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2732500000045

第45章 我要上盲人学校

自从吉米离开人世后,安妮惟一的目标就是离开德士堡,离开这个让人伤心的地方。

安妮知道,离开这个大院很易,可是如何在大院外生活却是个棘手的问题。她什么都没有,有谁愿意雇佣她呢!她年龄太小,视力又不好,像她这样的童工谁肯雇佣呢?

在家靠父亲,出外靠朋友。无依无靠的安妮,太需要朋友的帮助了。在这些困苦的日子里,巴巴拉走进了安妮生活,并与安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巴巴拉是德士堡新来的一位神父,他负责主持女生宿舍每个星期六的祷告和星期天的弥撒仪式。

虽然教会只交给巴巴拉神父这两项职责,但是当她看到救济院那里艰苦的环境时,良知和同情心使得他想做更多的事。他经常在空闲的时候来问候这里的每一个人。与男人们聊体育,逗老人们笑逐颜开。他也注意到了可怜的安妮,并给她关心。

安妮也开始观察这位新来的传道者。尽管这样,但是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安妮总是低头避开,弟弟的夭折给她的心灵蒙上了黑纱,她哪里还有心情交朋友。但是她即使低着头的时候,仍然可以感觉到巴巴拉神父正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看着她。

安妮心中的恐惧渐渐被神父亲切的微笑驱散了,当神父问候别人时,安妮就和他一起去。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他们并排走在了一起,可以像朋友一样交谈了。安妮的生活从此有了快乐,因为她有了巴巴拉神父这样的好朋友。

神父每次离开之前,总要拍拍安妮的肩膀,表示自己的关怀。有一天,她给了安妮一个意想不到的许诺。

那时,他们正在门边站着,然后说:“安妮,这里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我一定要想办法想你离开这里。”

巴巴拉神父知道安妮患有严重的眼疾,而且几乎失明了。巴巴拉神父神情忧郁地看着安妮,他有一个医生朋友,他的医术时常高明,在马萨诸塞州罗威郡的天主教慈善医院供职。神父告诉安妮,他有一位朋友是医生,一定可以治好她的眼疾。

让安妮尽快能看到东西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安妮的眼睛好了,然后再找一个地方,让她安顿下来,她这样的小孩子怎么能够长久地住在死气沉沉的德士堡呢?

自从安妮离开堂哥家,与吉米乘坐“黑玛丽”来到德士堡后,整整一年没有离开这里了。终于有一天,巴巴拉神父带着安妮到罗威郡去找他的医生朋友了。

医生马上安排安妮做检查,然后告诉神父:“她的眼睛应该可以治疗的。”为了让神父放心,他又重复地说:“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医好她的眼睛。”

几天后,他们为安妮实施了手床。安妮蒙着眼罩,十分担心地躺在床上,过了几天,终于可以拆线了,那天,医生、护士、巴巴拉神父都来到了她的房间。医生谨慎地帮她拆了线,然后温和地说:“安妮,睁开眼睛吧!”

听到医生的话,安妮的一颗心在胸腔中加速地跳动起来,她企盼着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能够看到美丽的世界。但是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眼前仍然是一片朦胧,看不清东西,甚至比原来看到的更少了。现实告诉她,手术失败了,她只能与微光和灰暗的形影相伴了。

“我不想回救济院去了。”安妮啜泣不止。

这时,神父安慰她说,医生还要再为她做手术,于是她又快活起来。因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继续留在这里,暂时不回德士堡了。

在这里,安妮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细心照顾,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他人爱的感觉。而那些人也很喜欢聪明伶俐的安妮,他们喜欢听她拆说心声,愿意分担这个小女孩的不幸。而安妮也可以在此找到些许安慰。

美好的时光总是瞬间即逝。手术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但是没有一次手术是成功的。最后,医生们也认为安妮的眼疾已无法治愈了。

最终,医生诊断安妮是眼睛失明,而不是眼科疾病,因此,安妮不能继续住在医院了,因为只有病人才能住在医院里。所有的人都找不到让安妮继续留下的借口了。为了传教,神父奉命去了别的地方,只能离开她。“何处是归处!怎么办呢?实在不行只好送她回去了”。安妮在角落里偷听到了医生和护士的淡话。

“我不想回去,请不要送我回去!”安妮痛哭着乞求他们。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安妮只好剩坐“黑玛丽”回到救济院去。

安妮回到德士堡后就不再有人关心她了,她觉得自己像到了地狱一般。越是困苦,她越是迫切地希望能离开德士堡,她默默地下决心一定要走出这个人间地狱。

这次安妮不再三缄口其口,而是把这种心愿告诉了每一个人那些老太婆们讥笑她:“别白日做梦了!你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居然敢有这样的奢望!”此时,安妮成了这些女人们嘲讽的对象。

安妮愤怒地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总之,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乖宝贝,离开后,要做些什么?”

“上学,我一定要上学。”

话一出口,那些老太婆便哄然大笑起来。离开对于她们来说毕竟太遥远了,她们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了,她们认为在这里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玛斯·卡罗是安妮最好的朋友,就连她也委婉地劝告安妮:“安妮你的眼睛看不见,怎么在外面生活呢?我们在德士堡不是生活得挺不错的吗?德士堡就是你的家,放弃那些奢望吧!”

“瞎子就不能做事吗?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我要去上帝——无论是怎样的学院我都愿意。不管上帝如何安排,我都要实现上学的梦想。”

“闭跟!安妮,你不可以这样说上帝。”安妮出口亵渎上帝,令玛琪十分震惊和愤怒。安妮也生气地奔出房间,她不想听玛琪教训她。

在这之后的三年——1878、1879,1880年,安妮还是在德士堡。她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了,但是心中的梦想依然没有泯灭,只是更缥缈虚幻、难以把持,有时她的想法甚至开始动摇了,她怀疑自己的梦想是否真能实现。

无论如何,她的心中都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她必须离开德士堡。

有一天,一位盲人朋友告诉安妮:“安妮,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我知道的告诉你,或许你知道了也无可奈何,不过……你知道有一种专为盲人开设的学校吗?”

安妮屏住呼吸,迫不及待地问:“你这样说,意思是像我这样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可以在那里读书、写字吗?”

“你真是太聪明了,只要你能进去就可以。”

安妮的耳边又响起了苏达希堂嫂的讥笑:“凭你这双眼睛,一辈子也不可能读书、写字。”

与堂嫂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她还有一点微弱的视力,可是都无法看书写字,而现在的视力比那时更糟,又怎么能读书、写字呢?

安妮在德士堡的个人资料记载得很清楚“盲”。想到这里,安妮心中就不由得产生一团怒气:“骗人!你只是想看着我失望才这样说我的是不是?瞎子根本无法读书、写字!”安妮痛苦地用手蒙住了双眼。

老人摸着安妮的手,默默地握了一会儿。

“可怜的孩子,”她捏着安妮的手指继续说,“手指可以代替眼睛,字不一定非要去读,它可以用手来摸,盲人就是这样读书、写字的。”

老人的话在安妮的心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但是怎样才能去那样的学校呢?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对于外面的世界,她一无所知,因此,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奢望。如何与外界取得联系?不认识字就不能写字,看不见东西就无法走出围墙,更何况,外面的世界既复杂又陌生,她该怎么办呢?

安妮的头脑里时刻萦绕着这些几乎无法实现的渺茫的希望,她无法走出德士堡。1880年,她依然没有走出去,但是外面的世界却突然闯进了德士堡。

大多数时候,马萨诸塞州的官员们都不关心州立救济院的状况。可是满天飞的谣言让他们不管不管。有些人把救济院环境是如何恶劣、凄惨的事告诉了大众,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最后,政府怕闹出事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派调查团来到德士堡调查情况。

政府早就应该关注德士堡了。1875年,这里有80个婴儿出生,但是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就只剩上10个婴儿,建筑物破旧,药物短缺;食物低劣,满是虫子、细菌;院内的老鼠成群结队,即便在白天,它们也敢大摇大摆地出来觅食,甚至伤人。

改善这里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德士堡主管的心愿,但是州政府每星期只付给每个贫民175元的费用,包含一切衣食住行。主管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他们只能用这点可怜的资金来支付一切生活开销,如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之事。

马萨诸塞州慈善委员会听到这种谣言后终于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德士堡来调查了。但是这里的人却不奢望他们能改善这里的生活。因为这样的活动他们见得太多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

调查团来到德士堡后,看到救济院的贫民在最低劣的生活条件下苟延残喘,也为之震惊:“人怎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呢?”他们离去时,口口声声高喊:“需要改善。”但是他们走后便沓无音讯了,生活依旧是原来的样子,食物中满是虫菌,鼠群依旧猖獗如故。

然而,安妮却盼望奇迹会出现,一切都有所改变。她希望那些人能够发现她,然后送她去上学。

玛琪听到了这些消息,然后告诉安妮:“这一团的团长叫法郎·香邦,记住他的名字,也许对你离开德士堡有帮助。”

于是,这个名字被安妮牢牢地刻在了脑海里。每天她都在盼望,终于等到了那一天,全院都在传闻:“他们来了。”

考察团来到这里后,四处查看居住环境,提出许多问题,试吃食物,趴下来看看老鼠洞。这种恶劣的环境让他们难以忍受。他们调查的时候,安妮就一直跟在他们后面,走遍了德士堡每个角落。她看不见只能靠他们说话或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辨别他们所在的方位。她只有一种想法:鼓起勇气,向他们说出自己的愿望。

调查结束了。考察团来到了黄色大门,与德士堡主管们握手道别。他们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有个叫安妮的女孩一直跟在他们身后,渴望与他们对话,说出自己想要离开这里的愿望。

安妮十分清楚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再不把握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她不认识香邦先生,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辨认了。

“这一次收获不小。”一个灰色身影这样说。

“我们会尽快做出决定并通知你们的,再见!”另一个人影说着。大门嘎嘎作响,眼看就要关闭了,安妮就要失去最后的希望了!

突然,安妮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上去喊道:“香邦先生,香邦先生!”她哭诉着,“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请您给我一个机会吧!”她说话时声音颤抖,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流淌着。

德士堡的主管正要将她抱走时,只听一声音喊道:“等一下!让她说完!”

“我从小得了眼疾,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安妮结结巴巴地说,“可是我要上学,我要上盲人学校。”

另一个声音问:“你来这里多久了?”

他们又问了一些问题后,就离去了,什么也没有说。

那一夜,安妮是哭着入睡的,或许她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她甚至认为,她的“愿望”已经飘到天堂去了,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几天以后,一位老妇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女宿舍。

“安妮,安妮,你就要离开这里了,他们叫我来找你,让你快点整理好衣物。是香邦先生帮助的你。你就要以慈善机构贫寒学生的身份去离波士顿20里路的柏金斯盲人学校读书了。感谢上帝!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临行之前,朋友们以最快的速度为安妮缝制了两件新衣服,一件是蓝底黑色小花的,另一件是红色的,在这离别的日子,安妮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衣服,她穿上了那件喜气洋洋的红色新衣,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安妮来德士堡已经4年了,当她要离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送别。没有拥抱,也没有吻别,但是她们每一句话都感动着安妮。

“要做乖女孩。”

“安妮,你学会写字后,一定要写信回来,大家想想,我们的安妮就要会写信了,这真是个好消息。”

“一定要改掉你的环脾气,安妮,不能像在这里一样老是爱顶嘴。你一定要做个懂礼貌、听话的好孩子,知道了吗?”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回来看看我们,我们会想你的。”

安妮该走了,马车夫老丁扶她坐在自己身边,当“黑玛丽”隆隆地离开德士堡时,老丁回头指着徐徐而关的黄色大门,说道:“安妮,从这个大门里走出去就不要再回来了,你一定要记住,祝你一切顺利!”

安妮清楚地记得老丁与她话别时的情景,并将所有的祝福都珍藏在内心深处,并发誓一生不忘!

安妮·莎莉文于1880年10月3日坐着马车驶向柏金斯盲人学校,驶向一个新的环境,陌生的环境。奔向她生命的第二个新天地。