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节气与养生
2725000000004

第4章 雨水时节话养生(1)

天一生水,春属木,木生于水,

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

五脏相联系,雨水养脾胃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天一生水,春属木,木生于水,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这时,黄河流域一带的降雪已不多见,雪开始变成雨水降落。雨水节气,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着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但此时北方处于春旱季节,“春雨贵如油”是其真实的写照。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我们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之寿天。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明代医学家王文禄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长寿的基础。

按照传统医学与五行的关系,春之于肝木,怎么会与脾土有关系呢?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脾(胃)属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会使脾胃的运转、消化功能受影响,这就势必会引发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

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是其基本功能。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卫(营养物质)、气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是气机上下调达的通路,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元气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着名医学家李东垣说过:“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他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可见,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正因为此,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养脾也要静心。养生专家认为,养脾应以精神调摄为主。

首先,要保证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其次,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或药物的调养,再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会更明显。

小贴士

李东垣,也叫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着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的医学着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雨水节气到,防病很重要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所以大家要注意保健,防止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宜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猪头风”“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冬春交替季节,更容易发病。

现代医学总结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潜伏期为2~3周,先是一侧肿大,接着另一侧也出现肿大,并伴有疼痛和热感。在这段时间里,应对病人进行隔离,消肿一周后,就不会传染了。

腮腺炎病毒有多种类型。被某种腮腺炎病毒感染,治疗后就会产生对该病毒的抗体;但再被另一种腮腺炎病毒感染,还会长“痄腮”。所以说,长“痄腮”不是终生免疫的。腮腺炎引起的合并症很多,如腮腺炎脑炎、睾丸症等。所以,得了腮腺炎要及时治疗。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3岁以上抵抗力差的儿童和成人,均容易受到感染。冬春交替时节一定要警惕腮腺炎,尽量减少与腮腺炎病人接触,一旦有异常现象出现,立即找医生处理。

宜防心肌梗死

早春时节是一年之中人们最容易得病的时期之一。在我国民间,早已有“可度三九,难耐春寒”之说。

雨水时节时而冷,时而热,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有的老年人由于患有冠心病,经不住气候的骤然变化而易突发心肌梗死。

医学研究认为,“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的罪魁祸首。实验证明,当骤然吸入5℃~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往往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改变。

由于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统计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宜防肺炎

雨水时节,温差变化较大,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因此也是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的高发期。

春季最常见的肺炎是细菌性肺炎。其诱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受凉,,多表现为发烧、头疼、剧烈咳嗽、咳痰,初为白黏痰,2~3天后可出现黄浓痰,有时可出现铁锈色痰。

在日常生活中,肺炎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肺炎,最重要的几条生活保健经验是:一是平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防止着凉感冒;三是老年人和孩子在呼吸系统易感染的季节,尽可能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四是尽量不要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患肺炎的病人,如果需要探视,要戴多层纱布的口罩;五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的病人要下决心戒烟。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走远,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空气湿润、阳光温和、细雨绵绵的日子正渐渐向我们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节气的情形。

月令二月雨水季节的物候叫“鱼上冰”,就是说鱼已经浮到冰面上来,草木开始萌动了。因为这个时候有雨水,春天温度已经高了,华南地区已经达到10℃以上。只是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活动频繁,天气仍是变化多端,且早晚温差大。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虽说雨水节气气温开始回升,但是按照老百姓的说法“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所以雨水时节在穿衣上还要特别注意,要适当春捂才行。

那么雨水时节究竟该如何春捂呢?

注意天气变化

专家告诉我们,雨水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最好听天气预报,及时地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10℃就不要忙着减衣服,特别是老人和孩子。

防止寒气侵袭

可能有些人头发脱得比较早,或者脱得比较多,有些人头发比较稀疏,这种人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尤其是进行早晚锻炼的老年人。因为肩周炎、颈椎病对寒气比较敏感,雨水时节早晚寒气过重,容易造成旧病复发或疼痛加重。注意肩部和颈部的保暖,也是防止寒气侵袭的好方法。

把握临界温度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雨水时节最好把15℃作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在15℃以上,而且相对稳定时,才可以减少身上的衣物。值得提醒的是,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上7天左右。身体较弱的人,或者高龄老人则要捂14天以上,这样身体才能适应。

春捂重在下半身

由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春捂的重点要放在下半身,而且还要注意下半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可以用力按摩双腿、搓脚、踢踢腿、活动活动膝盖等。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春捂”也有一定的限度。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捂”也要捂得适宜。春捂过度,使人动不动就汗流浃背,不但不能使人免受疾病的侵袭,反而会使人体内的体温调节紊乱,招致一些疾病。

要使身体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春捂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进行室外活动,或散步,或做操,或练拳,或参加其他体育运动,并要持之以恒。

每天只需几分钟,简单运动也养生

雨水时节,人们除了可以进行通常的体育锻炼之外,还可以选择几种针对雨水节气的运动养生法。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几招简单易行的运动养生法,相信在雨水时节做会有很好的健身养生效果,不妨一试。

鸣天鼓

双手顺着耳部后端,将耳朵用中指轻轻向前压,然后食指架在中指上,击打耳后高骨处24下,要略有响声才行,只需在早晚各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就可以了。鸣天鼓有保护听力,预防耳疾的功效。

伸懒腰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在春日的下午,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时候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一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全身体重的1/50,但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1/4。由于直立行走等因素,身体上部和大脑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久坐不动,加上大量用脑工作容易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头昏眼花,腿麻腰酸,导致工作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