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魏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拾到一块宝玉,他不识货,把这事告诉了一个邻居。邻居骗他说:“这是一块怪石,快快扔掉,留着对你的家人没有好处。”
农夫半信半疑地把宝玉带回去,挂在屋檐下,到了半夜,玉发出很大的光来,农夫很害怕,又告诉了那个邻居。邻居说:“这是不祥之兆,赶快扔掉,否则就要有祸了。”农夫信了邻居的话,把那块玉扔了。
那个邻居捡了那块玉,并献给了魏王,魏王让玉工检验,玉工验后说:“此乃臣所未见之宝玉。”魏王高兴之下,赐给献玉的人一千两黄金,并让他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老农到手的机遇不要,白白成全了那个邻人,事后要是得知此事,他能抱怨“机遇不来”吗?同样一块宝玉,为什么在老农那里不成其为机遇,而在邻人那里却成了“暴发的机遇呢?”
表面上看,似乎是邻人品行不端、心怀叵测,有意欺哄老农,夺走了他的机遇,但深究下去则是因为老农与邻人对宝玉所代表的机遇的界定不同所使然。
从整个事件来看,在发掘现场,邻人也未必知道这是一件无价之宝,因为生活在玉器堆里的魏王也识不透,连见多识广专吃玉器饭的玉工也称“臣所未见”。这邻人怎么可能一望而知呢?
但无论老农还是邻人,见到此玉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此物非同一般”。也就是说,他们肯定意识到了“此物”会带来某种“结果”,所以老农才会同邻人商量,邻人才会动那玉的脑筋。
而且,老农一上来也没有人云亦云,轻信他人之言,但当宝玉在夜间进一步显露其“不一般”之处时,在邻人故意误导下的老农,终于对“机遇”作了完全消极,绝对悲观的结论,忙不迭地把“机遇”远远地扔了。
而那个邻人从一开始就对“此物”之怪,作乐观估计,认定它会带来机遇,所以一边热情误导,一边做好了下一步打算。结果,悲观者扔掉的机遇让他发了大财。从根本上说,他是借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而获得机遇发了大财的。
要抓住商业之中的每一个机会,哪怕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机遇时刻在我们身边流过,能够将其捕获,转化为利益的恩赐又有几何?一路长大,上帝的垂青又有几多?有多少人准备好了,看到了,抓住了?又有多少人因错过了而妄自菲薄呢?
机会是个美丽而又性情古怪的天使,她会突然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就会飘然而去,不管你是如何扼腕叹息,她都不会回来。所以,必须成功地把握好降临的机会。在商业活动中,是否能抓住机会,完全可以决定你是不是会有所建树。
西汉时的一个富商无盐氏,就是靠独特的眼光抓住机遇发了财的。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的王侯以“清君侧”请诛力主削弱藩王势力的晁错为名,起兵反抗中央朝廷。为平息叛乱,长安城中的列侯、封君都要从军出征,军饷等开支均需以高利贷形式向民间借取。当时,放贷的人以为反叛的侯国都在函谷关东,军事成败尚难预料,生怕贷出之后连本金也收不回,所以都不肯出借,弄得利率越来越高。只有无盐氏出面取出一千金放贷,利息为本金十倍。结果,在三个月内,楚平定,一年之中,无盐氏的利息收入十倍于本金,就此成为关中的富豪。
中国传统商人早就注意到,在许多时候,机遇确是明明白白地向着每个人走来的,人们也是看清它可能带来的多种结果。但最后,有的人抓住机遇,有的人错失了机遇,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就在于,两者对机遇可能带来的最终结果,作了态度完全不同的界定。持乐观态度者把机遇看作机遇,果然得到了机遇,而悲观态度把机遇看作“机失”,就果然失去了机遇。
在商业竞争中,谁抓住了机会谁就能把握成功,而没有见微知著、善于捕捉和敏锐聚断的能力,就不可能抓住瞬息即逝的商业机会。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到了就要做,有了好想法不付诸实践,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如果我们细分析,这是一个商人的品性问题。做生意都必须从好的想法开始,而差距就在于,成功的商人把好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而那些只停留在梦想中或者是迟迟不肯着手去做的人就会失败。
很多人有抓住市场的眼光,也有善于思考的头脑,但就是迈不出开始的那一步。他们老想着前面的困难有多少,可是,越是犹豫不决,困难看起来越是比实际的多。还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好不容易把握住了市场动态,但施行时却被自己的上层决策者所耽搁,最终让别人占尽了先机。
作为一名生意人,没有足够的冒险精神,看不到大利益,害怕吃小亏是不行的。一旦你觉得某个目标值得一试,那就果断地开始着手,不要优柔寡断。暂且不要为那些困难而心存顾虑,这样你会放不开手脚。想到了就要做,分析出商机就出手,这就像行走于漫漫长路,你要做的不是担忧前面的路有多漫长,有多坎坷。尽管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动力。
生意经:“通往失败的路上,到处是错失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前门进入的机会。”或者,我们能够从这句谚语中得到一点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