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2708000000012

第12章 物理大发现(5)

赫兹开始实验了,他的装置很简单,两块锌板,每块锌板上连着一根端上装着铜球的铜棒,两个铜球离得很近,两根铜棒分别与高压感应线圈的两个电极相连,这就是他的电磁波发生器。在离发生器10米远的地方放着电磁波探测器,那是一个弯成环状、两端装有铜球的铜棒,两个铜球间的距离可以用螺旋调节。

赫兹把门窗遮盖得严严实实,不让光线射进来,当他合上电源开关时,发射器的两个铜球间闪出耀眼的火花,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但这不是赫兹要观察的目标。他紧张地调节着探测器的螺丝,让两个铜球越靠越近,突然,两个铜球的空隙间也跳跃着微弱的电火花,电磁波被捉住了。

赫兹还进行了其他实验,证明了电磁波和光波一样,可以发生反射、折射,并且测出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

1888年,赫兹在柏林科学院大厅向云集在那里的各国科学家发表了演说,明确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并介绍了他的实验,顿时整个大厅里发出一片惊讶和赞叹声。

在赫兹的实验之后,再也没有人怀疑电磁波的存在了。正像爱因斯坦说的:“在现代物理学家看来,电磁波正像他坐的椅子一样实在。”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从此为人们所接受。

赫兹所创造的电磁波发射器和探测器,也就是后来无线电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开端,他的实验拉开了人们运用无线电的序幕。

电气时代的到来

随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完成电磁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不断涌现。1832年,法国皮克西制成第一台旋转式交流发电机。1844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60年,意大利巴奇诺奇发明直流电动机。1867年,德国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72年,德国阿尔特纳设计出第一台高效率直流发电机。1876年,英国贝尔和美国爱迪生发明电话。1879年,爱迪生和英国斯旺发明电灯。1895年,意大利马克尼和俄国波波夫发明无线电报……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人类生活舞台,它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方便、价廉、强大的新动力,带动了一系列新兴的产业的诞生,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生产力。电力不仅被用作工业动力,而且用于照明、通讯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而电的利用使人类社会又跃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电气时代。

电磁理论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世界知名数学家霍普金斯教授连续几天来都感到很烦躁:接连几次到图书馆去借数学期刊和专著,都被人借走了。这些书刊很艰深,学生是不会借的。问过同事,也都说没有借。最后问到图书管理员,才知道被一名叫做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建立了电磁理论,将光、电、磁现象统一起来)的学生借走了。

霍普金斯由烦闷转为惊异,他要去见见这个学生。来到学生宿舍,科学家特有的直觉使霍普金斯对这位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正埋头于作业,笔记本摊了一桌子,教授想借而没有借到的书刊展开在桌子上。

“小伙子,这些书不好啃呢,小心啃掉牙齿。”教授风趣地说。经过这次交谈,教授和学生成了忘年交。麦克斯韦的非凡才能引起了教授的重视。

1831年6月13日,詹姆斯·麦克斯韦生于苏格兰古都爱丁堡。幼时随父乡居,在父亲的诱导下学习科学,不满10岁就随父到爱丁堡皇家科学院听演讲。9岁那年,母亲不幸得了重病,扔下小麦克斯韦撒手归西。从此以后,小麦克斯韦和父亲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对数学、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喜欢钻研数学。当麦克斯韦还不满15岁时,他写的一篇数学论文就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会报》上,并且获得了行家们的好评。

这是一门数学和物理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运用数学理论来解决物理方面的问题。

麦克斯韦16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3年后转入剑桥大学投师霍普金斯教授门下研习数学。霍普金斯教授是剑桥的著名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培养过不少世界知名的学者、科学家,在科学技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威廉·汤姆逊(即著名的开氏温标的创始人开尔文勋爵)和著名数学家斯托克等人,都出自霍普金斯教授的门下。霍普金斯教授对麦克斯韦要求极其严格,对他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麦克斯韦的学习和科学研究进步很快,仅仅3年时间就掌握了当时欧洲所有先进的数学物理方法。

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三一学院数学系,留校任职两年。一次,他阅读了法拉第的《电学的实际研究》一书,读着读着就被书中的奥秘给迷住了。它记录了法拉第一生从事电磁学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其中也包含了法拉第深邃的思考。

麦克斯韦受到这位电磁学先驱的深刻启示,日夜刻苦研读法拉第的著作,通过与法拉第著作的思想交流,麦克斯韦悟出了电磁力线思想的宝贵价值,同时也看到了法拉第定性表述电磁现象方面的弱点。初出茅庐的青年数学家麦克斯韦决心用数学定量表述来弥补这一缺陷。

1855年,24岁的麦克斯韦发表了学术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这是麦克斯韦第一篇关于电磁学理论方面的论文,麦克斯韦向电磁学理论的纵深领域挺进。

这年秋季,因公来到伦敦的麦克斯韦特意前来拜访法拉第,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年轻的物理学家恭敬地递上名片,连同他4年前发表的学术论文交给了仆人。过了一会儿,法拉第满脸笑容地走了出来。这时,这位电磁学实验大师已年届70岁,两鬓斑白,智慧的眼睛闪着和善的目光。虽然宾主二人年龄相差40多岁,在性情、爱好、志趣、特长等方面也迥然各异,但是在探索自然科学之谜上,他们却产生了共鸣。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一见如故,很快就亲切热烈地交谈起来。这对奇妙的一老一少,彼此堪称天造地设、相得益彰。法拉第快活、和蔼,麦克斯韦严肃、机智。老师待人如一团温暖的火,学生处事像一把锋利的剑。麦克斯韦说话不善辞令,但一针见血;法拉第演讲娓娓动听,却主题鲜明。一个不很懂数学,另一个则应付自如。

1856年,麦克斯韦到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任自然哲学教授,两年后和院长的女儿K.

M.杜瓦结婚。1860年向其母校爱丁堡大学申请自然哲学教授职位未成,同年秋季去伦敦任国王学院的自然哲学及天文学教授,并和M.法拉第时有往来。

麦克斯韦最大的功绩是建立了电磁理论,将光、电、磁现象统一起来。1864年12月8日,麦克斯韦在英国皇家学会的集会上宣读了题为《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为他的力学模型,找到了明确的电磁学依据,对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概括,位移电流作为和电荷守恒定律相容的一个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系着电荷、电流和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他用一组方程表示电磁场的连续性,另一组方程表示电磁场变化及其相互影响,使电磁学以优美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方程组经过后人的整理和改写,成为经典电动力学主要基础。

正是通过这样的数学推论,麦克斯韦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场的变化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他还运用方程组推算出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大体相同。

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仅仅通过电磁学的测量就能确定下来的一个恒量。测量的结果表明这一恒量和真空中的光速十分接近。在这种量值符合性的启发下,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即认为光是频率介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电磁波。这是光的波动学说的一种新形式,它避免了旧的光学理论中一些根本性的困难,而且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因此,尽管新理论也还有它自己的困难,但是这种理论的提出却被认为是人类在认识光的本性方面的一大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才说麦克斯韦把光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了。这一发展被认为是在19世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1865年他辞职回乡,专心治学和著述。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负责筹建该校的第一所物理学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1874年建成后担任第一任主任。1873年,麦克斯韦出版了集电磁学大成的划时代著作《电磁学通论》,全面总结19世纪中叶以前对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这是一部可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媲美的里程碑式的不朽名著。

由于这部著作一般人读不懂,而且十几年间一直没有人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所以许多物理学家怀疑麦氏的理论。

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在剑桥逝世。他的功绩生前未受重视,直到1888年,即他逝世九年以后,物理学家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人们开始惊羡麦克斯韦的天才预想。至此,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完成的电磁理论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六、相对论的发现

一次不寻常的日全食观测

1919年5月29日,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不寻常的日全食观测。

两支日食观测队,一支由天文学家爱丁顿带队,一支由天文学家克劳姆林带队,从英国出发,飘洋过海,分别来到了非洲西部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的索布腊尔,他们严阵以待,等待着一个盼望了多年的庄严时刻的到来。

中午,太阳一点点被月亮遮住了,天渐渐暗了下来。天文学家们用早已准备好的精密照相设备,抓紧302秒的日全食机会,一张接着一张紧张地拍照。不过,他们不是像通常那样拍摄日食时太阳的日珥、日冕的照片,而是拍摄太阳及其附近星星的照片。

还在1911年,爱因斯坦根据相对论预言,由于太阳的引力场作用,星光在接近太阳表面时将发生偏转,1915年,他又更精确地把偏转角度更正为1.7秒角度。

怎样才能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呢?白天,阳光照耀,看不见星星,夜晚,星星出来了,太阳又下山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有可能看到紧挨着太阳的星光。现在这个时刻来了。如果观测的结果真的像爱因斯坦预言的那样的话,那么200多年以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必须修正了,难怪科学家们如此激动。

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在伦敦举行联席会议,听取两支日食队的正式报告。他们的观测结果表明,星光在路过太阳附近时真的拐弯了,一个队的观测结果是偏转了1.61±0.30秒,另一个队的结果是偏转了1.98±0.12秒,与爱因斯坦的预言相当吻合。

整个会场沸腾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电子的发现者汤姆孙致词,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不是发现了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

这一评价毫不过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束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统治,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空间、时间和宇宙的认识。相对论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爱因斯坦是怎样发现相对论的呢?

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

19世纪末,在许多物理学家的眼中,物理学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会再有什么大的突破了。在迎来20世纪第一个春天时,久负盛名的物理学家、英国的开尔文爵士在他的《新年献辞》中就踌躇满志地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后辈物理学家能做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修补工作”。

不过,开尔文毕竟是一位有眼力的科学家,他指出:“在物理学晴朗上空的远处,还存在两朵令人不安的小小乌云。”他所指的两朵乌云与当时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实验有关,一个是黑体辐射实验,一个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在开尔文的心目中,这两朵乌云很快就会散去,他完全没有料到,竟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酿成了物理学上的大革命,前一个促成了量子论的诞生,后一个迎来了相对论的问世。

提起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我们还要从寻找神秘的以太谈起。

以太这个词是古代希腊人创造的。他们认为天空和宇宙中充满着以太。随着元素说的兴起,以太说渐为人们所淡忘。

17世纪,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把以太这个词引到了物理学中。他认为宇宙空间充满着以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以太为媒介传递的。

光的波动学说的成功使以太说更加兴盛起来。声波要靠空气才能传播,水波要靠水来传播。

太阳光穿过宇宙空间照到地球上也要靠媒质来传递,这个媒质就是以太。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理论中又一次引入了以太,电磁波要靠以太来传递。

那么以太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谁也没有见过。科学家们赋予了以太种种奇特的性质:它是无色、透明、静止的,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由于光波是一种横波,而只有固体媒质才能传播横波,因此以太必须是固态的;行星在以太中运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此,以太是没有任何质量和摩擦阻力的……这些性质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看来以太简直是太玄了。可是科学家们仍然不愿意放弃以太,不仅因为它是光和电磁波传播的媒质,而且因为它是牛顿绝对空间的化身。

牛顿认为,存在一个与外界事物无关,永远相同和不动的绝对空间。宇宙万物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等都相对于这个绝对空间而运动。以太是静止的,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它正是牛顿绝对空间的化身。

物理学家们做了种种实验和天文观测,想要验证以太的存在,并确定它的属性,但是都没有能够得到确切的结论。

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风波

1879年3月,在美国航海历书局进行合作研究的美国年轻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偶然看到了麦克斯韦写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的测量地球相对以太运动的想法给了他很大启示。迈克尔逊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测定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既然地球绕着太阳以每秒约30公里的速度运转,那么朝地球运动的方向和与它垂直方向同时各射出一束光,从离光源相同距离的反射体反射回来,前者走过的路程将比后者短一些,两束光相遇应当形成干涉条纹。迈克尔逊用他发明的干涉仪做了多次实验,始终没有看到他预期的干涉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