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
2701800000050

第50章 果尔达·梅厄:以色列的女外交部长(1)

果尔达·梅厄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外交部长(1956~1966年),曾任以色列总理6年。

1898年3月,梅厄出生在俄国。她的童年充满了忧郁和惊恐,心情压抑,没有欢乐。

1947年11月,梅厄以犹太人协会政治部首脑身份,要求会见约旦国王阿卡杜拉。阿卜杜拉答应在约旦边境的纳哈雷因一幢房内秘密会面。梅厄带着犹太人的阿拉伯专家伊利亚胡·沙逊同去。双方见面后,一面喝咖啡,一面亲切地会谈。国王保证,他不会参加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任何进攻,他始终是犹太人的朋友。他说,他同犹太人一样,需要和平高于一切。他们有一个共同敌人,就是耶路撒冷的穆夫蒂哈吉·阿明·侯赛因。如果联合国决定巴勒斯坦分治,他将把阿拉伯部分并人他的王国。最后双方同意在联合国投票后,再会谈一次。阿卜杜拉承诺不参战,对犹太人当然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可是,好事古难全。

1951年7月,阿卜杜拉被阿拉伯人暗杀。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袭,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爆发。战争使阿拉伯人惨遭败北,蒙受奇耻大辱,义愤填膺;以色列大获全胜,举国欢腾,趾高气扬。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瑞典驻苏联大使贡纳尔·雅林为特派代表,前往中东与有关各国进行接触,商讨实施决议中各项规定的办法,以实现和平。雅林前往中东与各方频繁磋商,未有结果。因为阿、以双方分歧太大,国际上进行的各项调解,也都未能找到双方愿意接受的解决办法。阿拉伯方面要求“消除侵略痕迹”,收复战争中被以色列侵占的土地;先收复失地,再谈判实施242号决议中的其他条款;不与以色列直接谈判。以色列要求同阿拉伯国家面对面的谈判;在不放弃这次战争中所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基础上划定“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它力求既得到阿拉伯土地,又得到阿拉伯承认。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希望保持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

从1966年至1969年,梅厄担任以色列执政党总书记。“六·五战争”,以色列取得胜利。战后,梅厄同许多以色列人一样,带着全家“得意洋洋和无忧无虑”地玩了几天,在新占领的地区内“纵情”旅游,并宣布不管要失去多少舆论上的同情和金钱,也不管承担多大压力,以色列决不从停火线上撤退。1969~1974年,梅厄担任似色列总理。在她担任总理之初,一方面对阿拉伯国家的“消耗战”(小规模的袭击)“重重地还击”,另方面虽表示希望实现和平,但又“拒绝任何有关中东的解决方案”,认为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一个也不能信任。1973年3月1日,她前往美国要求军援,在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声称:“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她认为,以色列军事上坚不可摧,阿拉伯人不会采取军事行动,僵局对以色列十分安全。保持现状的时间越长,以色列就越能巩固它所占据的土地。

“十月战争”对以色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顷刻破灭,举国上下充满着悲观失望、暴躁不安的情绪。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战争。游行抗议不断,其中包括后备军人,指责军队缺乏准备是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和自满,要求梅厄和国防部长达扬辞职,并将所有可能对所发生的事件有责任的领导人予以清除,反对党更是把梅厄攻击得体无完肤。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休,互相埋怨和推诿责任。

梅厄在她撰写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有两处谈到以色列和中国的关系。一是责备中国不愿建立中以关系,说以色列是第一批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对以色列在北京开设大使馆一点兴趣也没有。以色列曾派一个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并邀请中国也派一个代表团去以色列,对此,中国连答复也不愿答复。有些以色列人认为,以色列与中国人交朋友的努力还不够,而她一点也没有把握以色列还可以做得更多。她表示,那种以为只要能够和中国谈谈,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这是幻想。二是指责中国“全力支持阿拉伯人进行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对英、法、以三国侵略埃及战争作出强烈的反应,并不断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

中国重视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但梅厄并不了解中国对中东的政策。1954年9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说,中国希望同中东、近东国家和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的关系,以增加互相的接触和了解,并创造建立正常关系的有利条件。所以中国曾经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与以色列的关系。同时,中国反对一切外来侵略,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支持中东国家反帝、反殖、反霸、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主要是反帝、反霸、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不针对犹太民族和犹太人民。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对一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团说,现在我们与以色列没有外交关系,因为它侵略阿拉伯国家,但不能说,将来以色列不进行侵略时,我们也不承认。1965年,周恩来总理向巴勒斯坦朋友表示不同意否定以色列的存在。在另一场合,周总理还说,不能设想一旦以色列愿意和平友好时,还不承认它。所以当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以后,中国逐渐调整对以色列的政策。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召开后,中、以即于1992年1月建立外交关系。

梅厄是中东的风云人物,以色列国缔造者之一及领导层中核心人物之一,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贡献一生。她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演说富于煽动性,在以色列声望甚高,得到群众信任。但“十月战争”中,由于领导不力,判断失误,事后又不勇于承担责任,诿过于下级,以致人们要求她辞职,组织新内阁得不到支持,声望明显下降,终于在1974年辞职。

若泽·巴罗佐:

身为欧盟主席的“铁嘴外交家”

直到2004年6月29日,葡萄牙总理若泽·巴罗佐在欧洲政坛的“政要排行榜”上,还是一个无名小辈,葡国以外的人对他所知甚少。6月29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突然宣布:提名葡萄牙总理巴罗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候选人。巴罗佐“一夜成名”。其实,巴罗佐在葡萄牙国内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一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政治金童”,更享有“铁嘴外交家”的美誉。

1956年3月23日,巴罗佐出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祖上是葡萄牙北部的贵族。他从小性格外向,交际能力很强。12岁时,他以一首政治宣传诗《学校应成为社会进步的手段》参加诗歌比赛并获奖,表现出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符的政治意识。

1973年,17岁的巴罗佐考入里斯本大学法学院,成为一名聪明勤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发了推翻独裁政权的“4·25革命”。刚上大二的巴罗佐政治热情高涨,把政治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他加入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重组运动”(一个极左组织)主办的“马列主义学生联合会”,活跃于里斯本市中心的卡蒙斯广场,散发传单,呼喊口号,成为一名学运积极分子。但很快,个性温和的巴罗佐发现自己与该组织的激进和极端路线格格不入,随即与之决裂。脱离左翼运动后,巴罗佐到日内瓦大学经济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学习,攻读欧洲研究专业,并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卢森堡国际大学研究生院和欧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成为一名精通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