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2705400000010

第10章 地名文化篇(二)(4)

1963年2月1日,毛泽东自杭州回京途中,专列停靠在邯郸站,与河北省委、天津市委等同志见面。他注意到气氛有些拘谨,有意松弛大家的情绪,首先谈起了邯郸和石家庄:“古时赵州属石家庄,战国时赵州是赵国之地。”他问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子厚,你是哪里人?”“邢台人。”“也属于赵国。”毛泽东又问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和邯郸地委第一书记庞均:“你们是哪里人?“山东,鲁国人。”“你们说错了,是齐国人。山东不一定都是鲁国。”毛泽东笑着说。见气氛轻松了许多,他转入了正题。[吴晓梅:《毛泽东视察全国纪实》,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256页。]

“九溪十八涧,呵,好地方”

1963年4~5月。浙江省委组织舞会欢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舞会中,毛泽东和歌唱演员应水珠作了谈话。他问过应的姐姐、哥哥的情况后,又问:“家住什么地方?”“九溪十八涧。”“九溪十八涧,呵,好地方,好地方。”“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毛泽东又吟起了清末诗人俞曲园描绘九溪十八涧的诗句。[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由一个地名引起一番随兴漫谈

1963年10月,毛泽东在杭州工作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谈到抓工作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随即一路发挥:就是要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比如看戏,看《黄鹤楼》,就不想《白门楼》之类的戏,只看我的同乡黄盖,黄盖是零陵人。周濂溪(周敦颐)是道县人,是宋代的理学大师,二程(即程颢、程颐)是他的学生。朱熹就是这个系统,唯心主义。至于张载是陕西人,那是另一个系统,唯物主义。柳宗元从30岁到40岁,有10年都在永州(零陵)。他的山水散文,与韩愈辩论的文章,就是在永州写的。怀素也是永州人,唐朝的狂草书法家,与张旭齐名。现代的唐生智,也是那里的人。

毛泽东这一番由一个地名引起的随兴漫谈,文、史、哲统涌而出。[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1964年

“你知道为什么叫衡水”

1964年3月,毛泽东在河北水灾后来到这里。

有一天,毛泽东问衡水地委书记赵树光:“衡水是历来遭灾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叫衡水这名字吗?”

地委书记回答不出。

“衡水就是洪水横流,患难于中国之意。这是禹王之事,史书上有载。”毛泽东解释道。[林一山、杨马林:《功盖大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那是尉迟恭的故乡

1964年3月,毛泽东在河北邯郸停留的专列上。据陶鲁笳回忆:

我向毛主席汇报山西朔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解决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时,毛泽东说,那是尉迟恭的故乡。[陶鲁笳:((毛泽东教我做省委书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1页。]

准备骑马考察黄河沿岸

毛泽东真的准备去实现他的这一多年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直到黄河源头,对黄河两岸做一次系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考察。他还准备组建一个智囊团随行,吸收一些科学家参加,有搞天文的,搞地理的,搞地质的,搞历史的等。这件事虽然以后没有实现,但说明了毛泽东追求实际知识、在广阔天地里读无字之书的强烈愿望。[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9月版,第271页。]

1965年

“那个地方为什么叫白帝城呢”

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同周恩来、薄一波等谈到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工程时,偶尔提到白帝城。毛泽东说:那个地方为什么叫白帝城呢?公孙述称帝,死于成都,葬在白帝城,因为西方称白。[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深夜读《茶陵州志》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中,在湖南茶陵县读了《茶陵州志》。

在茶陵县委大院,那晚散步回来,毛主席笑着对张平化说:《茶陵州志》,第一次打茶陵时就想看,没有搞到,现在不知能不能借到?这使张平化想到,1959年在庐山上,听到毛泽东一到180号别墅(美庐别墅),就向当地要《庐山志》看的事情,“下车伊始问志书。”他感到自己的失职,当即找到李颖。李颖火速通知茶陵县档案馆副馆长谭金姑,取来了一套八本线装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印的《茶陵州志》。而在1927年时,《茶陵州志》尚未重印,明清版本很少,自然很难找到。据茶陵县党史办李回苟说,毛主席在茶陵这个晚上,看《茶陵州志》的时间就长了。老人家孜孜不倦一直读到凌晨以后,有的说凌晨3点,有的说凌晨5点。[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74~75页。]

问刘大杰:“你是什么地方人”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西郊单独约见刘大杰。

毛泽东问:“你是什么地方人?”

刘大杰用不是太重的湖南口音说:“巴陵人。”

毛泽东听罢,立刻朗声吟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诵了杜甫《登岳阳楼》的全诗,他便开始了对文学的谈论。[孙琴安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1页。]

七律《洪都》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1966年

在韶山读《韶山志》

1966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据张耀祠回忆:“有一次,毛泽东看《韶山志》。他说:蒋介石要挖我的祖坟,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张耀祠:《警卫团长回忆毛泽东》,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第56页。]

“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

1966年7月。毛泽东写给江青一封信。信中说:“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汉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即韶山滴水洞)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十天了。”[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62页。]

“是那个咸城人啊”

1966年12月26日。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吴连登回忆:

那一天,我们到他屋里去。我按照当时的习惯,说:“毛主席,我们祝你万寿无疆!”毛泽东看着我,说:“是那个咸城人啊!”我是盐城人,毛泽东开玩笑,总说我是咸城人。我说:“是吴连登。”他又说:“是我身边那盏不灭的灯啊!”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时毛泽东又严肃起来,说:“刚才那句话是屁话。”又说:“哪有活一万岁的?人活100岁就不得了了!”[董保存:《将帅在逆流中》,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40页。]

1969年

“珍宝岛这个名字不错嘛”

1969年3月2日。北京中南海。当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今天早上珍宝岛我军还击时,周恩来用赞许的口气说:“这一仗,我们的战士打得很勇敢,有一股不怕死的精神。”

毛泽东从沙发上站起来,在屋里踱了两圈,说道:“珍宝岛这个名字不错嘛!我看珍宝不一定有多少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战士的牺牲精神。人不讲精神行吗?这个精神是无价之宝。是最根本的。”[陈志斌、孙光:《冰点下的对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2月版,第161页。]

1970年

“米脂风光好,出皇帝”

1970年1月,担任周恩来专职摄影的杜山,奉命兼任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他第一次走马上任完成毛泽东接见外宾的拍摄任务正准备离去时,毛泽东叫住了他:“老杜。”杜山激动得走上前和毛泽东握手。毛泽东笑眯眯地问:“老杜,你是么子地方人?”“陕北米脂。”毛泽东在过厅的沙发上坐下,从茶几的烟盒里取出一支雪茄烟,递给杜山。杜山不好意思接。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烟:“主席,我抽这个。”“嗳!吸这个烟。这个烟有劲哦!不习惯么?会吸这个烟才叫会吸烟呃!”毛泽东又说,“米脂风光好,出皇帝。李自成就是你们米脂人。”[顾保孜:《红墙内的瞬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7页。]

“你知道北京最早是在什么地方吗?”

1970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接见由安徽直接赶来的李德生将军。要他到北京军区出任司令员。同李德生刚到北京时毛泽东同他谈话一样。毛泽东没有讲到北京军区的具体任务是什么,而是问李德生说:“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这是一部军事地理的参考书,要找来看看哦!”毛泽东又问李德生:“你知道北京最早是在什么地方吗?”李德生当然答不上来。毛泽东说:“有一个说法,叫做‘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当北京军区司令员。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的历史、地理啊!”[《解放日报》2007年3月30日。]

1973年

“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

1973年12月1日,毛泽东出席了在他中南海书房里召开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46位高级将领受到了接见。毛泽东和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握手。周恩来介绍说:“这是田维新。”毛泽东问:“田维新同志,你是哪儿人啊?”“山东东阿人。”田维新答。“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毛泽东又问。“鱼山。”田维新一面回答一面想,主席是有准备的。毛泽东又问:“左边有个湖,是什么湖?”田维新想了一下说:“嗯,要说湖,那离鱼山还远,是东平湖。”“噢,那就对哕!”[《党史信息报》2007年2月7日。]

1974年

书写“大藤峡”

1974年1月,广西文化局干部、原北京部队文艺工作者岑云端,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讲起了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随手在白纸上用铅笔写下“大藤峡”3个字给岑云端。[《书刊报》1997年6月27日。]

“有上海。有没有下海啊”

1974年5月29日晚间,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的书房会见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以及王海容、唐闻生陪见。在进入实质性交谈以前,老人家与李博士有一段风趣的对话。一身病态的毛泽东,依然幽默如故。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李政道博士是哪里人。李回答说是上海人。毛泽东明知故问:“有上海,有没有下海啊?”毛泽东一向有此好,提到河南内黄县,也便问有没有外黄。李政道当然没有听说过“下海”,只好说不知道。毛泽东紧接着就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称。下海是一个镇子。”[《今晚报》1994年12月28日。]

1975年

“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在外地休养了10个月,回到北京,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开会。很长时间以来毛泽东没有召集过政治局会议了。

毛泽东在与陈永贵握手时说:“三分之一在大寨,三分之一在全国,三分之一在中央。不要在钓鱼台,那里没鱼可钓。你和吴桂贤都搬出来,不要住在钓鱼台。”

在谈话要结束前,毛泽东讲到1920年至1922年在湖南搞工人运动,讲到当时工人运动比较高涨的几个铁路、矿山。他说:“水口山锡矿,名日锡矿,其实无锡。”

毛泽东顺口念了一首民谣: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毛泽东又对自己1956年所作《水调歌头·游泳》的两句诗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53页。]

“不仅要学中国地理,而且要学世界地理”

1975年8月,毛泽东和北京大学讲师芦荻说,搞文学的人,还必须懂得和学习语言学,学习音韵学,不学音韵,想研究诗歌和写诗,几乎是不可能的。还要学《说文解字》。毛泽东说,他自己是十几岁上就学《说文解字》的。一般学文学的人,对《说文解字》没有兴趣,其实应该学。还应该懂得地理,不仅要学中国地理,而且要学世界地理;历史也如此。只有这样才有比较。[《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版,第253页。]

“那天府之国。不变成地府之国了”

邓小平有一次在陪毛泽东接见外宾后,向他汇报请示工作。

邓小平:我的家乡四川,本是天府之国,现在生产搞不上去,粮食要靠外省支援,老百姓吃喝困难,叫苦连天。

毛泽东:噢,是这样,那天府之国,,不变成地府之国了?

邓小平:我想派个得力的同志去四川抓抓生产,你看如何?

毛泽东:那当然好啊,你可以考虑人选。[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171页。]

附录:毛泽东与地名文化

盛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