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人只守了一天就投降了。很快签订了停战协定。贝多芬从地下室走出来,再次见到占领军的队伍打着鼓,吹着号,在仍冒烟的废墟上穿行。这次攻城给维也纳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房屋开了洞,塌了墙,街上横着尸体。食品匮乏,物价昂贵,银钱变水。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停止创作,这时整日陪伴着他的,是约瑟芬那帧精致的小像。
贝多芬将他炽热的热情,对人民苦难的深刻感受和坚信民主、自由终将胜利的思想,统统化作音符,谱写了一系列以反对拿破仑侵略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名声如日中天,他已经成为音乐界的第一号人物。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幸福。
贝多芬是清高的人,他不会为了钱而使自己出丑,更不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此,他的生活一直没有优裕过。于是,他常常为了钱伤透了脑筋。
贝多芬这时正值壮年,作曲的灵感源源不断,但就是没有时间好好地写,不免使他烦躁不安起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嘉赛的拿破仑·吉洛姆(拿破仑的弟弟)派人递来了一个请帖:
“我们的嘉赛宫廷,想以600杜卡脱(约合300英镑)的年俸,请你来担任宫廷乐长。不知道你肯不肯来?至于工作,偶尔在国王面前指挥几次乐团就够了。”
贝多芬收到这份请帖时,也正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之时。如果他接受了国王的聘任,他的这种愿望就有可能实现。
正在贝多芬举棋不定时,贪图虚荣的维也纳贵族们突然醒悟到:
如果放走了举世闻名的贝多芬,就会使维也纳的名誉扫地!
因为有了莫扎特和海顿,它才成为一座音乐圣城,而贝多芬正是他们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不管怎么样,非把他留下不可。
于是,在鲁道夫大公爵的倡议下,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和大公爵组成了一个财政团体,经过简短的协商后,拿出一笔“名誉常年津贴”4000古尔登年金,希望贝多芬不要离开维也纳。
对贝多芬来说,维也纳是他的音乐老家,也是那些了解他,而且一直在支持他的那些人们所住的地方。这笔“名誉常年津贴”,比起嘉赛宫廷的年俸要少得多。可是,接受嘉赛宫廷的年俸,就得离开维也纳,这是贝多芬非常不愿意的。于是,贝多芬便打消了到嘉赛去的计划。
冬天来了,在红艳艳的天空中,旭日像醉汉的面孔般胀得通红的从树后出现了。大地上覆满了白雪,坚硬的雪块在维也纳人的鞋下面被踏得簌簌作响。
12月22日,是星期日。这天维也纳剧院上演了一场大型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角便是贝多芬,他将要为听众们义演自己的一系列新作。其中包括《F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及《合唱幻想曲》等。
音乐会从下午6点钟开始,直到10点半才落下帷幕。因为每次的谢幕,都被观众如潮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
贝多芬不愧为真正的天才。这一晚上,他丰富慷慨地将大批熠熠闪光的珍宝展现在了维也纳人的面前。聆听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杰作之后,几乎所有到场的观众都意识到了,他们可能经历了音乐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的转折时刻。
1809年3月,贝多芬从大公爵手中拿到了这份契约。这份契约的确展现了维也纳贵族的气度,奥地利贵族也因此在艺术上为自己立下了一座丰碑。它要比靠武力赢得的一切荣誉更能长留于世,因为他们不向贝多芬索取任何回报,只希望他生时能够居住在维也纳。这样,贝多芬便获得了有保障的自由。
不过,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好梦而已。战火又带走了一切。
不过,这不能征服贝多芬,他一面和生活搏斗,一面动手作曲。在这段困苦时期,他写了《告别奏鸣曲》等几个乐曲。
这时贝多芬与约瑟芬的关系出现了障碍。
约瑟芬与已故的丈夫戴姆伯爵育有4个子女。约瑟芬的家人一致认为这4个孩子理应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得到优裕的生活保障。这无疑必须需要他们未来的家庭有很强有力的经济能力,而贝多芬无论从社会地位上还是金钱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内心激烈的斗争,约瑟芬终于妥协了。母亲的责任胜过了炽热的情感,虽然二者不能画等号,也不能互相代替,她忍痛割断了与贝多芬的缕缕情思,于第二年的2月份,同爱沙尼亚的史特克伯男爵结了婚。
贝多芬带着一颗受伤失望的心退阵了。难道他的渴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吗?
就在贝多芬踌躇难过之际,又一位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
“我多少次想要放弃她——蒂莱赛,可我无法把她从我的心中抹去。她让我快乐,由于她的出现,我觉得生活还有阳光与温暖。她让我忧伤,我爱她,可又觉得她离我那么遥远。”
上面这一段文字,是贝多芬写给他的朋友古赖兴秀泰男爵信中的一段。
贝多芬和蒂莱赛相识,从那封信中我们可以知道,经他的朋友古赖兴秀泰男爵的介绍,在维也纳郊外马尔发戴家别墅里开始的。
最开始,贝多芬并不十分喜欢这位爽朗、洒脱的女子。可是当蒂莱赛走到钢琴前,坐下来那一瞬间,贝多芬仿佛看到了他那曾经称为“不朽的爱人”——爱列奥诺莱。
这一发现,让贝多芬手足无措,他差一点叫出声来,但他还是克制了自己。在蒂莱赛美妙的琴声中,他又仿佛回到了那让他刻骨铭心的岁月中。
贝多芬总是想自己的爱情能改变蒂莱赛,希望她能摆脱目前那种庸俗的生活。因为蒂莱赛一直喜欢沉浸在上层社会聚会那种浮华的生活中。
一提到上层社会的聚会,蒂莱赛眼睛就立刻放出光彩,讲起话来都眉飞色舞了。
贝多芬看着眼前的蒂莱赛,心中有几许失望,但他还是怀抱着希望,期待着未来,因为他觉得希望就在未来,幸福就在前方。
青翠的树林是恋人们青睐的去处,蒂莱赛与贝多芬时常在河边的树林里散步、休息,倾心交谈。
迷人的春天散布着清新的气息,杜鹃在枝头跳来跳去,鸣叫着相互传递着心中的喜悦。这一切都让贝多芬鼓足勇气,表达心中的爱意。
听到贝多芬的表白,蒂莱赛很感动。但她觉得贝多芬满足不了她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她沉吟了很久,还是婉言拒绝了。
贝多芬痛苦极了,他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悲伤,两眼饱含热泪,快步走回房间。
顷刻之间,期盼的幸福随风而逝。贝多芬决定从此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放弃在他人身上寻找幸福的期待。
贝多芬是一个狂热而又不幸的恋人。他极易迅速迸发出灼热的感情,而且追求起来就难以自制,但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对方的反对。他的这种强烈的个性和令人难以接受的求爱方式,也是他屡次恋爱、屡遭失败的原因之一。
维也纳在这一段时期内,一再被法国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一直到奥地利把公主嫁给了拿破仑,使奥地利与法国联姻,才算安定下来。到了1812年夏天,拿破仑把他的侵略延伸到了俄国。他打算一举攻陷莫斯科,哪知道事情却和他的期待相反,拿破仑吃了一场大败仗,狼狈地逃回了巴黎。
在这种情形下,欧洲各国,就联合起来追击拿破仑的军队。1813年8月,联军在德国的莱比锡将拿破仑的军队完全击溃。于是,维也纳也重新获得了和平。
为了庆祝和平的再次降临,振奋民众的爱国情绪,维也纳邀集了所有的第一流作曲家和演奏家,编成一个管弦乐团,各人演奏自己所擅长的乐器,举行了一次慈善大型演奏会。
这天演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威灵顿战胜曲》。由贝多芬担任这个管弦乐团的总指挥。
这是贝多芬久别舞台生活之后的第一次演出。
热爱和平的贝多芬,不喜欢战争。《威灵顿战胜曲》到后来被称为《会战交响曲》,不过,他本人并不重视这个曲子。
《第七交响曲》真是不错,那惊心动魄的第二乐章简直让人激动,紧张得连气也喘不过来。那些狂热的观众,接二连三地要求他再演奏一次。
《第七交响曲》虽然特别受到听众们的喜爱,不过,他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喜欢的,是还没有发表的《第八交响曲》。
贝多芬对于使听众狂热的《第七交响曲》,并不怎么重视。
演奏会在维也纳轰动一时,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所以4天以后又继续举行。前后两次,一共收入400英镑。
这笔收入,要全部捐献给伤病官兵。
演奏结束后,参加演奏的音乐家,都隐约觉察到贝多芬的指挥有一些地方不大对劲。可是,大体来说,演奏会还是较成功的。当时听众的感动,简直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到次年的1814年1月2日,又举行了第三次演奏会。
接着,又举行了第四次演奏音乐会。这场演出同样是万人空巷,整个剧院座无虚席,连续的几次演出,听众们好像还听不过瘾。那首《会战交响曲》,没有一个不听得神魂颠倒的。
这时候,《第八交响曲》也加入了演奏曲目,正如贝多芬所预测的那样,没有像《第七交响曲》那样博得众人的喜爱。
一种寂寞感涌上了贝多芬的心头。
这固然与大家还不能理解他的《第八交响曲》有关,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贝多芬的指挥与管弦乐配合得有问题。
尽管,贝多芬的音乐风靡了整个维也纳,整个奥地利,可是当他一个人独自在屋子里时,就感到一种无法形容的空虚与落寞。
在指挥管弦乐的时候,就已经显出脱节的现象,他知道,要他动手去弹钢琴,更不堪设想了。
命运总是让贝多芬处于两难的境地。有人请他弹的时候,他又不能拒绝。因为他要是说因为耳朵听不见,不能弹了。那么,大家就会认为贝多芬在音乐上已经垮掉了!更会说他已经失去了现在音乐家的资格和称号。在暗地里,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他的大名鼎鼎,并等候着攻击他以取代他的地位。
自从4岁起,以后漫漫的44个年头,他没有一刻不在钢琴旁度过的,现在竟要和它别离,这也许就是永别了。
一个再也不能弹奏钢琴的演奏家,这种悲痛当然不难想像,天下还有比这更惨痛的遭遇吗?
不过这场惨痛以后不久,隔海照射过来了一道好像是来拯救他的曙光,那就是巴黎的陷落。
曾经那样辉煌的拿破仑,征服世界的野心终告幻灭,被流放到了地中海的一个孤岛上。
贝多芬所作的《送葬曲》果真成了描写英雄末日的一支乐曲。
于是,就从这一年的9月份开始,各国的皇帝、大臣等显贵政要,都先后赶到维也纳来参加会议。维也纳的热闹情形,不难想像。
贝多芬这一响亮的名字,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国。所以,他受到了各国大人物的接见。
在政府的安排下,举行了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各国的王公贵族、达官政要都蜂拥而至,6000多听众,把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这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盛大的演奏会,也是他最后的辉煌。
曲目包括《田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新发表的《光荣的一瞬》、《威灵顿交响曲》等。
每一场音乐会到了终了的时候,热烈的掌声震动屋瓦,大家都感叹这样精彩的音乐会,还是第一次听到呢!
俄国皇后极力赞扬贝多芬,同时还赐给他200金币。
这时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世界的顶级音乐家,而且是国际社交界的红人。
演奏会的票房收入较为可观,再加上各国显贵给他的赏赐,让贝多芬的经济问题得到了缓解。
但是,这光荣非常短暂。随着各国政要的离去,贝多芬的荣耀也消逝了。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
轰动世界的《欢乐颂》
1815年冬天,贝多芬收拾好行装,正准备起程去欧洲巡回演出。
就在他即将踏上前往英国的路途前夕,突然收到了弟弟的来信。贝多芬心急如焚,他决定立即改变行程,连夜赶回波恩。
弟弟奄奄一息,把侄儿卡尔托付给他。
这时,卡尔就从枕头底下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遗书,交给了他哥哥。
遗书是这样写的:
我指定我哥哥路德维希为我孩子的监护人。
我所最尊敬的人是我哥哥,他以兄弟间真挚的感情,一再帮助我。
从今以后,我也希望哥哥本着这副仁厚心肠,照顾我的孩子卡尔。
我深信我的哥哥,一定会照顾好他的。
贝多芬读完弟弟的遗书后,又紧紧地握住卡尔的手。
在卡尔苍白、瘦削的脸上,浮起了一层安详与感谢的微笑,便安然地离去了。
贝多芬尽管和卡尔之间有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可是,现在卡尔把自己的后事都托给了他,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贝多芬不禁热泪盈眶。
在卡尔的灵前,贝多芬暗下誓言,无论自己怎么辛苦,都要把孩子好好抚养长大成人,来告慰弟弟的在天之灵。
至于卡尔的太太——约翰娜,性情放荡,把家里弄得鸡犬不宁,所以根本没有教育孩子的资格。
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实在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她。于是,贝多芬就想把小卡尔接到身边去教养。
贝多芬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约翰娜,想不到那女人竟倒竖起双眉。
贝多芬从那寡妇手里把孩子夺了过来,带回自己的家里。
但是,一直过独身生活的贝多芬,实在照顾不了他。
孩子也因为一时不适应现在的生活,便不停地哭闹。
看来,把孩子带到身边,对贝多芬来说,这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虽然困难不少,贝多芬还是不忍心把孩子送给他母亲。
卡尔的母亲为了夺回孩子,就向法院提出诉讼。
经过长达5年多的诉讼之后,贝多芬终于取得了胜利。法院判决赋予贝多芬对小卡尔的监护权。并根据贝多芬的要求,规定小卡尔今后完全由贝多芬抚养,不经他的允许,约翰娜不得擅自同小卡尔见面,更不能随便将他带走。这一年,贝多芬已经50岁了。
就这样,14岁的小卡尔终于完全属于贝多芬了。
近50年来,命运总是将不幸与孤独带给贝多芬,使他孑然一身。如今有了小卡尔,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慰与幸福涌上了心头。他精心地培育这个生命,使小卡尔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父爱。
贝多芬领着小卡尔回到维也纳之后,便为他请来了保姆、家庭教师。但由于贝多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这些费用,只好把小卡尔送进了寄宿学校。
小卡尔非常喜欢这个新的环境,学习勤奋,事事听从学校老师的话,每到周末,贝多芬就把他接回家里,辅导他学习弹琴、作曲。
承担了卡尔的抚养和教育之后,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贝多芬经济情况愈来愈贫困,为了多赚一些钱,他不得不时常以较低的价钱向出版社出卖自己的乐谱。其实,凭借贝多芬的名气,他如果写一些迎合世俗情趣和需要的曲子,是会大大地挣上一笔钱的。然而,贝多芬那追求真、善、美的灵魂却不允许自己那样做。在经济与生活的重压下,贝多芬仍以他那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继续创作了第101、104、106、120及着名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等。
日子在一天天平静地逝去。他什么也听不到了,也无法再掩饰下去了。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贝多芬感到非常痛苦,但还是鼓起了勇气,正视现实。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时刻都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用它和别人交谈。
起初,贝多芬还不大适应这种交谈方式,但是,时间一长,他也能以全部精神来适应这种苦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