石有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是楚国都城郢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人,人们都叫他为郢人。这个郢人的性格非常沉稳,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郢人和匠石经常在一起干活。有一次,郢人在干活时溅了一滴泥水在鼻尖上,当时没顾上擦。到收工的时候,泥水已经干了,在他的鼻尖上留下了像苍蝇翅膀那样薄的一层泥块。匠石见了,就开玩笑说:“`你鼻子上有一层泥,我完全可以用斧子帮你削掉,你认为如何?”
郢人对匠石的本领十分了解,知道他真的可以把泥削下来,就回答说:“那太好了,来吧!”
匠石见郢人是认真的,就真的提着斧子走了过来。他也十分了解郢人的性格,就说:“我真的劈了,你千万别动啊?”郢人说:“我保证不会动,你放心劈就是了!”
周围干活的人听说匠石要用斧子削掉郢人鼻尖上的泥块,都围过来看。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都屏住呼吸,连大气也不敢出。只见匠石把斧子抡了起来,斧子在空中划了一道圆弧,带着呼呼的风声,朝郢人的鼻尖上落了下去。
围观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这实在是太惊险了!等他们睁开眼时,只见郢人还活生生地站在那里,脸上仍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的鼻子上一点伤都没有,而那层泥却被干干净净地削去了。众人惊得都张大了嘴巴,过了好久才纷纷赞道:
“真是神功啊!”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宋元公的耳朵里,他也感到非常惊奇。
宋元公让人把匠石请来,表示想亲眼看看匠石的绝技。匠石说:
我以前曾经能用斧子削去郢人鼻尖的泥,但是现在我却无法表演给您看了,因为郢人很久以前就去世了,而现在根本就无人敢与我合作表演此绝技了。
郢书燕说
比喻迁强附会或曲解原意。
此典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是郢城,有天晚上,一个郢城人给在燕国当相国的朋友写信,仆人则拿着蜡烛站立一旁。
他写着写着,觉得光线越来越暗了。他扭头一看,原来仆人拿着蜡烛站在一旁时间久了,精力不够集中,蜡烛越举越低。他就对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点)!”他边说边写,不料竟然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中去了,可他一点也没有察觉。
他写好信,就让人把信送出去了。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看到“举烛”两个字好像与上下文联系不上,就反复推敲起来。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郢人的意思,相国不住地点头,自言自语地说:“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所谓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有德有才的人加以任用。说得好,说得好啊!”
于是,燕国的相国在见燕王的时候,就把他领会到的“举烛”的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高兴,就让他照着“举烛”的意思去执行。结果,燕国从此被治理得很好,逐渐富强起来。
郢人信中的“举烛”两个字其实是误写进去的,郢人也根本没有想表达什么崇尚光明的意思,由于燕国相国的误解反而有利于安邦治国,于是就认为“举烛”二字写得好,很合乎情理。
临危不顾
面临危难,不顾惜自己。形容大义凛然的气概。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
三国末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死后,大权由姜维执掌。魏帝派邓艾、诸葛恪和钟会三路大军讨伐蜀国。姜维在军事要地剑阁坚兵据守。钟会久攻不下,便准备撤军。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懦弱无能的刘禅见无法抵抗,便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钟会非常钦佩姜维的才能,和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便下令将他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的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竭力怂恿钟会叛乱。双方由于都想利用对方,所以关系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